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來
(貴州省甕安縣水務局,貴州甕安 550400)
提高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功用的實踐措施
徐東來
(貴州省甕安縣水務局,貴州甕安550400)
農田水利建設作為我國農業發展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對于促進國內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區域經濟的增長都有著積極意義。然而,近年來中西部地區相繼發生干旱事件,導致農業減產、農民減收的情況逐年嚴重。針對這一現象,強化農村中小型水利設施的建設工作力度,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基于這一背景下,本文結合當前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實際,分析了國內農村中小型水利設施在建設過程中的常態問題,并從全面推廣田間節水技術、普及三費合一水價政策、拓寬水利設施籌資渠道和構建農田水利投入機制等籌措途徑方面,提出了強化農田水利建設工作的相關實踐思考,以期對我國農田水利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農田水利設施水利工程建設節水技術社會融資渠道
農田水利作為農業的命脈,不僅關系到農業發展用水的需要,還關系到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作為農業生產的基礎,在確保農業綜合能力方面發揮基礎性的作用,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環節。所以,展開對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積極意義。
水利是農業發展的命脈,興修灌溉、排水、除澇等水利設施,不僅有助于推進旱澇保收、高產穩定的現代農業發展,同時能造福一方民眾,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正所謂:“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國家安”,然而,據現實而論,當前國內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在其日常運作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影響其功用的發揮,具體如下:
(1)節水率并不明顯,設施整體管理水平欠佳。受人力和物力限制,部分地區普遍存在水利工程建設標準相對較低,防滲配套設施差等問題,導致農田水利設施的節水效率相對較低,很多地方的灌溉水利用效率甚至難以達標,同時,噴灌、微灌、滴灌等先進的節水技術應用也未得到全面推廣普及,農田灌溉水滲漏十分嚴重,水資源利用率低,農田水利用水浪費嚴重。根據我國《節水灌溉技術規范》要求,大型灌區的灌溉水利用系數要達到0.5,中型灌區達到0.6,小型灌區達到0.7。基于上述客戶自,實際情況與之要求相差甚遠。
(2)設備功能性下降,對水利設施投入度不足。鑒于我國農田水利工程特別是小型農田水利工作大多建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主要依靠農民投工、投勞修建,所以普遍存在著質量差、標準低、設備及技術落后等問題,加之使用年限長,實在難以與現代農業發展速度和需求相適應。而作為一項公益性、基礎性、惠民性的事業,農田水利建設涉及面廣、任務較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現實中,針對水利建設的資金籌集渠道較為單一,同時農田建設的投資亦占整個水利投資的比重較低,從而使得解決資金的供需矛盾難度長期存在,導致水利設施建設的資金缺口較大,基層水利設施建設負擔頗重。再,據相關資料表明,由于設施設備的老化失修、設備報廢等原因,使得農田水利工程的總體質量水平亦開始呈下滑趨勢,其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平均完好率僅為50%左右,由此致使大部分偏遠區域農耕地都出現了“無水可灌”的現象。
(3)投產積極性不高,水利工程全局管理薄弱。同時,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成千上萬的農民開始選擇了“遷徙之旅”——進城打工,導致農村地區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驟減。再加上農民在城市打工的收入遠超過在家務農收入很多,相形見拙,農業生產正逐漸失去其原有的吸引力,繼而也就導致農民對農田水利建設的積極性持續下降。同時,針對農田水利設施工程管理與建設,部分產權至今仍未得到實質明確,使得相關水利設備維護管理責任無法細化和貫徹落實,水利工程運行過程困難重重。除此之外,農村鄉鎮管理體制改革時,原有的基層鄉鎮水利服務站管被撤銷,改為由農民自行負責農田水利設施。但諸如“農民用水戶協會”等統一組織卻尚未同步組建,導致農業用水、用電費用持續走高,部分農民難以承受,從而更進一步打擊了他們對農業投產的積極性,也使水利工程管理因管理單位征收水費困難、工程正常營運困難等負面問題更加不堪重負,集合上述各種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田水利的進一步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投入大量資金進入農田水利建設,截至2014至2015年度的統計數據報告顯示,我國冬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完成了總投資3346億元,同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2.1%左右。為使之持續保持這一增長態勢,筆者結合多年工作實踐,提出如下建議:
(1)嚴抓水利設施管理,全面推廣田間節水技術。發展農業管理范疇的節水,應結合管理體制、政策法規、水費征收等方面,不斷完善農業節水管理環境,為發展田間節水技術提供良好的基礎。同時,各級領導應充分認識到加強水利建設的重要性,從思想上將農田水利建設放到重要位置,針對農田水利建設工作量大、任務繁重、技術性強的特點,打造一支富有犧牲精神、吃苦耐勞、敢于創新的水利建設隊伍;落實行政領導責任制,將管理責任落實到具體的人和具體工程,并進行嚴格的責任目標考核,將水利管理成果與領導的績效相掛鉤;加強對基層水管站、水庫、灌區管理所等管理機構的建設,建立規范化的管理體制,切實提升基層水利管理隊伍的管理水平,構建完善的農田水利服務組織體系。具體地說,發展灌溉范疇的節水技術,包括各類水利灌溉的節水技術,采用灌溉回歸水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聯合調度、可流失水資源重復利用等優化調度措施,發展噴灌、滴灌、微灌、管道灌溉等工程節水技術;還包括發展農業綜合技術措施節水技術,即科學利用灌溉用水、采用抗旱節水的高產物種、研發高產低耗的栽培技術等。
(2)踐行水利制度改革,普及三費合一的水價制。首先,要做好農田水利產權制度改革,務必要確保農田水利工程產權明晰、責任明確、管護到位,即明確農戶自建自用的水利工程的產權與管理歸個人所有。其次,完善農田水利服務站建設,合理核定人員編制,盡可能實行“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管理體制。積極探索“農民用水戶協會”管理模式,發揮農民自建、自管、自用的優勢作用;大力推進水價制度改革,將按畝計收的征工折款和支斗渠以下維護管理費并入水價中,一起以支斗渠口計量,按方計收,全面普及“三費”合一的“一價制”水價政策,切實解決“搭車”收費嚴重、水費收費項目多和水費分攤不公的負面問題。
(3)鼓勵社會積極參與,拓寬水利設施籌資渠道。農田水利是農業基礎設施的重要部分,農田水利建設則是農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產增收有著積極的作用。農田水利涉及農村每一塊耕地,每一個農戶,必須要充分依靠村級組織、社會組織和廣大農民的力量,要積極鼓勵社會投資的參與。雖然近年來中央和地方財政增加了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但投入力度尚與農田水利建設的需求有差距,存在一定缺口,導致農田水利建設出現歷史性欠賬。由此,要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必須拓展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的籌措途徑,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參與農田水利建設,根據“公益性的事情政府辦、建設性的事情農民辦、資金性的事情社會辦”的原則,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農田水利投入機制。比如,各市縣區可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并為農田水利建設提供一定的政策優惠,做好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的推介,推動農田水利設施的更新。
(4)合理利用國家政策,構建農田水利投入機制。加大政府財政扶持力度,引導農民自主投資投勞,靈活運用“國家為主,農民為輔”的農田水利發展機制。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各級財政對水利的投入的總量和增量要有明顯提高,同時區分東、中、西部不同地區,按實際需求合理確定中央與地方投資的比例;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使財力、物力等更多地流向農業;做好各項水利建設資金的管理,確保專款專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秉持“公益性的事情政府辦、建設性的事情農民辦、資金性的事情社會辦”的原則,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農田水利投入機制,比如,各市縣區可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并為農田水利建設提供一定的政策優惠,做好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的推介,推動農田水利設施的更新。
綜上,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關鍵措施,由此,面對當前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嚴重、水利設施功能減退、農業節水效率不高、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必須采取相應有效措施切實提升農田水利管理水平,積極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糧食安全,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
[1]韓清軒.我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從公共產品視角進行的分析[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07(01).
[2]孫小燕.產權改革反思: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與管理路徑選擇——基于山東省10縣(市)的調查[J].宏觀經濟研究,2011(12).
[3]皇甫豐遠.對加強農田水利設施項目竣工建后管護的建議[J].甘肅農業,2007(12).
[4]李鶴,江彬,顧濤,龍海游.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管理市場化改革出現的問題與對策[J].湖南社會科學,2011(06).
[5]賈燕.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維護管理的對策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1(21).
[6]馮林.農村基礎設施財政支出方式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0.
[7]于鳳鵬.當前我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當代生態農業,200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