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一銘
1947年夏末時節,離開中藝滬劇團的解洪元、顧月珍夫婦聯合丁是娥一起創辦了上藝滬劇團,選定8月9日,在延安路九星大戲院登臺亮相。劇團的第一出戲就是由葉子編寫的《白荷花》,演出一炮打響,讓劇團站穩了腳跟,也形成了滬劇界“丁解顧”大合作的舞臺局面。
同時,許多年輕人因癡迷他們的藝術,紛紛上門拜師求藝,為此,九星大戲院內曾舉辦了一場隆重的拜師活動,夜戲散場后,劇場內的座位向兩邊移開,中間設下了18桌宴席。丁、解、顧三人每人收三名徒弟,學徒每人承擔兩桌酒席。丁是娥收了宋曼華、譚敏華、周莉華;解洪元收了謝慕旭、丁洪聲、蔡志芳;顧月珍收了一家三姐妹。九人一起磕頭行禮,龐大的場面熱鬧非凡。滬劇界的許多同行都親臨現場,為拜師宴捧場。
在《白荷花》后,劇團又依次上演了《海上姊妹花》《和合結》《母女魂歸離恨天》《何處再覓返魂香》《甜姑娘》等,如今82歲的顧珍珍老師清晰記得當年這幾出戲上演的先后次序。
丁是娥天賦好,且多才多藝,喜歡看外國電影,也喜歡聽蘇州彈詞,在兒童申曲班學藝時老師規定每人學一樣或多樣樂器,丁是娥就選擇了琵琶和二胡。由于這一優勢,丁是娥經常獨自在后臺自彈自唱,琢磨唱腔,空余的時候也主動教學生唱開篇,并親自拉琴伴奏。
解放前,演員日夜兩場戲,要利用白天的時間排演新戲根本沒時間,往往只能安排在夜戲散場之后。丁是娥、顧月珍等演員,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反應敏捷、思路清晰、記憶力強、經驗豐富,只需一個通宵就基本完成一部大戲的排演。
上藝滬劇團有一名年輕編導叫邵華(1919-1991),就是上世紀80年代電視劇 《四世同堂》里祁老太爺的扮演者。邵華筆頭勤、寫戲快,排戲認真。他曾為丁是娥編寫過許多大戲,其中有一出戲特別火爆,導致觀眾蜂擁購票,劇場門口人山人海,把玻璃門也軋坍了。
1947年,美國電影《風流女竊》在新光大戲院放映,邵華觀看后感覺改編成滬劇一定能吸引觀眾。他便向解洪元提出設想,征得同意之后,就著手編寫劇本,具體唱詞則由喬紅薇編寫。首演后,生意出奇的好,連演連滿。為了突出一個“竊”字,第一幕戲就是小偷老師(趙云聲飾演)在向女學生們傳授盜竊經驗。丁是娥在該劇中的表演藝術達到了新的高峰,這就是紅遍上海灘的滬劇《風流女竊》。
戲中解洪元扮演空軍軍官楊志豪,遇見丁是娥飾演的女竊,自我介紹“我叫楊志豪”,丁是娥扮演的女竊心不在焉,無心回答道“樣子好”,體現了她外表美麗,內在空虛的人物性格,引得觀眾捧腹大笑。《風流女竊》形成了丁是娥風騷旦的演出特色,被譽為“東方瑪麗·蒙丹”。有一個男青年,連看數場,被丁是娥的藝術魅力深深吸引,過度癡迷,導致神經異常,天天嚷著“我要丁是娥、我要丁是娥!”
在演唱中,丁是娥與解洪元也有所創新與發展。原來的滬劇對唱都是對方甩腔后,另一方再起腔。在這出戲的演唱中,丁是他們娥與解洪元共同感覺,甩腔后再起腔,有點冷場,不緊湊,無法表達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于是想出了干板接干板,創造性地設計了這種新的唱腔,演出后受到了觀眾的歡迎和好評。這說明了他們演唱的深厚功底,如果沒有扎實的功底,無伴奏的對唱是要跑調的。
《風流女竊》的上演正值蔣經國為了抑制物價上漲搞“限價”政策的時期。原來每張8角(金圓券面值)的票價,當時只賣3角3分??磻蛸徠钡挠^眾竟然排起了長龍,堵得劇場門口水泄不通,造成一票難求的勢頭。再加上丁是娥的藝術魅力,使得許多觀眾看了再看,劇團欲罷不能,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竟連上演100場,創上藝滬劇團票房紀錄。
小王、小周、小徐是劇團的基本跑票人員,演出的上座率與他們息息相關。他們擁有一批高層次的觀眾群。每場演出前,他們都是先買下前十排的好票子,然后再翻倍賣掉,來豐厚自己的腰包。3角3分的票子在他們手中竟然漲到了1塊6角。為了買到《風流女竊》的票子,在九星劇場還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武戲”。
《風流女竊》的演出盛況傳到了杜月笙的耳朵里,杜差人電話訂票,電話是小周所接,回答沒有。對方聲稱是杜公館的人,小周并不在意,回答;“不管你是哪里,票子就是沒有?!辈⒏嬖V對方自己姓周,然后掛斷了電話。不一會,一輛吉普卡停在了劇場的門口,車上下來數名彪形大漢,進門就問道:“哪個姓周?”小周毫不膽怯,回答:“我就是。”話音未落,彪形大漢就對著小周動起了拳腳,小周并沒還手,只是后退,彪形大漢追打小周,從樓下一直打到花樓,直到對方停手為止。挨打后,渾身是傷的小周并不罷休,對著對方說:“你們人多打我一個算什么?要打架,選個日子,我也叫人。”小周原是薄刀黨,在外面神通廣大,隔日,小周果然叫來數十名海軍,站在九星大戲院門口迎候對方。當杜月笙手下的人來到九星門前一看,如此架勢,唯恐事情鬧大,無法收場,只得作罷。表面上“杜幫”的退卻,讓小周臉上增光,贏得面子,一下子,前來投帖拜曉周為師的人絡繹不絕,小周一時間也成了“老大”。
上藝滬劇團在九星大戲院演出經常受到流氓的敲詐勒索,無奈之下,解洪元只得托人介紹拜淞滬警備區司令部司令戚再玉為過房爺,祈求庇護。之后,解洪元把過房爺戚再玉的半身戎裝照掛在劇場售票廳正中的主要位置,非常彈眼落睛。照片下方戚再玉還親筆題寫“洪元賢契留念”等字樣,并有落款。有了這幅照片,劇團總算平安無事。
之后,劇團又上演了《皆曰可殺》《三朵花》等劇目。由于健康的原因,顧月珍在演完《三朵花》之后暫時回家休養,但是劇場門口的霓虹燈依然閃爍著顧月珍三個大字。1948年春節開場后,劇團又先后編演了《鴛鴦戲春》《鄉宦世家》《壓寨夫人》等好戲,為了在歇夏前再讓上藝滬劇團演出火爆,吊起觀眾的胃口,邵華動足腦筋,日夜加班,創作、編寫出了《風流女竊》的續集《女竊再風流》,又掀起一股丁是娥的熱浪。endprint
1949年7月,文濱、施家劇團在中央大戲院合作演出了葉峰等根據歌劇移植改編的《白毛女》。劇中小筱月珍飾演喜兒、金耕泉飾演楊白勞、施春軒飾演黃世仁、丁國斌飾演穆仁智、王雅琴飾演張二嬸、王盤聲飾演王大春。不久文濱與施家劇團分手,獨自進入延安中路的九星大戲院。當時上海的演出市場業務清淡,九星大戲院經理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接納了文濱劇團。第一出大戲是王雅琴主演的《怒海狂潮》,特請應云衛擔任藝術顧問、電影界的吳永鋼導演。演出后反響熱烈,為九星大戲院的演出打下了基礎。之后又上演了《錢魔》《愛河恨?!返刃聞∧?,觀眾反應也都一般。劇團都在為日后演出劇目擔憂,唱什么戲呢?正在這時,鄭福麟向團領導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是否把文濱劇團的一些代表劇目重新上演,許多人聽后都提出了反對意見。鄭福麟覺得保留劇目是有觀眾基礎的,可以選擇其中精華部分,以折子戲的形式演出,一旦上演或許能獲得良好的效果。經過與劇團領導的再三溝通,終獲得同意。
1949年年底,在鄭福麟的提議下,《碧落黃泉》“讀信”“臨終”(王盤聲飾演汪志超、凌愛珍飾演李玉茹);《玉蜻蜓》“游庵認母”(王盤聲飾演徐元宰、小筱月珍飾演智貞);《冰娘慘史》“飛尸告狀”(小筱月珍飾演謝冰娘、錢逸夢飾演沙效義);《新李三娘》“劉志遠敲更”(王盤聲飾演劉志遠、凌愛珍飾演岳秀英)等四出菁華即將在九星大戲院上演。海報張貼后,吸引了大量的新老觀眾,人群如潮,票房軋坍,收到了前所未料的效果。鄭福麟成了劇團的功臣。
這幾出戲都以唱為主,王盤聲一人主演三出戲,憑借他那朗朗上口、瀟灑軟糯的唱腔,傾倒了無數戲迷,其中《碧落黃泉》“志超讀信”更是風靡一時。上海灘大街小巷都在傳唱“志超!志超!我來恭喜儂”,就連馬路上踏三輪的車夫也都會哼唱這句。劇團看準時機立刻上演全本《碧落黃泉》,更是轟動申城。
觀眾看后,一傳十、十傳百,每天數以千計的觀眾,使得劇場門口道路擁堵,汽車無法行駛,就連劇場的玻璃門也被擠碎。為了維持觀眾購票秩序,劇團只得出面,請來警察維持。這樣的場面在整個戲劇界也算是少有的。一天兩場的演出,一連唱了幾個月,直到劇團歇夏才停止。
劇場對面的新長發看到文濱劇團生意火爆,要求劇團幫他們做電臺廣告。這類廣告稱作“特別節目”,每次都要播唱12個小時左右,一邊演唱聽眾來電點播的節目,一邊還要宣傳新長發糖炒栗子的美味。觀眾點播最多的就是王盤聲的“志超讀信”。新長發方面也配合劇團的宣傳工作,購買新長發糖炒栗子,附贈“志超讀信”的唱詞。為了得到這份唱詞,觀眾瘋狂搶購新長發的糖炒栗子,造成一時貨源供不應求,每天提前賣空。
每天夜戲散場,王盤聲并不能休息,他還要趕去電臺播唱他的拿手段子“志超讀信”。許多觀眾總要等在劇場后門等候王盤聲,近距離一睹明星的風采。王盤聲去的電臺就在離九星大戲院不遠的金都劇場(即瑞金劇場)旁邊。王盤聲散場出來,數百名觀眾跟在王盤聲后,一路走到金都電臺,每天如此,他們就是為了感受一種常人難以感覺的味道。這一龐大的人群,也成了當時延安中路的一道特色風景線。
九星大戲院原先是越劇的固定演出劇場,從1947年上藝滬劇團進入之后,成了滬劇的專用劇場,而且觀眾日益增多,好戲接連不斷,觀眾熱情一浪蓋過一浪。使觀眾獲得了滿意的藝術享受。
1950年秋,汪秀英再次與施春軒合作,兩團合并為英施劇團,進入九星大戲院演出。汪秀英與施春軒的合作由來已久,上世紀40年代在新都劇場就有近十年的合作,相互配合默契、演技不相上下。1950年冬,劇團編劇張恂子根據法國作家莫里哀的《情仇》,改編成了滬劇 《花弄影》。導演司徒陽是汪秀英的愛人,感覺劇情曲折、人物個性強,尤其是劇本中女扮男裝的方嘉年一角最適合汪秀英的戲路。大家都知道汪秀英是滬劇界的“小怪”,戲路寬、唱腔活。反串《陸雅臣》“嘆五更”、《紡棉花》中的九腔十八調,無一不受到觀眾的喜歡。當聽到汪秀英要反串演出一部大戲的消息時,無數觀眾為之興奮,急忙購票,希望能早日看到她男裝的風采。
如今耄耋之年的施小軒老師清晰記得當年首場演出的演員陣容:汪秀英飾演的方嘉年、施春軒飾演方嘉年的父親方士功、卜文英飾演方家女仆、吳云樓飾演方家仆人全福、汪筱英飾演方嘉年的表妹方綠云、陳梅琳扮演綠云身邊的女仆、蔡志芳飾演吳靜波、趙云鳴飾演吳靜波的父親吳偉人、張谷聲飾演梅衛道、朱泉根飾演園丁、朱吟楓飾演林之蔚、沈逸卿飾演林仆。
每個劇團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點,英施滬劇團在表演上比其它劇團更具幽默感。恰巧 《花弄影》又是一部輕喜劇,正好符合劇團的表演戲路。施春軒、趙云鳴等在臺上表演如魚得水,對白松弛、唱腔老道、噱頭不斷,給觀眾一種別樣的藝術享受,令人回味無窮。
在《花弄影》一劇中,汪秀英扮演的方嘉年,是一個生理上女性而行動和外型都是翩翩小生的雙重身份的角色。汪秀英扮相俊美,頗有魅力。她身穿男裝時瀟灑大方,唱腔運用男聲文派、解派唱腔?;謴团b時端莊典雅,唱起來輕松自如。她表情細膩,對人物內心活動與眼神的處理,運用恰到好處,突出了她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真切感情。首場演出就取得了成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九星大戲院再一次成了滬劇界的焦點,觀眾量劇增,劇場門口每天人山人海?!痘ㄅ啊费萘嗽傺?,
唱了再唱,票房仍然天天爆滿,可見汪秀英的號召力和觀眾基礎。此戲也成了汪秀英的巔峰之作,只要說到汪秀英,就一定會提起她的《花弄影》,實在令人難忘。
從丁是娥的《風流女竊》到王盤聲的《碧落黃泉》,再到汪秀英的《花弄影》,使九星大戲院幾度瘋狂,差點軋坍。雖然這些故事隨著歲月的流逝已漸漸被人遺忘,但是在滬劇的發展史上,它是永遠磨滅不去的亮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