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微微
蜿蜒河畔,綠樹掩映,綠草茵茵;飛鳥低掠,依山傍水、四季如畫;環保節能、宜居宜業。這是人類最向往的美好生態家園。
四川自然資源豐厚,文化傳統悠久,“綠色”“生態”一直是這塊土地最引以為傲的地域名片。
環顧全國,在經濟高速發展三十多年后,資源環境的約束不斷加大,在這個全面轉型發展的歷史關鍵期,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提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回顧我省“十二五”成就,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怎樣的基礎?在接下來的“十三五”發展規劃中,又有了哪些更為豐富的內涵?著眼現實,展望未來,結合省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跟相關領導和專家一道,探討四川的“綠色發展路徑”。
理念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蜂桶蜂蜜、富硒大米、富硒茶葉、舊院黑雞蛋、富硒珍珠花菜……在11月初舉行的第六屆秦巴地區商品交易會上,主打綠色、生態、富硒特色的萬源市展區吸引了不少市民和客商。
“我們計劃投資3億元在達川區龍會鄉張家山村建設預計規模達5000畝的川東精品茶園。”前來參加展會的達州天禾茶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繼平自信地說道。
這只是達州茶業鴻圖中的一部分。借力于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優勢,達州致力于成為“全球最大天然富硒茶區”,在未來幾年內將打造集種植、加工、研發、物流、配套、文化旅游于一體的“富硒茶”全產業鏈模式。
在自然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中,同樣嘗到甜頭的還有以“世外桃源、人間仙境”著稱的阿壩州。
在阿壩州精心部署的“十三五”規劃中,他們繼續著力旅游業的發展與提升,完成投資和消費雙向驅動;同時針對健康消費等現代服務業需求與日俱增的情況,加快建設青藏高原綠色無污染農畜產品加工園區,以促進三產互動發展格局逐步形成。屆時,新能源、畜牧業精深加工、有機農業、旅游業等二三產業將成為阿壩發展的增量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省委十屆七次全會指出,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生態文明新家園。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綠色發展,怎樣才能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
“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一方面要堅持綠色環保的底線,如果欲引進的產業對當地生態環境有破壞、有負面影響,那么對這樣的企業要堅決說不。”中國社科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民良這樣總結。
談及四川如何走好“綠色大道”,周民良說:“和東部沿海發達省份相比,四川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但后勁很足,四川的自然生態資源還沒有遭到過度工業化的破壞,四川是一個資源富集的大省,水能、礦產、生物、旅游等資源十分豐富。保護好、利用好這些‘金山銀山,向全國、全世界輸出綠色產品、綠色理念,是四川在‘十三五甚至更長時期內實現‘彎道超車的‘綠色大道。”
行動篇——
寧可降增速,也要質量和效益
去年12月初,一場歷時多年的淘汰落后產能“馬拉松”賽塵埃落定,攀鋼集團西昌新鋼業公司全部拆除落后設備,涉及生鐵產能100萬噸、煉鋼產能120萬噸。
這歡欣鼓舞的一幕,是四川淘汰落后產能、啃下落后產能硬骨頭的典型寫照。“寧可主動將經濟增速降下來,也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十二五”期間,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淘汰落后產能。
2014年,四川如期淘汰505戶企業的煉鋼、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產能,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國家和省政府確定的“十二五”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
“早淘汰、早主動、早受益”,越來越多的企業把淘汰落后的壓力轉化為轉型升級的動力。成都麗雅纖維股份公司總經理張勇現身說法:連續兩年淘汰5條落后產能生產線,建成業內領先的竹纖維生產線,產值提升67%,用工減少30%,水、電、氣、標煤消耗降低近四成,廢氣回收率則從40%提高到98%。
“受益于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節能環保需求的擴大,我們的生產供不應求,訂單已排到明年。”11月6日,成都金堂節能環保產業園建設工地,正在忙碌的成都易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麗紅說,近年來,全省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增長方式不斷轉變,他們也分享著轉方式調結構帶來的紅利。
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加強資源節約和循環高效利用,這是“十三五”期間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省經濟和信息化委主任陳新有介紹說,通過主動化解過剩產能,產業結構得到改善,為新興產業騰出發展空間。
去年全省傳統資源型產業和六大高耗能產業比重比2012年下降0.8個百分點。2015年,預計全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將再下降9%以上。 “十三五”期間,四川環保產業還將重點建設四大環保產業園區及成都錦江現代環境服務業園區;重點發展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環保催化劑等環保裝備制造業。
制度篇——
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省會成都,因水而生。2011年底,成都以“六湖八濕地”為核心,啟動了中心城區最大規模生態區建設,營造出一個親水宜人、層次豐富的濱水空間,并與其他建設中的湖泊、濕地一起構成“蓉城之腎”,承載起大氣和水環境改善的重要生態功能。
作為四川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成都在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中,生態文明建設緊緊相伴,這無疑為省內外各大小城市構筑生態文明新家園、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提供了一個綠色范本。
在改善生態環境這場事關全民福祉、澤被后世的工程上,“十二五”期間,四川一直快馬加鞭未下鞍。通過高壓治理減少污染物排放,劃定“紅線”守住生態存量,以改革吸引社會力量,增加生態產品供給。去年,四川森林覆蓋率達到35.76%,累計減少水土流失面積1.39萬平方公里,結合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的36%已成定局。
然而,許多不盡如人意的隱患還未完全消除,今年國慶期間,全省7城陷“霾伏”,秸稈便是禍首。深入農村,狀況更甚,省農業廳土肥資環處處長張熙說,我省常年化肥用量250余萬噸,而農業化學制劑年使用量4.9萬噸以上,按全國35%利用率計,每年有3萬噸滲入土壤和水體。全省土壤酸化問題日益突出,土壤污染點位超標率28.7%;有農膜、重金屬污染等日益加重,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亮起了“紅燈”,這不僅是農業問題,更是公共和社會問題。
因此,在這個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更成為“十三五”規劃中的重要指標。
在構建生態文明新家園的道路上,我們已經走過極不平凡的“十二五”,如今,我們站在了承前啟后的新起點,“十三五”綠色發展任重而道遠。(責編:李妍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