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怡安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習近平總書記在《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一書中引用《尚書·五子之歌》的經典句子,將人民、民眾對安邦治國的重要性再次重申。
民生,關乎老百姓最切身最真實的需求,吃、穿、用、住、行各個方面,看似零散的部分卻對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乃至一個國家影響深遠。將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握在手上,社會的發展、國家的富強才能夠有強大的動力支撐。
過去的五年是四川全面深化改革、推進 “兩個跨越”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四川的民生工程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扶貧、教育、就業、醫療等民生項目呈現出遍地開花的喜人成果。從“十二五”向“十三五”前行,動力是強勁的,支撐是堅實的。
回望“十二五”,民生點滴歷歷在目!展望“十三五”,熱切期盼在心頭!
精準扶貧,一個都不能少
7月,在阿壩縣麥爾瑪鄉亞坤瑪村的“藏家樂”里,游人如織。一撥外地客人剛進帳篷,熱情的主人就端上了酥油茶和手抓肉。“這個藏家樂是縣里確定的精準扶貧項目”,村支書朵莫清楚地記得,去年3月,縣鄉派來了工作組,挨家挨戶調查摸底。“村里人均草場少,勞動力富余,我們提出辦個藏家樂,帶動村民脫貧,可是村集體經濟一點積累也沒有。”經過申報、評議、審核、公示,不到兩個月,阿壩縣撥下來50萬元扶持資金,“藏家樂真的辦起來了!當年的收入就有30萬元。”
五年前四川省農村貧困人口達1356萬人,全川有六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四川省委作出莊嚴承諾:“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落下一個地區一個民族。”
“十二五”期間,四川以“四大連片扶貧片區”為重點,在大小涼山彝區推進“彝家新寨”建設,在藏區推進“藏區新居”建設,在秦巴山區推進“巴山新居”建設,優先幫助最貧困的村和農戶建房,不落下一村一戶。目前,“巴山新居”已建成4.8萬戶,“藏區新居”建成2萬戶,“彝家新寨”建成1萬余戶。已累計助力脫貧近1000萬人,交出年均摘掉200萬頂“窮帽”的漂亮答卷。
省委書記王東明在談到扶貧、生態、轉型、三農“四件事”時,說:“四川作為全國扶貧開發攻堅任務最繁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要切實增強緊迫感使命感,只爭朝夕、擔當擔責、主動作為,以背水一戰、決戰決勝的堅定決心和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頑強斗志,奮力奪取脫貧奔康的全面勝利。”
如何在“十三五”的規劃中,更好地落實精準扶貧,使更多的老百姓收益獲利?落地的政策是必不可少的。成都市發改委主任何禮向記者介紹,成都下一步將以“造血”方式精準扶貧,特別是從技術、資金、項目、智力方面提供支持。成都市旅游局正組織“結合當地的情況策劃特色旅游產品,搞探險、騎行、馬拉松等特種旅游項目,探索一種可行的產業扶貧機制。”
民生教育,讓夢想照進
現實
夢想是什么?藏族姑娘肖芳會告訴你,走出大山,有份穩定的工作;藏族小伙尼瑪甲則會說,當兵入伍到軍營里鍛煉;彝族姑娘馬海阿依莫會說,將來考上大學……對祖祖輩輩放牧種地、家境貧寒的他們來說,這些夢想曾經只是夢想,然而沒想到有一天夢想真能照進現實。
2009年,四川省在藏區啟動“9+3”教育計劃,組織學生到內地免費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如今,這一計劃已從四川藏區擴展到了彝區,惠澤了4萬多名學生,讓高原深山的少數民族學子搭上了“夢想列車”。
省委、省政府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今年實施的“十項民生工程及19件民生實事”中,教育是重頭。從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到定向招錄免費師范生,從學生的作業本到高海拔學生取暖,教育民生項目緊扣群眾之需,更加細致和務實。
省教育廳承擔的十項民生工程17個量化考核指標中,有8個已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其余項目進展順利;19件民生實事5個量化考核指標中,有4個已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2014年,古藺縣投入1500余萬元,完成了所有村級校點的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工程,實現了網絡“班班通”,所有學校都接入了“四川省中小學數字校園云平臺”,進入數字教育“高速路”,被推薦為教育部“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示范應用典型區域。
資中縣挖掘資金的邊際效益,在安排公用經費時,對有住校學生和規模較小的學校給予了適當傾斜;建立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把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納入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省委十屆七次全會提出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實施民族地區十五年免費教育計劃,建立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為了實現《四川省教育與就業扶貧專項方案》提出的目標任務,四川省教育廳決定從2016年起,在師資隊伍建設、貧困學生資助、民族地區教育方面,制定和落實一系列的優惠政策。
就業創業,成才的路不止一條
就業還是創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今年才從電子科大畢業的兩名年輕人,一名選擇了去一家IT公司上班,一名在政府對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下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下,全省把充分就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出臺了多個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文件,進一步完善創業扶持、創業服務、創業培訓等政策。把大學畢業生等特殊群體就業放在更加優先的位置。
2014年年末,全省城鄉就業總量為4833萬人,比2010年末增加60.5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1531萬人,增加149.1萬人;鄉村3302萬人,減少88.7萬人。
社會的發展、大眾的創新,離不開人才的可持續發展。今年11月,省委書記王東明前往天府新區成都、眉山、資陽片區調研。在天府新區時,當得知不少年輕“創客”是回鄉創業的家鄉人時,王東明要求各地和省直相關部門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促進川人川商回歸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制定出臺激勵政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回鄉創業興業。
醫療衛生,讓百姓沒有后顧之憂
家住在金牛區花牌坊附近的賴素蓉,現在有點小感冒或者小病痛再也不往大醫院跑了。她說大醫院人多,看點小病在社區醫院就能夠解決。賴素蓉到社區醫院掛號到拿完藥大約用去了半個小時的時間。6種藥的花費為300元左右。她說過去在大醫院看病要花2000元甚至更多,現在節省了不少開銷。
“十二五”期間,全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逐步構建起了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緩解“看病難”提供了有力支撐。
“衛生計生是重要的民生,要讓民眾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省衛生計生委主任沈驥表示,打造一支既能滿足民眾基本的健康需求,又能站在世界醫學之巔的衛生計生隊伍是“十三五”的關鍵。到2020年,衛生計生人才總量將達80萬人,總體水平位居西部前列。(責編:李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