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成鳳,汪芳松,錢福東,張 榮,陳玉梅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六安醫院心內科,安徽六安 237000)
心血管病以其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等特點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干預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飲酒已成為社交活動中的常見現象。自1979年流行病學調查提示適量飲酒有益于健康以來[1],飲酒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實驗室和流行病學研究表明[2],少量飲酒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并延緩動脈硬化的發生,而大量飲酒可加速血管動脈硬化的發生發展,增加心血管疾病意外的發生風險。本研究針對健康體檢人群,以脈搏波傳導速度(PWV)衡量動脈硬化程度,旨在分析不同的飲酒量對動脈硬化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2013年3—5月我院健康體檢者535例,年齡20~85歲,根據文獻判斷標準[3]分為不飲酒組、少量飲酒組及大量飲酒組。其中少量飲酒是指:每次飲酒量小于1個標準飲或是每周飲酒量小于8個標準飲;大量飲酒指每次飲酒量大于5個標準飲或每周平均飲酒至少15個標準飲。其中,一個標準含有14 g乙醇[也就是12盎司啤酒(一盎司約為28.4 mL)、5盎司葡萄酒或者1.5盎司白酒(指含酒精約40%的白酒)]。不飲酒組271例,少量飲酒組164例,大量飲酒組100例。
1.2 一般資料 詢問性別、年齡、吸煙史、飲酒史。既往有吸煙史定義為吸煙。測量體檢者的身高、體重、血壓及脈率,根據身高和體重計算體重指數(BMI)。
1.3 脈搏波傳導速度(PWV)的測定 測量前禁煙、安靜休息5 min,PWV測量的采用歐姆龍全自動動脈硬化檢測裝置BP203RPE-II(VP1000)進行,受測者去枕仰臥,全身放松,將袖帶縛于受試者肱動脈及腳踝處,袖帶松緊適中,測量四肢血壓及PWV。
1.4 統計學分析 定量資料的描述用均數±標準差,定性資料的描述百分數。用SPSS18.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組間比較,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用卡方檢驗。此外,對PWV的影響因素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差異。
2.1 一般資料比較 結果見表1,不飲酒組PWV平均值為(1 512.47 ±353.43)m·s-1,少量飲酒組 PWV 平均值為(1 503.19 ±347.75)m·s-1,大量飲酒組 PWV 平均值為(1 668.27 ±315.33)m·s-1。提示少量飲酒組受試者的PWV平均值低于不飲酒組,大量飲酒組受試者的PWV值則顯著高于不飲酒組受試者。各組間比較中,大量飲酒組受試者PWV平均值、平均收縮壓和舒張壓有統計學差異(P<0.05),而年齡、性別、吸煙史、脈率、BMI的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 >0.05)。
2.2 PWV影響因素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將多分類變量定義啞變量,飲酒以不飲酒為基礎水平,回歸模型的F=78.640,P=0.000,提示PWV影響因素的回歸模型具有統計學意義。調整r2=0.567,該回歸模型能解釋因變量PWV總變異的56.7%。其中,年齡、吸煙、脈率、收縮壓、大量飲酒均與PWV相關。少量飲酒與PWV相關性分析無統計學差異,大量飲酒對 PWV的影響顯著(P=0.001),OR值為0.482,回歸系數為90.732,為正向作用,即脈搏波的傳導速度隨著飲酒量的增加而加快,結果見表2。
動脈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多種無創檢查已被臨床用于預測和評價動脈硬化,如PWV、臂踝指數(ABI)、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等。研究顯示:PWV在多種無創動脈硬化檢查中更能反映動脈的輕度狹窄[4],對早期發現和預防動脈硬化有重要價值。湯中敏等[5]對3 200例健康體檢者進行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調查,并測量PWV,進行分析得出PWV與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發病風險明顯相關,PWV增快可預測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發病風險。另外,PWV還可以反映冠脈病變的程度[6],PWV是非冠心病的獨立預測因子。

表1 各組間受試者基本情況的比較

表2 PWV異常影響因素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調查研究表明[7],飲酒量與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呈“U”形曲線關系,曲線的波谷的飲酒量是每日1個標準飲,即在1個標準飲以內,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隨飲酒量下降,大于1個標準飲時,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隨飲酒量升高而升高。有文獻報道[8]:當飲酒量<20 g·d-1時,冠心病的風險系數是0.80,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而飲酒量>89 g·d-1時,冠心病發病風險明顯升高。
炎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礎,每日少量飲酒可使血清hs-CRP水平顯著下降[9-10],這提示了適量飲酒可以抑制炎癥反應,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風險。少量飲酒可以上調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表達,從而發揮血管內皮的保護作用,有利于心肌梗死患者側支循環的建立[11]。少量飲酒有益于心血管的原因還與乙醇抗血小板聚集、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及增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等作用相關[12]。長期的危險飲酒可以增加心血管病的風險。長期危險飲酒者的代謝綜合征的發病率明顯升高[13],其生化特征表現為高膽固醇、高甘油三脂、高低密度脂蛋白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癥,而這些指標均是致動脈硬化的獨立危險因子。長期危險飲酒可以導致血管內皮受損,加重炎癥反應,而且,內皮的損傷程度隨著飲酒年限及飲酒量的增加而加重[14]。
本研究中少量飲酒組的PWV小于不飲酒組,但是將少量飲酒納入多重線性回歸模型分析未見統計學差異。大量飲酒組脈搏波傳導速度明顯快于不飲酒組,PWV的多重線性回歸模型顯示,大量飲酒對PWV影響顯著(P<0.01),回歸系數為90.732,為正向作用,即隨著飲酒量的增加,脈搏波傳導速度也隨之顯著增快。
總之,由于本研究屬于回顧性研究,且樣本量有限,并受到多種干擾因素的影響(如生活方式、飲食結構、飲用酒的種類、酒精的濃度等),因此,飲酒與血管動脈硬化之間的相關性仍有待進一步探索與考察。
[1]Chiva-Blanch G,Arranz S,Lamuela-Raventos RM,et al.Effects of wine,alcohol and polyphenol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evidences from human studies[J].Alcohol Alcohol,2013,48(3):270-277.
[2]O’Keefe JH,Bhatti SK,Bajwa A,et al.Alcohol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or the remedy[J].Mayo Clin Proc,2014,89(3):382 -393.
[3]Friedmann PD.Clinical practice.Alcohol use in adults[J].N Engl J Med,2013,368(4):365 -373.
[4]章志玲,劉秋玲,王云霞,等.動脈硬化早期檢測臨床研究[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14,12(2):125-129.
[5]湯中敏,胡世紅,張林潮,等.臂踝脈搏波速度與缺血性心血管病風險評估程度關系的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35):4055-4057.
[6]譚曉桃.老年高血壓患者合并急性腦血管病人群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與脈搏波速的相關性[J].安徽醫藥,2013,17(11):1929-1931.
[7]Roerecke M,Rehm J.The cardioprotective association of average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ischaemic heart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ddiction,2012,107(7):1246 -1260.
[8]張玉英,孫永樂.飲酒與冠心病[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2,28(10):724-726.
[9]馮聲寶,單義民,陸世廣,等.適量飲酒的抗炎作用[J].釀酒科技,2013(7):121-124.
[10]趙 立,王士強,魯 曉,等.血清脂蛋白(a)及超敏c反應蛋白濃度在冠狀動脈硬化心臟病中意義[J].安徽醫藥,2013,17(3):428-429.
[11]朱 燁,孫永樂,苑海濤,等.飲酒對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及血清VEGF水平的影響[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50(11):71 -74.
[12]Lawlor DA,Nordestgaard BG,Benn M,et al.Exploring causal associations between alcohol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findings from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in the Copenhagen General Population Study[J].Eur Heart J,2013,34(32):2519 -2528.
[13]戚文威,黃建鳳,李建新,等.中國人群飲酒與代謝綜合征發病關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2,6(2):75 -80.
[14]Carnevale R,Nocella C.Alcoho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till unresolved underlying mechanisms[J].Vascul Pharmacol,2012,57(2/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