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有才
安吉堅守“綠水青山” 發展綠色經濟之路
□撰文/吳有才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總書記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比喻,生動詮釋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形象表達了黨和政府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十年來,安吉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堅持“生態立縣”的發展理念,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實踐,把生態文明建設有機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打造“幸福、富裕、美麗”安吉,逐步建成一個“生態、宜居、美麗、幸福”的綠色生態城市。
安吉建縣于公元185年,取《詩經》“安且吉兮”之意得名,是“聯合國人居獎”中國唯一獲得縣,是中國首個生態縣,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有中國第一竹鄉、中國白茶之鄉之美譽,被評為全國文明縣城,榮獲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首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等稱號。安吉境內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浙江省重點林區縣之一,層巒疊嶂、翠竹綿延,被譽為氣凈、水凈、土凈的“三凈之地”,全縣林業用地總面積207萬畝(有林地面積185萬畝,其中竹林面積108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為71.1%,植被覆蓋率75%。
改革林權制度盤活“綠水青山”。安吉作為全省林權抵押貸款試點縣、全省首個林權作價出資合作社試點縣和“浙江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模范縣”,按照“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的要求,扎實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縣集體林權主體改革現已全面完成,配套改革成效顯著,初步形成了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林農“參與”的林業工作新格局,有效盤活林地資源“沉睡資本”,實現“活樹變現錢、青山變金山”。2007年11月至2015年7月,全縣已累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金額達10.36億元。發揮合作優勢,發展股份制合作社,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贏,全縣林業股份合作社迅速發展到現在的30家,林權作價出資總額達到1.73億元,出資林地7.14萬畝,入社農戶3673余戶,每戶年均增收1.1萬元。
發展林業科技夯實“綠水青山”。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綠色革命”,林業科技的發展是這場“綠色革命”最根本的競爭力。安吉以現代林業園區建設為總抓手,深入實施竹林科技園區建設、低產竹林改造、林區道路建設、竹子良種培育“四大工程”。截至目前,已建成集科學研究、林改示范、旅游觀光、休閑體驗于一體的毛竹現代科技園區20余萬畝,不僅提高了林地畝產值,而且大大提升了森林景觀質量,為林下立體綜合開發利用奠定扎實基礎。同時,加強與浙江農林大學等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推進產研協作,先后簽訂了項目建設合作協議20余項,近5年完成林業科技研究項目50余項。
建設碳匯示范區拓寬“金山銀山”。2012年11月29日,安吉縣與國際竹藤組織、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浙江農林大學共同簽署了“竹林碳匯試驗示范區建設”的框架協議。這是全球第一個竹林可持續經營和竹產品儲碳計量和交易研究與試驗示范區項目,是安吉竹產業發展的一個新里程碑。建成全球首座毛竹林碳匯通量觀測塔并開始運行,填補了中國通量觀測網竹子植被類型的空白,并摸清了全縣毛竹林碳儲量總量(約120萬噸)及其空間分布格局和演變規律。建設竹林碳匯試驗示范區建設,發展竹林造林增匯、竹林可持續經營技術、竹林經營碳匯技術、耐用竹產品發展等低碳經營技術,為改善民生、保護環境發揮積極作用,并在竹子低碳經營中取得先
機,加快推進安吉竹產業的健康發展。
安吉縣始終堅持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堅持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安吉曾是浙江省最貧困的山區縣,也曾走過一條財政上去了、環境變差了的彎路。為探尋經濟發展與生態優化共贏,確定“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治污與建設美麗鄉村協同推進。雖然短時間內影響了經濟發展的速度,但終于迎來了一個生態環境優美、宜居、幸福的新安吉。
生態修復建“綠水青山”。安吉高度重視森林生態林業體系建設,緊緊抓住新常態下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的大好機遇,通過開展各項森林生態建設,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步伐。以“四邊三化”、“五水共治”、“山青水凈”等行動為契機,以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為抓手,緊緊圍繞“八八戰略”、“兩美”浙江建設和“五年綠化平原水鄉、十年建成森林浙江”、“生態立縣”等重大戰略,近年來,全縣累計完成重點防護林建設9.5萬畝、平原綠化4.8萬畝、純林生態修復10萬余畝和茶園林生態修復6萬畝。
依法治林護“綠水青山”。依據法律法規,依法打擊破壞林地、毀林開墾及危害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有效地保護森林資源,深入開展毀林開墾專項整治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制定《安吉縣全面實施毀林開墾綜合治理二年行動(2014—2015年)方案》,進一步有序推進林業綜合執法,2014年1月到2015年7月,全縣累計處理各類毀林開墾案件431起。為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安吉積極組織開展“亮劍一號”、“天網行動”等行動,并成立“湖州市陸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
宣傳教育愛“綠水青山”。安吉以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月暨“愛鳥周”宣傳活動、世界濕地日、世界森林日、毀林開墾綜合治理等活動宣傳為主線,運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將生態文明意識深入鄉村、深入林區、深入林農,大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社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天然資本”,更是連綿不斷的金山銀山。安吉立足優越的區域優勢,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林農增收的路子實現了由“賣山頭、賣山貨”向“賣生態、賣環境”、“靠山吃山”向“養山富山”轉變。積極探索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綠色發展之路,努力讓產業結構變“新”、發展模式變“綠”、經濟質量變“優”,推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融合發展、相得益彰。生態優勢不斷帶來經濟紅利,伴隨安吉生態品牌的日益提升,國內外客商紛紛到這里投資興業,港中旅、上影、翰龍集團、Hello Kitty樂園、樂翻天水上世界等項目落戶安吉,綠水青山日漸成為安吉的金山銀山。
一根翠竹壯大“金山銀山”。自1996年被命名為“中國竹子之鄉”以來,安吉高舉“中國竹鄉”這一品牌,圍繞“竹”字做文章,努力把安吉的竹子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出了一條“精心培育一產,開放壯大二產,加快發展三產”,一二三產持續、協調的竹產業發展新路子,“一根翠竹挑起百億元產業”早已成為安吉縣以竹致富的生動現實。安吉以占全國1.8%的竹資源創造了全國20%的竹業產值,基本實現了從竹根、竹竿、竹葉甚至到竹粉末在內的全竹利用,一根竹子的價值從最初的15元增值到60元,竹產業產值從2005年的53.6億元提高到2014年的180億元,安吉竹業從業人員在4.5萬人左右,竹產業為林農平均增收7000多元,竹產業已然成為了安吉富民的主導產業,竹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全縣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林下經濟發展做大“綠水青山”。安吉作為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近年來,安吉立足自身實際,堅持政府引導、龍頭帶動、因地制宜、科技創新,發展林下經濟,充分利用林地資源,發揮林地最大效益,做大“綠水青山”,已形成林中培植、竹林養殖、林下休閑三大模式,發展林下經濟27.2萬畝,林下經濟產業產值達48.1億元,全縣從事林下種植、養殖的農戶達17558戶,帶動農民就業68585人,為林農增加經濟效益每畝4000元,林下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森林旅游產業做實“金山銀山”。生態旅游業可謂是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最佳結合。安吉作為浙江省森林休閑養生建設試點縣,始終堅持將生態旅游業作為第一戰略支柱產業來培育,著力推進生態旅游業、養生養老業、特色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堅持把森林旅游與鄉村休閑旅游發展緊密結合,實現林下旅游與鄉村旅游良性互動、互促發展,形成“生態得綠、農民得利”的森林旅游產業,已建成龍王山黃浦源景區、竹子博覽園、中國大竹海、中南百草園、藏龍百瀑、大漢七十二峰等16個山水景區,成為長三角地區旅游的特色品牌。2014年接待游客1204.77萬人次,旅游收入127.53億元,門票收入2.2億元。森林生態旅游經濟為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厚重的支撐。
綠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