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爽,乜春城,陳赫軍
(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藥學部,河北衡水 053000)
鮑曼不動桿菌是一種非發酵糖類的革蘭陰性桿菌,屬于條件致病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人體表面、醫院等環境中,特別是醫院內的各種物品,如醫護人員的雙手、辦公室門把手、桌椅、病房的床單、床墊、枕頭及各種常用醫療器械,是導致院內感染、院內不動桿菌暴發流行的主要細菌之一[1]。近年來,隨著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介入醫學的廣泛開展和各種侵入性操作的臨床應用,鮑曼不動桿菌引起的院內感染逐年增多,且耐藥性日益嚴重[2],為了解我院鮑曼不動桿菌感染及其耐藥特點,現對我院2012—2013年送檢標本中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試驗結果進行分析。
1.1 菌株來源 2012年第1季度—2013年第4季度我院各類臨床送檢標本,包括痰、血液、尿液、引流液、膿液及各種分泌物等,共分離培養出非重復鮑曼不動桿菌1 089株。
1.2 實驗方法 細菌培養根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的操作規程,從細菌學送檢標本中分離培養鮑曼不動桿菌。細菌鑒定和藥物敏感試驗鑒定采用恒星科技公司生產的HX細菌鑒定分析儀,藥敏結果按美國臨床實驗標準化委員會(NCCLS)制訂的最低抑菌濃度(MIC)折點判定。應用細菌耐藥性監測網軟件WHONET 5.5和Excel進行統計分析。
2.1 鮑曼不動桿菌總分離率 從2012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4季度,我院細菌室共分離出各類細菌6 526株,其中鮑曼不動桿菌1 089株,總分離率為16.7%,各季度鮑曼不動桿菌總分離率在12.5% ~19.5%之間,詳見表1。自2012年第3季度以來我院細菌及鮑曼不動桿菌檢出數量均明顯提高,這可能與各臨床科室按照《2012年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方案》的要求提高了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檢率有關。
2.2 鮑曼不動桿菌來源分布 1 089株鮑曼不動桿菌中800株來自痰液標本,占總數的73.5%,其次為分泌物、尿液、血液,見表2。

表1 2012—2013年各季度鮑曼不動桿菌的總分離率
2.3 鮑曼不動桿菌科室分布 鮑曼不動桿菌的科室分布以重癥醫學科、急診重癥監護病房、呼吸內科、神經外科為主,分別占 36.5%、19.7%、20.4%、7.2%,見表3。
2.4 鮑曼不動桿菌耐藥率 我院分離出的鮑曼不動桿菌對19種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見表4。結果顯示,該菌對絕大多數抗菌藥物有較高的耐藥率;對頭孢哌酮舒巴坦耐藥率最低,兩年來耐藥率始終低于8%;其次,對阿米卡星耐藥率也較低,最高只有17.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他啶、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藥率基本維持在30% ~60%之間。
鮑曼不動桿菌因其分離率高、耐藥率高而被冠名為“革蘭陰性桿菌中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在非發酵菌的分離率中僅次于銅綠假單胞菌位居第2位,而在不動桿菌屬中分離率最高[3]。本次研究顯示,我院鮑曼不動桿菌的總分離率為16.7%;痰液標本是我院鮑曼不動桿菌分離的主要標本種類,占總標本數的73.5%,與相關報道一致[4-5],提示呼吸道感染是鮑曼不動桿菌院內感染的主要途徑;科室分布主要集中在重癥醫學科、急診重癥監護病房、呼吸內科、神經外科等,這可能與以上科室患者病程長、基礎疾病多、長期反復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劑、反復使用纖支鏡、呼吸機等有關。
藥敏結果顯示,我院分離出的鮑曼不動桿菌對頭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藥率最低,兩年來耐藥率始終低于10%,頭孢哌酮舒巴坦可作為我院治療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首選藥物。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機制復雜多樣,主要包括產生β-內酰胺酶,細菌細胞膜通透性改變,改變自身青霉素結合蛋白,主動外排系統增強等[6-7]。鮑曼不動桿菌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耐藥主要是由β-內酰胺酶引起,β-內酰胺酶抑制劑舒巴坦與頭孢哌酮聯合使用,不僅可以抑制β-內酰胺酶,而且能不可逆地與細菌的青霉素結合蛋白相結合,體外實驗還證實采用抑菌濃度的舒巴坦可使鮑曼不動桿菌的菌體變形,并造成菌體胞壁的缺失,因此頭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藥率較低。

表2 2012—2013年各季度鮑曼不動桿菌的來源分布/n(%)

表3 2012—2013年各季度鮑曼不動桿菌的科室分布/n(%)

表4 2012—2013年各季度鮑曼不動桿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藥敏結果還顯示,除頭孢哌酮舒巴坦外,鮑曼不動桿菌對阿米卡星的耐藥率也較低,兩年來耐藥率在3.4% ~17.9%,阿米卡星可作為我院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治療藥物之一,與國內相關報道一致[8]。阿米卡星是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作用機制為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但該藥存在一定的耳毒性及腎毒性,用藥過程中應注意采用個體化給藥方案。
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可與多種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結合,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導致細胞溶解和死亡,且其對β-內酰胺酶穩定,曾被公認為臨床上對鮑曼不動桿菌最有效的治療藥物之一[9]。而本研究結果顯示,碳青酶烯類抗生素對我院分離出的鮑曼不動桿菌耐藥率并不是很理想,亞胺培南的耐藥率為32.1% ~77.5%,美羅培南的耐藥率為42.3% ~75.3%,這一數據明顯高于近期文獻報道[10-11]。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耐藥機制主要是產生了碳青霉烯酶,多數為OXA型β-內酰胺酶[12]。可能由于近年來碳青酶烯類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使得其耐藥菌株的比例增高,同時與耐藥菌株在醫院環境中定植及在病房內播散有關。
綜上所述,我們應加強醫院管理,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規范洗手制度,注意易感人群的消毒隔離,嚴格醫療器械及醫療區域的消毒措施;同時增強患者個人免疫力,減少人工氣道及氣管插管等侵襲性操作的使用時間及頻率,從而降低鮑曼不動桿菌的感染和傳播。同時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發現鮑曼不動桿菌感染應及時做藥敏試驗,根據藥敏結果選擇抗菌藥物種類及劑量。在藥敏結果出來之前,經驗選用耐藥率較低的頭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等抗菌藥物抗感染治療。
[1]習慧明,徐英春,朱德妹,等.2010年中國CHINET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性監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2,12(2):98 -104.
[2]朱小燕,張 敏,王四利,等.鮑曼不動桿菌醫院感染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檢驗醫學,2012,27(9):788 -790.
[3]黃 強,熊勁芝,黃紅衛,等.2006~2011年鮑曼不動桿菌醫院感染調查及耐藥趨勢分析[J].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3,15(2):54 -56.
[4]張麗華,張潤梅.413株鮑曼不動桿菌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2):224 -225.
[5]李桂梅.978株鮑曼不動桿菌的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8):122 -124.
[6]韓福強,張國慶,邵麗萍.鮑曼不動桿菌的感染現狀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10):1106-1107.
[7]楊仲花,胡 玫,劉 鳳,等.鮑曼不動桿菌241株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5):518 -519.
[8]李整社,李 瑤.鮑曼不動桿菌的臨床分布及耐藥趨勢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7(18):1953 -1955.
[9]丁毅偉,趙強元,郝秀紅,等.2007-2011年醫院臨床分離鮑曼不動桿菌分布特征及耐藥譜變遷[J].轉化醫學雜志,2013,2(3):167-169.
[10]黃宏耀,晏文強,謝明水.隨州市鮑曼不動桿菌醫院感染的耐藥性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4):796 -797.
[11]張遠超,喻 莉,何貴元,等.ICU鮑氏不動桿菌的感染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156 -157.
[12]李懷云.老年危重患者醫院獲得性肺炎細菌耐藥性及感染相關因素分析[J].安徽醫藥,2013,17(12):2091 -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