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強+鄧子強
當今是開放世界,全球一體化。在緩解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做足四川內生性的關鍵在發揮好回旋作用、心臟作用、后盾作用和先導作用。
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由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內因是變化的根本,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發生作用。內生是指由事物內部作用演化而產生新的屬性或新的優勢。四川古稱“四塞之國”,素有“西部天眼”、生命盆地、天府之國之稱,內生特征十分鮮明。
歷經數千年滄海桑田,特殊的盆地環境孕育了厚重的巴蜀文化,演繹了跌宕的歷史篇章,創造了矚目的發展成就。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征程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大力實施“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四川面臨巨大考驗和重要挑戰。我們在高度重視外部力量作用的基礎上,需要再審視四川的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區位環境,再認識四川的發展條件、改革成就和川人精神等內部因素。四川獨立自主精神很強,加速動力強,韌性很大、回旋余地很大、發展潛力很大,是應對經濟下行的緩沖器、抵抗外界沖擊的變壓器、科學發展的助推器。
強調四川內生性,不是讓四川自我封閉,而是要融入世界大循環;不是要四川自我膨脹,而是要對外借力借智共謀大發展。當今是開放世界,全球一體化,在緩解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做足四川內生性的關鍵在發揮好回旋作用、心臟作用、后盾作用和先導作用。
發揮回旋作用,就是發揮后發優勢。四川土地總面積48.5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五,是我國第二大藏族聚居區、唯一的羌族聚居區、第一大彝族聚居區,也是革命老區。四川經濟發展呈現“三非”特點,即非平衡、非飽和、非高端,總體不平衡、欠發達、發展水平不高。差距就是潛力,差距就是機遇。四川后發優勢明顯,投資空間大、發展潛力大、回旋余地大。因此,必須繼續堅持和深化治蜀興川思路,牢牢把握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堅持問題導向,認真梳理三次產業發展與全國、與發達省市的差距,深入實施“三大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發展格局、培育競爭優勢、增強發展動力,突破服務業,強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全面推動城鎮化,努力走出具有四川特色的科學發展、加快發展新路子。
發揮心臟作用,就是促進持續供給“血液”。四川地處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交匯點”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力點,是支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的戰略紐帶和核心腹地,是擴大內陸開放、沿江開放、沿邊開放和實施向西開放,打造西部大開發升級版的戰略高地和重要依托。從經濟總量、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來看,岷江是長江的源頭,成都是長江上游第一城,四川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開篇之作,是南北絲綢之路的起點。從中國地圖看,由成都、重慶、西安、昆明構成“西四角”經濟區或菱形經濟圈,長江經濟帶、南方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成一個拉緊的弓箭模型。“西四角”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射點”、發力點,上海與東盟、孟加拉灣是弓背,發射方向是東南亞,張力輻射太平洋和印度洋。菱形“西四角”經濟圈是“兩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布局的“心臟”,成渝是兩個核心,相當于兩個“心房”或磁極(電極),有很大的極化效應,能給西部乃至全國發展提供動力、資源和“血液”,如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重大工程就是支撐。因此,要堅持以鐵路為重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主動對接國家南向西向開放和“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戰略,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系統。加快成都第二機場建設和連通重點區域、中心城市和重要省界的高速公路網絡,推動形成融入全球經濟的快速通道。
發揮后盾作用,就是突出強勁支撐。四川是西部重心,與中國的命運和發展息息相關、休戚與共。抗日戰爭時期,原所轄重慶是陪都,四川成為抗戰大后方,川軍抗日力量占據全國三分之一。新中國建立后,四川后盾作用進一步凸顯,國家“三線”建設在川布局了一大批工業企業,成為國家極其重要的國防工業基地。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水電、油氣化工等產業基地,制造業中有5個行業總產值占全國比重超過5%。因此,必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頁巖氣、節能環保裝備、信息安全、航空與燃機、新能源汽車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發展,打造形成一批新的增長點。聚焦七大優勢產業領域,組織實施重點技改項目,加快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水電開發、光伏產業發展。堅持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加快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產業。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打造推動實體經濟增長三大新的重要引擎。
發揮先導作用,就是始終保持沖鋒在前。四川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家鄉,也是我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1980年6月,廣漢縣向陽鄉第一個取消人民公社,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鄉”。四川人堅信:只有改革創新、大膽試驗才有出路、才有發展,任何抱殘守缺、墨守成規都是死路一條。2011年,國務院批準實施《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四川在帶動西部地區發展和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中,橋頭堡作用更加凸顯。隨著農村改革試驗區、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攀西試驗區、成都高新區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國家級試驗區相繼獲批,天府新區建設啟動和綿陽科技城享受中關村自主創新先行先試等重大政策落地,特別是國家確定四川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后,四川再次迎來了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新時代。因此,必須大力推進以科技為核心的創新驅動戰略,以工業為重點的實體經濟發展,以金融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發展,以人口為重點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努力推動成德綿協同創新區建設,加速形成軍民融合先導區,以四川速度領跑西部騰飛,以四川力量助推全國發展。 (作者李后強系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教授;鄧子強系省網絡作協常務副主席)(責編:張微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