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鳳娟,黃麗虹,倪朝民,陳 進,王 麗,馮 虹,曾林芳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康復醫學科,安徽合肥 230001)
腦卒中是我國常見腦血管疾病之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致殘率、致死率等特點,認知障礙是腦卒中后功能恢復差的強預測因子[1]。隨著康復事業的發展,接受康復治療的患者日漸增多,但關注較多的是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而對認知障礙的干預方法較少。本文旨在探討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對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4年11月入住我院康復醫學科進行康復治療的腦卒中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分組法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6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 例數 性別/例男 女 年齡/歲 病程/d 受教育程度/例小學 中學 大學及以上病變性質/例出血 梗死實驗組36 20 16 60.65 ±15.20 51.91 ±36.47 11 19 6 19 17對照組 36 22 14 56.71 ±14.90 49.15 ±38.81 11 18 7 21 15 t/χ2 0.229 1.262 0.303 0.104 0.225 P 0.633 0.212 0.763 0.949 0.63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卒中診斷標準[2],并經頭顱CT和/或MRI證實;(2)均為首次發作腦卒中,病程為2周~6個月;(3)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上;(4)病情穩定,意識清楚,能配合康復訓練;(5)能配合完成MMSE及LOTCA評定,MMSE評分為10~26分;(6)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發病前存在精神障礙及癡呆;(2)完全性失語;(3)有嚴重視力及聽力障礙者;(4)有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等病情不穩定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腦卒中防治指南給予神經內科常規藥物治療[3-4]及常規康復治療。同時,實驗組給予計算機輔助認知障礙訓練,而對照組給予傳統的人工認知訓練。兩組患者訓練內容相同,包括定向、視知覺、空間知覺、動作運用、視運動組織、思維動作6個方面。實驗組由專業治療師利用計算機軟件進行訓練,而對照組由專業治療師利用圖片、日常生活用品對患者進行“一對一”認知訓練。兩組患者訓練頻次相同,每次30 min,每天1次,每周訓練6 d,總治療時間為連續8周。
1.4 評定方法及內容 兩組患者訓練前及訓練8周后均采用MMSE及LOTCA進行評分,所有評定由兩名經過培訓的專業醫師和治療師進行,分別比較訓練前后兩組內及訓練后兩組間MMSE及LOTCA評分有無差異。
MMSE評定[5]:共有30個項目,包括定向力、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執行能力、視空間能力6個方面。總分30分,分值越高,認知功能越好。
LOTCA評定[6]:共26個項目,分定向力、視空間、空間知覺、動作運用、視運動組織、思維動作6個方面,附加注意力及專注力。總分115分,分值越高,認知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差表示,同組治療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的方法,兩組相同時間點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均完成訓練。兩組患者訓練前MMSE及LOT-CA評分無差異(P>0.05);訓練8周后,兩組患者MMSE及LOTCA評分均較訓練前提高,差異有顯著性(P<0.05),同時,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組訓練后MMSE及LOTCA評分較對照組改善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MSE及LOTCA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MSE及LOTCA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MMSE治療前 治療后LOTCA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36 15.18 ±6.46 23.32 ±3.69*# 48.67 ±16.38 80.33 ±10.25*#對照組 36 15.85 ±6.15 20.56 ±6.32* 48.97 ±13.24 73.06 ±8.40*
認知功能是大腦高級機能之一,是人們對知識的獲取、組織和應用過程,是人類適應周圍環境的才智[7]。腦卒中后腦組織損傷,造成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常表現為記憶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抑郁等,使得患者感知和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減弱,治療過程中難以理解訓練內容,無法很好配合康復治療,致使其肢體功能比認知功能正常的患者恢復慢。研究表明[8-10],認知障礙與患者運動功能障礙呈顯著正相關,認知障礙程度重的患者其偏癱程度也重,同時,認知功能損傷越重,肢體功能預后亦越差。因此,積極治療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成為延長腦卒中患者壽命及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重中之重。
本研究根據腦卒中患者MMSE及LOTCA評分結果,分析患者認知障礙的程度及表現形式。訓練內容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結果表明,訓練前兩組患者MMSE及LOTCA評分無差異,訓練8周后兩組患者MMSE及LOTCA評分較治療前顯著提高,而計算機輔助認知障礙訓練組MMSE及LOTCA評分均較對照組提高明顯(P<0.05),提示對腦卒中認知障礙患者進行相應的認知訓練可改善患者認知功能,這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11-12]。
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的原因與額葉皮質、顳葉、頂葉、枕葉、基底節區及邊緣系統腦組織受損有關,不同腦區的損傷導致的認知障礙亦會有所不同[1]。而大量研究表明,神經系統具有可塑性,主要表現為神經軸突再生、突觸重建、神經網絡重塑、腦功能重建和功能區轉移[13]。康復訓練是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后功能恢復的運動再學習過程,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正是通過對受損腦組織提供比傳統認知訓練更有效的反復的良性刺激,促進腦神經細胞的修復及提高邊緣區域代償能力,改善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這與計算機軟件設計有關。本研究采用計算機軟件配有大量與日常生活活動相關的圖片、聲音、動畫及益智性游戲,圖文并茂,提高了患者興趣及注意力,讓患者更好的參與到康復訓練中去。同時該計算機軟件系統能對患者訓練中的表現給予記錄、分析、存儲,便于醫生及治療師總結、前后對比,靈活變動治療方案。而傳統人工認知功能訓練主要借助于卡片或實物進行訓練,存在一定局限性,訓練形式較單一,且易受患者及治療師興趣影響,患者訓練過程中易于疲勞,影響康復進度。
綜上所述,認知訓練能顯著改善腦卒中患者認知障礙,而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較傳統人工訓練更有優勢,值得推廣。但本研究亦存在局限,未對嚴重認知障礙者進行研究,同時針對患者出院后的遠期療效未做隨訪,這將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研究。
[1]倪朝民主編.腦卒中的臨床康復[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406.
[2]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饒明俐.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4]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46-153.
[5]王玉龍.康復功能評定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94.
[6]鞏尊科,陳 偉,韓 良,等.洛文斯頓作業認知療法評定量表在腦卒中認知評定中的臨床應用[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9):661-664.
[7]周惠嫦,張盤德,陳麗珊,等.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對血管性認知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6):551-553.
[8]杜曉霞,馮 洪,何俊利,等.注意力訓練對腦卒中后認知障礙的康復療效[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3):212-214.
[9]項亞娟,楊 好,李 軍.安理申治療腦卒中后抑郁患者認知功能療效觀察[J].安徽醫藥,2013,17(2):305-306.
[10]李明芬,賈 杰,劉 燁.基于運動想象的腦機接口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改善的認知機制研究[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2,7(4):519-523.
[11]金 妹,顧旭東,付建明,等.認知訓練對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0,32(8):611-613.
[12]高明明,惲曉平.記憶障礙的康復[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10):925-927.
[13]倪朝民 主編.神經康復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