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本刊記者 楊宇勃
無錫慈善家群像
文//圖_本刊記者 楊宇勃

無錫市政協副主席孫志亮(左五)與部分慈善家后代
“你們是三門峽人民的親人,如果沒有80多年前的無錫人,我不敢想象,陜州(現為三門峽)還會有多少災民悲慘死去……”2015年6月10日下午,無錫市蠡湖科技大廈,一場特殊的座談會正在進行,會上,面對在座的無錫人,河南三門峽市民營企業家吳啟民滿懷深情地說。
為了紀念無錫老一輩慈善家,吳啟民準備在三門峽甘棠苑內設立先賢施子祠,并為慈善家們設立雕像。這便是此次座談會的議題。那么,三門峽人為什么出資在河南為無錫人立像?八十多年前究竟發生了什么?
2012年,河南三門峽民營企業家吳啟民重建了甘棠苑召公祠,在尋覓和挖掘召公文化相關史料的過程中,他意外發現了民國二十年(1931)《陜州召公甘棠碑》碑文。碑文寫道:“江蘇無錫有三善團:曰溥仁慈善會,曰紅卍字分會,曰公濟社。主其事者為唐滋鎮、蔡文鑫、華文川、華堂、夏茂庠、蘭蘅等推選錫人施永成往賑于陜……清賜進士出身,誥授光祿大夫農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書唐文治拜撰。”
撰寫者唐文治可不是一般人,據無錫市歷史學會會長、無錫市政協研究室原主任湯可可介紹,唐曾經是無錫國學專修館館長、交通大學第十一任校長、著名教育家、國學大師。他本人熱心慈善事業,長期奔走于賑災事業。曾任紅十字會名譽會員,為資助慈善事業,平日為人撰寫墓志銘、墓碑、祭文等,所得的潤筆費中有八成捐給了慈善事業。
那么施永成又是誰?通過查詢地方志,吳啟民發現有無錫人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來到陜州賑災的記載。然而,文中有一個人叫施襄臣,并不是碑文中所寫的施永成。而碑文中的唐滋鎮、華堂等人都是當時無錫著名的工商實業家、慈善家。
其中唐氏的后人在香港工商界頗有名望,曾經受到鄧小平的接見。通過網絡,吳啟民發現施襄臣的孫子施久安、施康安等人仍存有當年祖父在三門峽賑災的資料,“陜州80多年前的大災,無錫好心人千里迢迢跑來賑災,救活了很多人呀!我們陜州人要知恩圖報,隨后,我打算去無錫。”吳啟民告訴記者。于是他通過各方關系聯系上了施襄臣的后人。
2012年2月12日,吳啟民等人懷揣著感恩之心來到了施襄臣的故鄉無錫。與施襄臣的孫子施久安、施康安交談中,吳啟民才得知,施襄臣就是施永成——施襄臣字永成。
如今從三門峽到無錫坐火車尚且需要十四五個小時,而80多年前,整個中原地區戰火紛飛、軍閥混戰、匪盜橫行,無錫的慈善家當時需要克服多么大的困難才能將糧食、錢財送遞到豫西,其中艱辛不言而喻。
施襄臣歷經千辛萬苦來到赤地千里的陜州靈寶,看到郊野無主的棺材和暴露的尸骨,以及饑餓災民的悲慘情況,施襄臣非常痛心。他在一份文書中這樣寫道:“呼兒叫女的哀哭聲,年老體弱以及有病者經不起擁擠的跌跌聲和哭救聲,還有聽到家中傳出的嚶嚶哭泣聲,有的是因饑餓到沒有力氣走路,也有的是要面子不肯出來(吃粥)……靈寶如此,關內饑民遍及千里,賑災力量達不到。陜西饑民如此,而甘肅等處我們足跡未到,情況不明,更不知如何悲慘。”
80歲的三門峽市陜縣黨史辦地方志原主任劉全生老人尋訪了20多位吃過賑災飯的老人,這些老人們最年輕的也已經八十多歲。眼含淚水的劉全生說:“他們熱淚盈眶地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一個個老人真情實感的流露,促使我堅持把后面的事情做好!”
陜縣關幫群老人的父親曾回憶80年前的舊事。當時他17歲,無錫善人們拉著十幾麻袋小米,每包重約200斤,在村北的財神廟搭棚,用泥做鍋臺,支起鍋,辦起粥廠。起初去吃粥的人不多,因為怕吃了被抓壯丁,“善人們”就拎著粥桶挨家挨戶把粥送到災民家里。此后吃粥的人也就越來越多。有一個善人頭暈生病,在給關幫群的祖父盛粥時趴倒在鍋上,后來才知道這個人就是施襄臣,當時他40來歲。
施康安整理了一份20世紀30年代無錫慈善家在三門峽賑災設粥的粥廠點。其中有東上村、審窩、南關、會興等等。然而對于類似這些關于祖父賑災的信息,施康安小的時候并沒聽父親談起過。“對于祖父我知道的不多,小的時候我們家有一些他做慈善的材料,還有不少因為做慈善別人送來的匾額、字畫等,后來在‘文革’期間破‘四舊’時,父親讓我一把火燒了。”
施久安依稀記得,當時自己也不知道燒的是什么,“上面寫的都是些文言文,我也看不懂,父親讓燒,我們也不問原因,就得燒。”施久安告訴記者,施家家風很嚴,一直以來,兒子聽父親的吩咐,兄弟聽大哥的安排,“這是家風,必須遵守。”
如今,因為不少資料被銷毀,所以對于無錫慈善家當年從事慈善事業的初衷可謂知之甚少,施襄臣僅在1931年的自記中寫道,“只因生在當今,到處充滿殺機,山野百姓,哀傷哭泣,乞求生存,永成雖無才能,但一息尚存,豈能無匹夫之責?”誠然,正是這么簡單平實的理由鑄就了無錫那一代善人的慈善夢,也許正是他們對于生命的敬畏和對苦難者的悲憫之心,促使他們在那個戰火紛紛的年代拋家棄子做慈善。
慈善家過智修也是無錫有名的善人。過智修如今87歲的女兒過毓如老人告訴本刊記者:“我父親在河南采辦棉花,對河南的情況比較熟,所以就去那賑災。當時我只有4歲,父親走的時候告訴我,讓我在家聽媽媽的話,他出一趟遠門,不久就回來,走時他還給我買了一包糖果。”
當時,過毓如的母親即將臨產,希望丈夫過智修不要離開,等到過完年她產后再走。然而過智修卻說,河南災民正在受苦受難,逃荒要飯,死人很多。救災如救火,早去一天就可以多救一個人。最后,過將家里的事托付給了妻子,便與其他紅卍字會成員一起奔赴河南。
然而,令過毓如沒想到的是,在豫西賑災的過程中,過智修因為長期操勞,身體感覺不適,原本打算在鄭州醫治,卻因為洛陽與鄭州的鐵路中斷,只好暫住洛陽明義旅館,那天夜晚,過智修病發身亡。
“當時是我舅舅去河南把尸體運回來的,去的時候他瞞著我母親。當時舅舅見到父親尸體時已經被擺放在一口薄皮棺材里了。當地好多百姓正在給父親燒香禱告。”過毓如顫抖地說道。當時,洛陽火車站派一輛專列運送過智修遺體回到家鄉無錫,慈善人士和各界代表都來到火車站接送棺槨。
國學大家、慈善家唐文治聽聞此事后,寫下了《過君智修賑災死事碑銘》,贊揚其“勇于好義,以身殉賑,其情可悲,其事可風世也!”就施襄臣賑災一事,得到了當時政界名流的贊賞,時任中華民國政府財政部部長宋子文題詞“函關生春”;國民黨元老、中華民國監察院院長于右任為其手書“河岳聲凄夜哭哀,遺黎百萬苦沉災,雄關曉月迎秋爽,為報施甕放賑來”;時任河南省主席劉峙題“境稱慈父”,并蓋有河南省政府大印。
湯可可告訴本刊記者,無錫老一輩慈善家大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人在賑災前線組織實施賑濟災民、開廠施粥,而另一部分人則在無錫后方組織募捐,籌措資金。“他們都不容易,前方的人因為為人正直,所以大家都很放心將募捐的錢財交給他們。后方的人往往具有經濟實力、資本雄厚,為前方提供比較殷實的物力支援。”其中有榮德生、程敬堂、吳震修、唐君遠、唐尉文等。如唐尉文在1937年2月一次性就捐洋1500元給河南災民。
慈善家后人華昌年告訴記者,1931年,三門峽鬧災荒時,其父華博臣是開灤煤礦無錫辦事處主任,當時無錫地方的慈善組織動員救災。“當時陜州災情很嚴重,糧食供應已經斷了。我父親將此事告訴了我祖父,祖父就派我父親和父親的姨夫過子怡去河南了解災情。得知情況后,我爺爺從上海撥了1萬大洋到災區,而那時河南省政府1000大洋都沒到賬。”
華昌年的祖父是地地道道的無錫人,一直在上海開辦企業,經營狀況還不錯。同時在河南有容納幾千工人的棉花打包廠,是當時河南唯一的現代化機器生產企業。華昌年的祖父早年在上海、漢口做國際貿易,當時稱為買辦,賺了錢,在全國不少地方有20多家企業和工廠。“我祖父很關心當時陜州災區位于南關的打包廠職工,所以就資助那里,他不僅一次救災,而且后半輩子在上海建立了彭壽堂藥號,民國十七年(1928年)的報紙上有記載,彭壽堂里窮苦的人看病是不要錢的,免費拿藥。”

先賢施子祠
作為吳文化的發源地和核心區,無錫可謂鐘靈毓秀、人文薈萃,興學和讀書之風在這里久盛不衰。也正是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無錫人以義取財、仗義疏財的商業道德文化,“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無錫東林書院遺風成為無錫商人心憂國家、關懷社會的安身立命之本。
湯可可告訴本刊記者:“無錫市的慈善家很多,有唐、施、華、張、過氏等家族。”當時成立了育嬰堂、普濟堂、同仁堂等10所民間慈善組織,其中,以無錫溥仁慈善會、世界紅卍字會無錫分會、無錫公濟社最具有實力和影響力,80多年前的陜州賑災就是這3個慈善組織開展的。
無錫溥仁慈善會成立之時共有57人。著名的無錫工商業實業家唐氏家族唐滋鎮、唐圻鎮、唐渠鎮等均名列其中。世界紅卍字會無錫分會會長蔡文鑫同唐茲鎮合資辦面粉和紡織企業,也是無錫著名的慈善家,副會長是華文川、胡世榮、唐渠鎮。他們施米、施衣、施藥,遇見各地有水旱兵匪等災禍時,就會奔赴各地賑災。其足跡遠赴天津、北京、河南、山東、江蘇、江西等省份。據悉,紅卍字會無錫分會的后援團幾乎分布在無錫的各行各業,人數十分龐大,他們是無錫社會慈善事業的中堅力量,也是無錫慈善事業能支持各地災區的財力所在。
如今無錫慈善家的后人施久安、施吉安、施康安、過毓如、過維丹、華昌年、張仲儀等仍在延續父輩們的慈善夢。他們在惠山古鎮建立了先賢施子祠,里面陳列了他們收集到的關于父輩們做慈善的史料,他們打算把這里作為開展慈善事業的信息搜集平臺,并且對外開放,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聯系到更多傾心于慈善事業的同仁。
作為慈善家后代的華昌年一直關注貧困家庭孩子的入學問題,他以辦“愛心班”,發放“愛心卡”等等舉措,通過十多年的堅守,已經有近1400名學生得到了幫助。此外,他還經常支持各種募捐活動。華式家族成員華洲因開展各種慈善活動被評為上海首屆“慈善之星”,華山在自己經濟條件并不充裕的情況下先后出資300萬日元,建立獎學金,20年間,資助了一批貧困學生。
無錫慈善家唐滋鎮的后人唐炳源繼承行善積德、報答社會的優良家風,和其妻唐溫金美分別捐助香港理工大學建造大樓,唐星海之子唐驥千,現為聯亞集團有限公司名譽主席、香港紡織業聯合會名譽會長。他功成名就后,不忘回饋社會,更是資助美國麻省理工家境貧寒的美籍華人子弟求學,已經累計向麻省理工捐款1000萬美金,至今已有約120名學生得到資助。
唐圻鎮之子唐淞源也是如此,一生從事商業的他,在退休后傾一生之積蓄100萬,在安徽淮安設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救濟殘疾人,捐助特困戶、建設希望小學。唐圻鎮之孫唐晉千教授熱心慈善,拿出35萬元建立慈善基金會,幫助困難人群……
古人云:凡人為善,不自譽而人譽之。80年后的今天,吳啟民與無錫市慈善家的后人們商議在三門峽甘棠苑內為80年前的無錫慈善家群體打造雕塑,不僅是為了紀念他們,更是為了將他們身上的慈善精神發揚光大。
時代在變化,觀念在更新,但總有一些東西會持久地感染人、鼓舞人、塑造人。一個平凡的人,即便沒有寬裕的經濟基礎,但并不代表就沒有幫助他人的能力。慈善事業的延續不在于給予了多少,而在于你有沒有一顆同情和善良的心,從這個角度來講,無錫人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