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琦 亢文華 汪葆 李曉霞 翟新驗/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豬輪狀病毒感染主要是由豬輪狀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主要發生于仔豬。臨床上表現為厭食、嘔吐、下??;種豬和大豬以隱性感染為特點。該病在我國和世界各養豬國家普遍存在,多發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呈地方性流行。
北京市某規模化豬場仔豬群出現厭食、嘔吐、下痢、脫水等癥狀,病死率100%,經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診斷確診為豬A群輪狀病毒感染。
豬場存欄基礎母豬180頭,采用自繁自養生產方式,曾防疫豬瘟、口蹄疫、偽狂犬、藍耳病、流行性腹瀉等疫苗。此次發病主要感染3日齡仔豬,連續發病5窩,病程1~2 d,病死率100%,種豬和商品豬無癥狀。
發病初期,病豬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走動,有些乳豬吃奶后發生嘔吐,繼而腹瀉,糞便呈水樣、糊狀或似乳清樣液體,糞便呈黃色。發病后期,病豬出現脫水、消瘦和體重下降,隨后出現死亡。
1. 特征性病變。主要局限于胃腸道,胃壁遲緩,胃擴張、膨大,胃內充滿凝乳塊和乳汁。腸道臌氣,小腸壁變薄,呈半透明狀, 有時見小腸發生彌漫性出血,腸內容物呈漿性或水樣,灰白或灰黑色,小腸的下2/3處即空腸、回腸處最明顯,絨毛變短變平,隱窩細胞增生,若用解剖鏡或放大鏡看得非常清楚,腸系膜淋巴結水腫,膽囊腫大。其他器官常發生不同程度的變性。
2. 組織學變化。組織學檢查病變主要局限在絨毛部,絨毛頂端柱狀上皮由于病毒感染、增殖,導致上皮細胞脫落或壞死溶解。絨毛變短,隱窩上皮未分化成熟就移向發病感染的絨毛頂部上皮的位置, 所以在絨毛頂部常被未分化成熟的立方上皮所覆蓋,固有層可見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多形核粒細胞浸潤。
將病死仔豬的腸道1∶5加入PBS勻漿后,提取核酸,以A群輪狀病毒結構蛋白VP4為模板,設計一對引物,上游引物:GACGGTA CCATGGCTTCGCTCATTTATAG ACAA,下游引物:ATTTCTAGA AGCTCTTGTGTGCACTATCTCT CT,進行PCR試驗。反應條件為:95℃預變性5 min后進入PCR循環,95℃變性 1 min,55℃退火 1min,72℃延伸10 min,30個循環,最后72℃延伸10 min。瓊脂糖凝膠電泳、測序后獲得756 bp 的目的基因片段。
同時做流行性腹瀉病毒和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PCR擴增,均為陰性,正式本次發病的病原為A群輪狀病毒。
1. 加強豬群飼養管理,使用營養均衡飼料,提高豬群的自然抵抗力。此病的發生與飼養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加強衛生管理和消毒工作,酚類、堿類、次氯酸鹽、季胺等消毒劑對豬丹毒桿菌都有效,用消毒藥徹底沖刷圈舍,糞便深埋發酵處理。改善飼養環境,保持清潔、干燥、適宜的溫度、良好的通風、合理的飼養密度,以減少感染的機會。
加強飲水消毒和管理,防止病從口入,特別是使用自然水和淺表水的養殖戶,注意飼料的清潔和衛生,確保飼料無丹毒污染,盡量不用濕料喂豬。
2.對本病的治療沒有特效藥。一旦發病,應采取對癥治療措施,同時防止繼發感染。腹腔注射5%~10%葡萄糖氯化鈉+慶大霉素+5% NaHCO3或葡萄糖甘氨酸溶液(葡萄糖 43.2 g,氯化鈉 9.2 g,甘氨酸 6.6 g,檸檬酸 0.52 g,檸檬酸鉀 0.13 g,無水磷酸鉀 4.35 g,溶于2 L水中)。也可采用口服補液鹽溶液灌服。
每頭仔豬磺胺脒2片,鞣酸蛋白2片,壓碎加蜂蜜調和抹于豬的舌面吞服,3次/d。
1. 病豬和帶菌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豬場應實行全進全出制度,嚴禁從疫區引進生豬,必須進入時,應隔離檢疫一個月。天氣的突變,豬場的環境衛生差,糞便處理不當和保暖降溫設施差均可造成機體免疫力下降,導致本病的發生。所以加強飼養管理和改善飼養條件,特別是控制豬場因藍耳病病毒和圓環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是防止本病發生的重要措施。
2. 引起豬腹瀉的原因很多,在自然病例中,往往發現有輪狀病毒與冠狀病毒或大腸桿菌的混合感染,使診斷復雜化。因此,必須通過實驗室檢查才能確診。本病實驗室確診的方法有:電鏡法、病毒分離鑒定、ELISA、PCR等,其中PCR方法快速準確、簡便易行,易于在基層實驗室推廣應用。
3. 輪狀病毒在環境中有很強的生存力,對許多化學消毒劑以及防腐劑不敏感,這也是輪狀病毒流行的原因之一。目前,國內市場尚未出現預防豬輪狀病毒的疫苗,僅僅用常規的治療方法如抗生素、抗內分泌藥物、吸附劑以及液體電解質等進行治療,但疫情突襲時,僅治標不治本。因此加快研發豬輪狀病毒的疫苗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