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婕
關于創新,中國有句古語:“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西方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約翰·穆勒說:“一切美好的事物無一不是創新的結果。”由此可見,創新的重要性。
“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這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發展方向,通覽公報全文,“創新”一詞出現了27次。
11月16-17日,四川省委十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關于全面創新改革驅動轉型發展的決定》,把全面創新改革作為“十三五”發展的“一號工程”和頭等大事來抓,不斷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努力實現全省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增長新引擎進一步形成。
創新,正引領著四川未來發展之路。
我們做了什么?
——讓科技創新走在前面
11月3日上午,丁小龍帶著一堆公司材料,滿頭大汗闖進了遂寧市科學技術與知識產權局計劃成果科科長肖力的辦公室,只為盡快搶到遂寧最新拋出的科技創新“紅包”——創新券。
此次遂寧市面向全市中小微企業發放首期總額達60萬元的創新券,用于專項支持全市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在自主科技研發、工藝驗證、檢驗檢測、專利購買等方面的活動。
這是政府鼓勵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在經濟新常態下,科技創新作為我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的成績單:
“十二五”期間,高速列車-軌道-橋梁動力相互作用安全評估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高鐵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大容量超臨界鍋爐的成功研發,推動了我國電站鍋爐向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方向發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科技成果轉化工程深入推進,共組織實施15個領域、1500項重大成果轉化項目,累計帶動實現產值1.2萬億元。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基本達到50%……
省長魏宏在5月18日舉行的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堅持以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為戰略引領,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提升創新能力,培育創新主體,強化創新協同,促進創新創業,壯大經濟增長新動力,推進全省經濟平穩健康持續增長。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全面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科技創新要走在前面,四川具備這樣的實力:
目前,在川科技人員34萬,各類科研開發機構超過2000所,包括國家級高新區、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在內的創新基地數量居西部首位……
步入“十三五”,四川將依托科技創新方面的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快創新主體、創新機制、創新平臺與創新發展深度融合,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
拓展哪些空間?
——構建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
“十二五”期間,我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培育壯大七大優勢產業,加快培育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和新興先導型服務業,企業研發投入不斷提升。
一個個先進制造設備、高端成長型產業正在四川布局、落地、崛起——在電子信息領域,軍工電子裝備、軟件、信息安全等產業領跑全國;在航空航天領域,航空發動機等產業形成領先優勢;在重大裝備領域,發電裝備生產總容量世界第一,重型燃氣輪機研發制造居國內領先。
擁有如此創新優勢,四川產業未來還需要拓展哪些空間?
“堅持優化存量與培育增量并舉、質量提升與品牌建設并重,促進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發展,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為支撐的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省委十屆七次全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去年3月,宏華集團在北京推出頁巖氣整體解決方案,該方案節省10%的鉆井成本,同時每口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26噸。此前,該公司成立宏華油服,專門開展國內外鉆井工程服務。宏華集團總裁張弭認為,民營企業在頁巖氣裝備和油氣工程服務方面大有作為。
從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延伸,是我省不少企業鎖定的方向。“制造業服務化的快速發展,既為企業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加速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省統計局數據顯示,“十二五”以來,全省服務業增加值有望由2010年的0.6萬億元增加至2015年的1.2萬億元,對GDP增長貢獻率有望由2010年的25.4%升至2015年的39.0%。
在“十二五”轉型升級的良好態勢下,四川構建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為“十三五”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突破口在哪里?
——推進區域協調創新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正式對外公布,作為《總體方案》確定的四個省級行政區之一,四川將依托成都、德陽、綿陽地區開展先行先試。
為什么選擇這三個地方?答案顯而易見。成都高新區是國家在西部布局的第一個自主創新示范區,天府新區是國家級新區,綿陽是國家唯一的科技城,德陽是國家重要的重大裝備科技產業化基地。
2014年,成德綿三市GDP總量超過14153億元,占四川省2.85萬億元GDP的近一半。
“在這之前,三地各自的優勢資源無法實現互聯互通。”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如果能突破行政區域限制,實現共享資源、融合發展、協同創新,則能夠有效防止資源錯配,實現跨區域的創新要素流動和聚集,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為四川帶來全新機遇。
對此省委十屆七次全會提出要以成德綿創新改革試驗為重點,推進區域協同創新。“發揮先行先試‘排頭兵作用,積極推動平臺共建、資源共享、政策共用,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探索建立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和創意項目交易平臺,著力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形成創新型經濟發展增長極。”
相關的探索已經開始:成都市主抓政產學研協同發展、軍民兩用技術研發制造,努力在知識產權保護、人才發展、金融支持、開放合作等方面實現突破。
德陽市重點推進經開區、高新區轉型發展,努力在裝備智能制造、重大裝備制造領域軍民融合發展、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等方面實現突破。
綿陽市正在全國率先開展軍民融合企業認定工作,接下來還將建設軍民融合創新轉化中心,圍繞軍工融合建立服務保障機制、設立軍民融合銀行。
綿陽市委書記彭宇行說,在軍民融合上,全國幾乎沒有哪個城市比綿陽更有特色,在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的建設中,綿陽要通過在創新轉化、產業培育、開放合作和服務保障上尋求突破。
在四川全面創新的號角已經吹響,創新熱潮已蓬勃興起,建成國家創新驅動先行省的目標,愿景可期。(責編:張微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