文 本刊記者 繆宏

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圍繞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重要觀點。作為這些重要觀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體現的“兩山理論”,已經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認真學習和踐行“兩山理論”已經成為我國理論和實際工作者的一個重大課題。為此,本刊記者同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常務理事黎祖交教授進行了專題對話。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山理論”已經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但是,我們的一些讀者對于“兩山理論”的由來并不是十分清楚。您能否先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黎祖交:說到“兩山理論”的由來,還必須回到十多年前,從習近平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發表的一些文章和講話談起。
記者:您能簡要說說他在當時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講話嗎?
黎祖交:當然可以。但是我掌握的資料有限,只能提供一些我認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講話。譬如:
2003 年8 月8 日,習近平就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環境保護要靠自覺自為》一文,明確指出:“像所有的認知過程一樣,人們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認識,也有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自然自發到自覺自為的過程。‘只要金山銀山,不管綠水青山’,只要經濟,只重發展,不考慮環境,不考慮長遠,‘吃了祖宗飯,斷了子孫路’而不自知,這是認識的第一階段;雖然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但只考慮自己的小環境、小家園而不顧他人,以鄰為壑,有的甚至將自己的經濟利益建立在對他人環境的損害上,這是認識的第二階段;真正認識到生態問題無邊界,認識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保護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生態建設成為自覺行動,這是認識的第三階段”。根據筆者目前掌握的資料,這是習近平將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比喻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的最早表述。
2005 年8 月15 日,習近平到浙江省安吉天荒坪鎮余村考察。在座談會上,村干部介紹了關停污染環境的礦山,然后靠發展生態旅游借景發財,實現了“景美、戶富、人和”。習近平聽了高興地說:“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習近平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2005年8月24日,習近平又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一文,鮮明提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如果能夠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懂得機會成本,善于選擇……在選擇之中,找準方向,創造條件,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

常山宜居的環境
2006 年3 月23 日,習近平還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從“兩座山”看生態環境》一文,深刻指出:“這‘兩座山’之間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辯證統一。可以說,在實踐中對這“兩座山”之間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一種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了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以上這三個階段,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是發展觀念不斷進步的過程,也是人和自然關系不斷調整、趨向和諧的過程。”
有資料顯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還在湖州、麗水、衢州等市調研時反復談及“兩山理論”的話題。如2006 年7 月29 日,習近平到麗水調研,就諄諄告誡當地干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麗水來說尤為如此”,“守住了這方凈土,就守住了金飯碗”。
記者:他在擔任總書記以后,是否更加強調“兩山理論”?
黎祖交:是的。習近平在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后,更是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圍繞“兩山理論”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進一步豐富了“兩山理論”的科學內涵。譬如:
2013 年9 月7 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結束后回答學生提問時就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我看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山理論”的一次最簡明、最完整的表述。
2014 年3 月7 日,習近平在參加貴州團審議時就特別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要創新發展思路,發揮后發優勢。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產業,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
2015 年3 月24 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正式把“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進中央文件,成為指導中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
綜上所述,充分說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山理論”是他長期以來在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上一貫堅持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的重要思想。
記者: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全面準確把握“兩山理論”的科學涵義呢?
黎祖交:要全面準確把握“兩山理論”的科學涵義,首先必須懂得“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三個命題的科學涵義,因為正是這三個命題構成了“兩山理論”的統一的整體。
記者:請您分別談談這三個命題的科學涵義。
黎祖交:“兩山理論”的第一個命題是“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這是“兩山理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兩者的統一性和兼容性,指明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兩大基本目標,即既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維護好生態平衡,又要發展好經濟、讓人民過上富裕的生活。簡言之,就是既要生態美,又要百姓富。
不要以為這個命題好像很簡單。事實上,長期以來,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上,包括企業界、學術理論界和政府部門在內,社會各界一直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純經濟主義的觀點,認為經濟發展高于一切,生態環境保護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即使經濟發展破壞了生態環境也沒有關系,可以先破壞后治理;二是極端生態主義的觀點,認為生態環境保護高于一切,經濟發展與否無關緊要,甚至認為自然界的一切自然物都不能改變,人類只能像其他動物那樣,被動地適應自然、屈從自然,最好是完全“回歸自然”;三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觀點,認為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是可以辯證統一的,主張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發展好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實際上是站在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對長期以來存在于社會各界中這三種不同觀點的爭論做出了惟一正確的結論。正如基層許多干部群眾在學習“兩山理論”時所說的那樣,光講綠水青山而不顧金山銀山,老百姓長期處于貧窮狀態,這是比環境污染更為嚴重的“貧困污染”,難免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最終也保不住綠水青山;光講金山銀山而不顧綠水青山,甚至犧牲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無異于飲鴆止渴、竭澤而漁;只有既講綠水青山,又講金山銀山,切實做到兩者兼顧,才能真正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的良性循環。
記者:您對“兩山理論”的第一個命題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請接著談談第二個命題。
黎祖交:“兩山理論”的第二個命題即“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是“兩山理論”的抉擇邏輯,也就是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時必須做出的“寧舍金山銀山,也要保住綠水青山”的科學抉擇,體現了兩者的對立性和矛盾性,明確了在特定條件下綠水青山在兩山矛盾中處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這個命題的實質在于強調: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不可兼得時,一定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優先位置,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決不以犧牲后代人的幸福為代價換取當代人的所謂“富足”。
我理解,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特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經濟發展的目的,說到底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如果為了一時的經濟發展付出了高昂的生態環境代價,把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根基都給破壞了,最后還要用獲得的財富來修復和獲取最基本的生存環境,就會陷入“越是破壞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越是要花費更大的投入醫治生態環境創傷”的邏輯怪圈和惡性循環。而且,如果為了一時的經濟增長,把空氣、水、土壤、食物等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都污染了,使得人們的健康乃至生命都沒有保障,這樣的經濟增長又有什么意義呢?這種得不償失的蠢事,我們一定不要去做。
記者:對于“兩山理論”的第三個命題,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您又是如何理解的?
黎祖交:我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兩山理論”的精髓,體現了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客觀規律,指明了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努力方向。這個命題的實質在于破除將生態環境保護同經濟發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的形而上學觀點,引導人們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牢固樹立自然資本和自然價值理念,樹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理念,從實際出發,找準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的結合點與切入點,因地制宜選擇好適于當地發展的生態產業(或生態工業,或生態農業,或生態林業,或生態旅游業、或生態漁業等),讓綠水青山在提供好生態產品、發揮好生態效益的同時,提供好物質產品、發揮好經濟效益,也就是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美麗鄉村
記者:您剛才講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體現了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客觀規律。據我所知,您在有的場合還曾說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二是‘綠水青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金山銀山’”。我覺得,對于其中第二層意思比較好理解,而對于第一層意思即“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的說法,卻似乎覺得同您剛才說到的觀點不太一致。
黎祖交:我剛才說到的“‘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體現了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客觀規律”的觀點,同我曾經說過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第一層意思——“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是完全一致的。
我所說的“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指的是:“綠水青山”作為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它本身對人類有著良好的服務功能,如著名生態學家康斯坦贊就曾將地球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分成以下17 類:1、大氣調節;2、氣候調節;3、干擾調節;4、水調節;5、水儲存;6、控制侵蝕和保持沉積物;7、土壤形成;8、養分循環;9、廢物處理;10、傳粉;11、生物防治;12、避難所;13、食物生產;14、生產和生活原材料的提供;15、基因資源的提供;16、休閑娛樂;17、文化塑造功能。總的說,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繁衍的生命支持系統的方方面面都包括在里面。我們經常說到的一些生態產品,如“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優美的環境”、“宜人的氣候”等,就是這種服務功能的體現。這些生態產品同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一樣,都是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須的。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是完全可以說得通的。
記者:您說的是“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并沒有說到“一定條件下轉化”的意思,對此應如何理解?
黎祖交:是的,從字面上看,這句話確實沒有包含“一定條件下轉化”字樣,但其中確實包含了這層意思。這里所說的“一定條件”主要指要樹立以下幾種理念,即:自然資本、自然價值理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以及“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理念。而這幾種理念的樹立相對于以往的傳統觀念而言,無疑是一種轉變。正是這種觀念的轉變使得人們在心目中把綠水青山本身看作金山銀山,這在哲學上講也就是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事實也正是如此,人們在實現這些觀念轉變之前,是從來不把綠水青山看作金山銀山的。

常山胡柚開采儀式
記者:您這樣一說,就十分清楚了。
黎祖交:我還要指出的是,“兩山理論”是由上述三個命題有機組成的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對于這三個命題,我們一定要完整地、準確地把握其科學涵義,并將其全面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決不能斷章取義,將其割裂開來、對立起來。
記者:為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山理論”,全國許多地方都結合當地實際開展了相關活動。前些日子,您還專程到浙江省常山縣參加“‘兩山路上看變遷’綠色中國十人談”大型電視訪談,并對常山縣踐行“兩山理論”的情況進行實地考察。在您看來,常山縣踐行“兩山理論”帶來的最大變化是什么?
黎祖交:在我看來,常山縣踐行“兩山理論”帶來的最大變化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自然環境和城鄉面貌變得更美了。如今的常山已經成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和浙江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其出境水常年保持三類水以上標準,且全年83.6%的時段達到二類水要求,出境水質達標率100%,在浙江省環保廳發布的2015 年1~9 月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環境質量的通報中,常山縣水質綜合評價結果為優秀,位列全衢州市第一;城區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在二級以上,優良天數293 天,占有效檢測天數的81.8%。除了環境質量外,常山城鄉的風光也更美了。攤開常山地圖,一個以一區(三衢湖省級旅游度假區)、兩園(中國觀賞石博覽園、胡柚文化博覽園)、四線(四條美麗鄉村風景線)為骨干的全域化大景區呼之欲出。
二是經濟發展的水平變得更高了。其主要表現,一是發展速度更加穩健,2014 年常山縣實現生產總值(GDP)1070879 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8%,其中第一產業增長1.5%;第二產業增長6.9%;第三產業增長7.7%。二是產業結構更加優化,2014 年常山縣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2012 年的7.8:52.3:39.9 調整為7.2:51.1:41.7,第一、二產業占比有所下降,第三產業占比穩步提升。三是企業創新勢頭更加強勁、創新成果更加突出,多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有的由國家正式立項,有的被納入國家星火計劃,有的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由常山巴菲爾化學(衢州)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并于近期推出的BF 無氰堿銅電鍍液,更是有望全面取代氰化鈉,讓電鍍邁入“無氰時代”, 其新型絡合劑及新型銅鹽屬國內外首創,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是城鄉居民的收入變得更多、幸福感變得更強了。以農村為例,資料顯示2014 年該縣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39 元,同比增長11.4%,增速居全衢州市首位。其中開展鄉村旅游的農村居民增長尤快,如該縣新昌鄉黃塘村原是一個大山深處的“窮鄉僻壤”,如今則因為其美麗的風景和漫山遍野的油茶林發展起頗具特色的休閑旅游和生態、經濟效益兼備的油茶產業,被贊譽為“浙西香格里拉”,僅僅5 年時間年人均收入就從5000 元增長到15000 元,從過去的扶貧重點村一躍成為致富樣板村。
這表明,隨著“兩山理論”的深入踐行,常山縣已經較好、較快地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是十分可喜的。
記者:那么,在您看來常山縣踐行“兩山理論”的基本經驗是什么呢?
黎祖交:在我看來,常山縣踐行“兩山理論”的基本經驗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觀念轉變是前提。全縣干部群眾尤其是縣委縣政府一班人認識到,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把“兩山理論”落到實處,必須首先把功夫下到觀念的轉變上。為此,他們緊密聯系實際,積極引導干部群眾將原來忽視自然資本、自然價值和生態價值的傳統價值觀轉變為重視自然資本、自然價值和生態價值的新型價值觀;將原來只重視社會生產力、無視生態環境生產力的傳統發展觀轉變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新型發展觀;將原來只以GDP 論英雄、“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的傳統政績觀轉變為“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型政績觀;將原來只追求物質產品和物質財富、不顧及生態產品和生態財富的傳統幸福觀轉變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新型幸福觀,等。正是這一系列觀念轉變,為常山縣廣大干部群眾踐行“兩山理論”提供了思想前提。
第二,思路調整是關鍵。踐行“兩山理論”一年多來,經過認真探索實踐和深刻反思,常山縣委縣政府努力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的重要指示,按照綠色發展理念和發展“新常態”的要求,堅持從當地實際出發,著力尋找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的結合點與切入點,因地制宜調整工作思路、確立發展定位,提出了“實力工業、休閑城市、美麗鄉村”三大發展戰略,并相應實施了實力工業轉型增效工程、休閑城市塑型提質工程、美麗鄉村爭先出彩工程等重大舉措,致力打造以生態為底線、科技為支撐、經濟和社會效益為價值追求的實力工業,以休閑城市建設推動全域景區化、引領新型城鎮化,以美麗經濟引領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休閑旅游業。實踐證明,該縣發展思路的調整,為實現該縣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第三,制度建設是保證。常山縣的決策者們深知,沒有嚴格的制度保障,踐行“兩山理論”只能是一句空話。為此,他們每做出一項重大決策都要出臺相關制度與之配套。譬如,在以壯士斷腕之勢實施“藍天三衢”生態治理工程伊始,該縣就制定了與該工程配套實施的《常山縣礦山資源整治提升方案》、《常山縣淘汰石灰立窯、石灰鈣加工企業工作實施方案》、《常山縣輕鈣企業環境整治工作方案》等文件,還聘請浙江大學專家編制了《“藍天三衢”生態治理工程規劃》,并嚴格執行,從而確保了該縣對三衢山區域的資源和行業整治得以高效、有序開展,確保了該工程的全面整治目標——整合7 家石灰石礦山企業,關停89 孔石灰立窯、170 條鈣加工生產線,開展18 家輕鈣企業環境整治,實施水呢企業脫銷工程及礦產品運輸標準化,騰出能耗空間37萬噸標煤,減少排放二氧化硫1.5 萬噸、氮氧化物4500 噸、粉塵1 萬噸、污水1.1 萬噸等,得以如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