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鄭余良
平原綠化金東“盆景”變風景
□撰文//鄭余良
金東區區域面積661.8平方公里,林業用地面積46.5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6.9%,是金華兩個非林區縣市之一,擁有“中國花木之鄉”、“中國苗木盆景之鄉”等美譽。2015年,金東區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五年綠化平原水鄉、十年建成森林浙江”的建設目標,全面落實春季綠化造林和“四邊”區域綠化彩化工作,以入城口、沿江公園、公路主干道綠化彩化提升為重點,全年完成5200畝平原綠化建設任務,累計完成平原綠化建設面積約2.27萬畝,提前超額完成省定“十二五”期間的目標任務,區內平原林木覆蓋率上升至26.86%。
金東區認真落實省、市工作部署,按照“植樹也是治水”的理念,結合實際提出“源頭治污、河道清淤、岸坡綠化、生態修復”工作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植樹綠堤,結合“五水共治”抓綠化。全區在強勢推進畜禽養殖等污染源整治、全面清理河道的同時,結合中小河流治理、獨流入海等工程項目對河道兩岸實行岸坡綠化,新增河道沿線綠化1200余畝,河道堤岸綠化率達到90%以上。在最差河流孝順溪沿岸廣種桃樹,建設成“百里桃花溪”,并在洞源水庫庫尾上游清淤堆砌,形成30畝的桃花島;在最美河流東西溪兩岸10余公里種植垂柳,打造桃花芬芳、楊柳依依、桃紅柳綠之景。
以綠添姿,結合“美麗鄉村”抓綠化。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金東區突出生態特色,做足綠色文章,牢牢抓住精品村、秀美村等村莊綠化率25%這一底線標準,種好“四片林”,著力打造點上有特色、線上有景色、處處皆綠色的美麗鄉村景觀帶,2015年新增植樹約20萬株。與此同時,金東區綠化資源豐富,農民綠化意識較強,房前屋后空地見縫插綠。全區開展以“五美”為主要內容的“美麗家庭”創建活動,將房前屋后綠化種植管護列入創建標準,2014年評選出首批示范戶1400多戶,營造了全民參與綠化的良好氛圍。
承租造綠,結合苗木產業抓綠化。苗木產業是金東區農業的主導產業。近些年,通過舉辦中國苗交會、建設萬畝盆景園等措施,積極扶持推動苗木產業健康發展。全區苗木種植面積約1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三分之一;從事苗木產業的農戶約3萬人,占農戶總數的三分之一,已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鏈,不僅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更營造了滿眼綠色的城鄉環境,成為金東區平原綠化的一大特色。同時,利用金東區苗木大戶多的優勢,將道路兩邊、集鎮周邊、高速互通等原應由政府負責綠化的連片較大留地出租給苗木大戶用于種植。
植樹造景,結合城市提檔抓綠化。建設精品城區、提升城市品位關鍵在于保護生態環境。金東區按照“綠水新城”要求,大力打造綠化“公共產品”,對金東新城區艾青文化公園、施光南廣場、建筑藝術公園進行提檔增綠。投資6000多萬元新建面積300多畝的滿塘湖公園,打造四季花海;投資1500多萬元新建面積135畝的麗澤公園,連片種植百畝櫻花林。對城市一些重要的區塊,不盲目用于商住出讓,而是結合實際用于城市綠化,促進城市品位提升。
按照“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的要求,自2014年以來金東區創新舉措,加快轉型,擴面提質,積極抓好平原綠化彩化這項民心工程。
全面推進平原綠化彩化建設。緊密結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環境衛生整治三大行動,科學、全面、系統推進平原綠化彩化,完成河道沿岸綠化500畝,“三改一拆”拆后復綠300畝。
加快苗木產業轉型升級。繼續做好苗木產業特色優勢文章,抓好錦林佛手文化園、萬畝盆景園、澧浦房車露營地等一批林旅融合項目,促進苗木產業由單一的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融合轉變。2014年成功創建錦林佛手文化園國家4A級景區,寨春休閑觀光園國家3A級景區,2015年將繼續完成1個4A級和1個3A級國家旅游景區的創建。
提升城鄉綠化彩化水平。按照植樹造景要求,堅持綠化彩化并舉,因地制宜開展城市公園綠化提檔,大力推進森林村莊、森林城鎮創建,扎實抓好重點建設工程、工業園區道路、改田造地以及高速、高鐵沿線綠化。2015年完成孝順鎮、嶺下鎮2個省級森林城鎮和31個市級以上森林村莊創建,建區以來累計創建省級森林城鎮5個,市級以上森林村莊226個。
(作者系金華市金東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