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群眾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如何將“非遺繼承”更好的與群眾文化工作良好的結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衍生產物能夠更好的在人們生活中發(fā)揮其獨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價值,成為目前文化工作者需要研究與探討的重點。本文從群眾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出發(fā),深刻理解二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并結合我國現(xiàn)階段“非遺繼承”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初步探討其相應的解決措施。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8-0017-01
一、群眾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的首先提出是由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完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是區(qū)別于物質性、建筑性、遺址性文化遺產的不同概念,指的是由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和文化空間。其中表現(xiàn)形式可以包括民俗活動(禮儀、節(jié)慶等)、口頭傳統(tǒng)(包括可作為文化傳統(tǒng)的語言)、傳統(tǒng)表演藝術、傳統(tǒng)知識和技能(民間自然知識和傳統(tǒng)民間手工藝等);文化空間指與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特定時間和場所,具有空間性和時間性。而“群眾文化”指的是滿足人們精神文明需求為目的、以群眾為主體、以娛樂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文化形式。二者既是人們在文化生活中產生的必需品也是文化進一步發(fā)展的產物,關系密不可分,群眾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方式與載體,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群眾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基礎和重要表現(xiàn)形式。因此做好群眾文化工作中的非遺傳承工作是保護非遺文化的關鍵,也是工作的難點所在。
二、以“非遺繼承”為目標的群眾文化工作存在的問題
1.文化部門工作者對“非遺繼承”理解的有失,重“保護”而輕“繼承”。正如前一段時間我國的《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申請為“世界記憶遺產”一樣,很多時候我們能從新聞中看見某非物質文化被作為遺產保護起來的消息,卻很少接觸到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利用與傳承的消息,這就揭示了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存在兩個過程的脫節(jié)現(xiàn)象,重“保護”而輕“繼承”。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多出身與文化專業(yè),具有相當強的文化知識背景和文化保護技能,正是由于如此,一直以來我國對于文化遺產工作還一直處在討論“如何保護”的層面,然而,保護的目的是為了“利用”和“文化傳承”,其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更是艱難和關鍵。
2.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求過低、重視程度不夠。目前,我國的不少公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還不夠全面,或者存在誤區(qū),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自己生活并無直接聯(lián)系,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繼承工作是專門的文化部門人員和文化傳承人的工作,并沒有意識到作為國家的一名合法公民,也具有對國家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無形的非物質文化也具有保護與傳承的責任。這種對文化的冷漠態(tài)度是制約我國“非遺”發(fā)展和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一大心理宿敵。
3.國家缺乏完善的“非遺傳承”法律保護與制度規(guī)范。據統(tǒng)計,我國目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shù)量豐富,形式多樣,是國家及民族文化建設的寶貴財富,也正是因為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其保護與繼承在法律方面還存在盲點,沒能夠形成一套適用于我國文化建設的非遺保護利用體系,文化的過度保護和過度開發(fā)都時有發(fā)生。
4.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缺失。文化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基礎,也是像“昆曲”這樣的口頭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繼承的必要條件。而在我國,由于純粹的文化傳承行業(yè)或是經驗不足沒有文化保護的意識,或是收入微薄難以維持生計,導致不少非物質文化缺乏繼承人,面臨著失傳的絕境,很多時候還是政府出面進行文化的挖掘和保護。主要的原因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的結合不夠密切,缺乏有心人和有能力者進行有意識的非物質文化的繼承工作。
三、加強“非遺繼承”群眾文化工作的解決措施探討
1.以“利用”為主要目的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對于文化部門工作者,在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及時的保護的同時,還應做好相應的文化宣傳與繼承工作:(1)準確認識到文化的多樣性,善于從不同文化中發(fā)掘出適用于當代生活的各類文化的文化價值與作用;(2)運用電視、廣播、多媒體、網絡社區(qū)、新媒體等方式創(chuàng)新文化宣傳的方式與途徑對群眾進行定期的文化宣傳和教育活動,確保文化傳播的準確度、文明度,杜絕過于商業(yè)化的非遺傳承活動;(3)此外還需要通過文化講壇、知識培訓等方式進行文化工作者自我的文化修養(yǎng)的積累。
2.充分理解文化多樣性,加強群眾文化素質與消費觀念的培養(yǎng)。群眾作為群眾文化服務的對象,首先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正確的認識和保護意識,其次在群眾中會有對某一部分文化有著強烈興趣和專業(yè)度的人們,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傳承也至關重要。對于文化的傳承者,應該善于將自己的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植入到當代人們的日常文化娛樂活動之中,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有意識的找到文化的精髓并且能夠與人們生活聯(lián)系找到相應的切入點就是成功的一半了。例如每年春晚飽受大眾喜愛的趙本山東北式的小品,與傳統(tǒng)的東北二人轉相比,加入了表演和戲劇的成分,得到了大眾的追捧。這種文化產品的轉化發(fā)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展與傳承的方式,觀眾對此種文化的需求也逐漸產生,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相關文化活動的推廣就能夠贏得觀眾的親切感和關注度。
3.加強政府領導,健全“非遺”保護制度和人才保護措施。對于政府部門,應該將非遺繼承工作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來:(1)健全“非遺”保護制度,結合不同文化的特點制定不同的保護與利用制度;(2)確立一定的獎賞制度,引導群眾積極的參與到“非遺”保護與繼承中來;(3)此外,政府還應重視“非遺”繼承人的培養(yǎng),制定非物質文化繼承人的人才培養(yǎng)計劃和人才保護方案,鼓勵文化傳承和文化創(chuàng)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群眾文化的起源,群眾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進和表現(xiàn)形式,因此在實踐中應把“非遺繼承”工作與群眾文化工作相結合,在政府、群眾、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二者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