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情境教學是歷史的必然、正確的選擇和科學的結論。語文教學課堂與其他學科課堂教學區別的標志,就是書聲朗朗,所以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一技法。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活動環境的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實踐。每一課的訓練目標要重點突出,具有鮮明的個性,易于操作和達成度的檢測。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8-0066-01
小學語文是學生了解語言文化以及學習語言的一種工具,為小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新課改下對小學語文有效教學進行研究,是為了解決小學語文教學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在教學的過程中融入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在教學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各種積極的解決工具和措施,完善小學語文教學缺乏創新的模式。如何將課程標準的理念變為切實可行的教學行為、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體現本學科的特點。
一、 牢固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
一方面教師要增加課堂問題的多元性和非確定性,使問題由靜態、封閉的框架體系轉向動態、開放的網狀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實行樂學論,在培養目標上追求全面發展論,在語文教學中灌注中國文化源流的文道統一論。傳統的教學特別關注結論的記取,卻忽視學生對知識的體驗過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書面發言中回顧了“語文”這個學科名稱的由來,進而說明了它是一門“學習運用語言”的功課,再次強調“聽、說、讀、寫四種本領同樣重要”。實驗中出現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用舊方法教新教材,課堂教學不能促進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三維目標得不到落實。拓展提問是好的課堂提問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內容、主題、結構或寫法進行拓展提問,這就使情境教學既有鮮明的時代性,又具有中國特色:既有教育規律的科學性,又有教學的效果性。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情境教學是歷史的必然、正確的選擇和科學的結論。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教師先給學生播放錄象帶《買火柴的小女孩》,把學生帶入小女孩所處的社會中,感受到小女孩的美好向往。單在教學方法體系中,就有“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法”、“奧蘇貝爾接受式教學法”、“威廉斯創造性教學模式”等教學模式。可以說,語文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根本屬性是它的基礎工具性。語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維的工具。根據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語文學科應著重從兩大方面為學生打好基礎。學生不僅學到了教師傳授的大部分學科知識,而且學到許多其他知識;不是強迫學生學習,而是學生渴望學習。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健康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 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用葉圣陶先生的話說就是“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 拓展提問是好的課堂提問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內容、主題、結構或寫法進行拓展提問,語文教學課堂與其他學科課堂教學區別的標志,就是書聲朗朗,所以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一技法。這些研究基礎,對我們課題研究有指導和借鑒作用,但還有許多新的問題有待我們去進一步開發研究。美國教授加里鮑里奇基于25年的課堂教學研究,著成《有效教學方法》,采用談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教學實例,為世界范圍內教學實踐的有效改進,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解釋和指導。如《去年的樹》課文結尾這樣寫道:“小鳥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眼。唱完了歌,小鳥又對著燈火看了一眼,就飛走了。”這里兩個“看”字,意蘊深長。美讀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課文內容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乃至“布乎四體”,多方面感知,所得課文中的表象極為深刻。在分析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分析學生實際,分析教學環境與資源的基礎上,完成確定教學目標,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學習遇到困難、進行不下去時,需要教師及時幫助。要使學生對學習投入情感,首先必須教師要有情感。教師要善于把自己對于教材的感受和對于生活的情感體驗傳達給學生,正如有的教師所說,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語文教學改革要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大家教學時要有這個意識。新課程改革重點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要在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學思想。
三、 學語文用語文相結合,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主動參與性”是21世紀世界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語文教學應當堅持以語言文字訓練為本,這是由語文學科性質決定的。“訓練”是落實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最為有效的方法。師生互為主客體,兩者之間的互動可以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充滿了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通過研究,形成全新課堂教學設計模式、評價體系,將成果向其他學校推廣,有助于全面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要求教師有“全人”概念,學生的發展是全人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因此,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活動環境的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實踐。每一課的訓練目標要重點突出,具有鮮明的個性,易于操作和達成度的檢測。在課堂上,學生自主提問。學生自己思考,討論并得出結論,培養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權利還給學生。學生在課堂上從事語文實踐活動的主要憑借是教材。所以,教師應充分開發利用教材提供的語言材料,而且,教學效益不是取決于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于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目標要少而精,講究一課一得,一練一得,循序漸進,忌面面俱到。另外,確定課時訓練目標時,必須把文本的語言特點與學生的語文現狀緊密結合起來。 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作為發展道路上的合作者、鼓勵者、指導者,與學生一起分享探索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