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強/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查干淖爾鎮畜牧獸醫站

氣腫疽是草原上常見的牛傳染病。病原為氣腫疽梭菌,該菌是一種專性厭氧,能產生毒素和形成芽孢的細菌。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都有發病,四歲以下的牛發病最多。病畜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主要由氣腫疽梭菌引起牛的一種急性發熱性傳染病。阿巴嘎旗查干淖爾鎮毗鄰湖邊的幾個嘎查陸續有氣腫疽病疫情報告,查干淖爾鎮烏蘭敖都幾個牧戶陸續有多頭牛因病死亡。通過獸醫人員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診斷,初步診斷為牛氣腫疽病。經過綜合防控,控制了該病的流行。
在自然條件下,該病主要感染牛,綿羊和其它家畜少見發病。在牧區,人和其它動物未見感染。不同年齡段的牛均可感染,但以六個月至四歲之間的牛最易感染。因病死亡的尸體中的病原污染土壤,其芽孢在土壤中長期存活,芽孢隨飼料或飲水進入家畜體內感染發病,所以呈散發或地方流行。
本病多呈急性經過,潛伏期3~5 d,牛常突然發生體溫升高至41℃~42℃,精神沉郁、食欲反芻大減,早期即出現跛行,在肌肉豐滿部位出現腫脹,初有熱痛,后變冷天痛,肌肉和皮下嚴重水腫,皮膚發黑按壓時有捻發音,叩診有明顯鼓響音。附近淋巴結腫大,呼吸急促、黏膜發紺,脈搏弱而快達90~100次/分,臥地不起,全身體況惡化,體溫降低37℃以下,于1~2日內死亡,極少能夠自愈。
尸體迅速腐敗,全身氣腫,天然孔有血樣泡沫流出,患部肌肉暗褐色,有明顯的氣性腫脹和出血性炎癥,切開后流出暗紅或褐色腐敗夾有氣泡液體,皮下充滿紅黃色膠凍樣物,腫脹部肌肉中央干燥或暗紅色壞死灶,肌纖維間充滿氣體,局部淋巴結出血和腫脹,切面呈紅色,胸腹腔及心包腔積液色深紅,心肌變性質脆,如煮熟樣。心內外膜點狀出血,肺充血,小葉間膠樣浸潤或有氣腫,脾臟充血,但無明顯腫大。
根據流行病學和臨床癥狀可初步診斷,如一般4歲以內牛突然發病跛行,體溫升高,局部肌肉發生無明顯界限的炎性氣性腫脹,觸之有捻發音,肌肉壞死時體溫降低迅速死亡。
該病早期沒有特效藥治療,死亡率高。所以我們要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在發病地區,無論牛年齡大小,每年春秋季皮下注射氣腫疽菌苗5 ml,免疫期為六個月,小牛到6月齡時應再強化免疫一次。
1、全身治療:肌肉注射青霉素300萬IU,每天三次,或四環素3g溶于200 ml 5%葡萄糖液中靜脈注射,每天1~2次磺胺嘧啶鈉靜脈注射每天2次,每次100~200 ml。
2、局部治療:早期病牛用0.25%~0.5% 普魯卡因10~20 ml,溶解青霉素300~500萬IU,在腫脹部位分點注射。病癥中后期切開腫脹部,除去壞死組織,用2%高錳酸鉀溶液或3%雙氧水充分沖洗,并在腫脹周圍分點注射。
3、對癥治療:由于本病的全身中毒癥狀較重,被病情給予強心解毒,如靜脈注射樟腦,青霉素300~500萬IU,葡萄糖液200~ 300 ml,5% 葡萄糖、生理鹽水 500 ~ 1 000 ml,5% 碳酸氫鈉溶液 500 ~ 800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