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沈元壽胡逢付
香榧套種栽培實用技術
□撰文/沈元壽胡逢付
五大堡鄉是慶元縣東部蘭溪橋庫區的源頭,也是慶元縣干水果生產尤其是錐栗生產的重點鄉。但由于受樹種本身生長特性的限制,部分錐栗樹已經逐漸開始老化、低產,發展替代產業,培養錐栗的“接班人”已經迫在眉睫。
根據慶元縣不同鄉鎮的氣候、土壤、海拔等均有利于香榧生長的客觀區域優勢,近年來,慶元縣積極倡導利用中央立項木本油料產業提升項目政策發展香榧栽培。為了響應政策,五大堡鄉林業工作站工作人員于2010年從諸暨購進3年生香榧大苗900余株,在五大堡鄉東山村的錐栗林中進行套種,創建了30多畝錐栗林里套種香榧的新林果試驗基地,進行先行先試。經過五年的精心栽培,香榧成功掛果。在對比不同栽培方法下香榧的生長情況后,該站工作人員總結出一套生態、經濟、高效的錐栗林套種香榧關鍵技術,為林農提供了實用有效的香榧栽培技術指導,也為面臨同樣發展困境的其他地區積累了成功經驗。
香榧造林對土壤、海拔等自然環境有一定要求,套種最好選擇海拔在1000米以下,土層厚度在50厘米以上,土壤疏松、肥沃,通風向陽或半向陽潮濕地段的錐栗林里進行。除基地連片種植外,香榧也適宜零星栽種。香榧為常綠喬木,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可接受土壤酸堿值在4.5—8.3之間,在黃泥土上生長良好,并能忍耐干旱瘠薄的土壤。而實踐證明,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上栽培的香榧林,生長態勢更好,產量也相對較高,但是香榧幼樹需遮蔭,成年樹則要求光照充足、通風良好的環境。
種植香榧需挖穴深0.6米,長0.8—1米,寬0.8—1米,株行距一般在4—5米之間,畝栽30株左右。
香榧造林應選生長旺盛、根系發達的壯苗,一般選用“2+ 1”的苗木。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最好選用“2+5”大苗栽植,也可以選用營養杯,這樣能夠提前進入結果期。起苗時注意必須先用鋤頭挖松根部土壤,切忌用手大力拔苗,以免損傷苗木根系。長途運輸的香榧苗需10株一捆,根系用塑料袋包裹,以保持水分,最好用廂式貨柜車運輸,以免長途風吹日曬影響苗木栽植成活率。
香榧生長緩慢,幼齡期又需要庇蔭,可采取林下套種香榧的立體經營模式。選擇在適宜的落葉喬木林和其他需要改造的經濟林中套種香榧,注意郁閉度不宜過高,透光度在40%以上為好。在春季1—3月上旬的雨后栽植,香榧系淺根性樹種,種植時宜淺不宜深,深栽會造成根系霉爛,即使成活也將生長不良。因此,種植香榧必須掌握淺種高覆土的原則。營養缽苗先將塑料缽拿下來,注意保持營養土完整不碎。栽植前將嫁接薄膜去掉,裸根苗栽植時,要做到苗正、根系自然舒展、下緊上松,具體方法采用“一提、二踩、三埋”,即栽植填土至苗木根頸部時應輕提幾次苗木,使苗木根系舒展,然后踩實,使苗木根系與土壤充分接觸,最后覆蓋松土至嫁接口下1厘米,不可蓋過嫁接處,根部土壤應成饅頭狀。
香榧幼年期喜陰,對高溫十分敏感,當氣溫大于35攝氏度時會出現夏眠現象。夏季時,錐栗枝葉茂盛,可為香榧遮蔭,防止灼傷,有利于香榧生長;香榧鋪地種植,可有效保護錐栗的菌根。冬季時,錐栗落葉腐爛后要為香榧施肥,以土雜有機肥為主,開溝深施。以后隨著榧樹一年年地生長,逐漸增加施肥量,并增施磷鉀肥。同時,香榧四季常青、根系發達,又能夠為錐栗林鞏固水土,減少水土流失、保護幼苗。條件允許的宜在早上9點以前進行澆水,一方面可以滿足香榧幼樹對水分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起到降低地溫的作用,這對香榧幼樹避免高溫日灼危害也有一定作用。
第一次除草松土應該選擇在每年的3—5月,7—8月用雜草覆蓋榧樹的根部以降溫保濕。第二次除糙松土一般在9月底,需在離樹苗30厘米以外的地方施肥,要薄施多次。深翻擴穴應注意外深內略淺,盡量避免損傷或切斷較大的根系,擴穴的寬度視植株向外擴展的速度而定,擴穴的深度宜在50—60厘米之間。對坡度較大,水土易流失的林地,在下坡方向砌坎培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統籌兼顧,一舉多得,促進林農增產增收,提高經濟效益。
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