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

安全軟件警示內容的商業言論規制
——兼評“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P19
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與反不正當競爭法
一般條款適用/P25
網絡不正當競爭認定中的公共利益考量/P31
論互聯網競爭中的
“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P37
作為一類功能特殊且用戶必需的軟件,安全軟件已經逐漸滲透至全體電腦乃至互聯網用戶的設備中并發揮著強大的數據保護作用。用戶們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性使用其他各類應用程序,但不可能忽視安全軟件的安裝,對電腦及網絡的使用已經逐漸無法脫離對安全軟件的依賴。
自計算機病毒程序產生的第一天起,人類仿佛又一次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計算機病毒、木馬程序的泛濫對社會穩定及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出于天生對未知的恐懼,電腦及網絡用戶從心理上急切需要對自身數據、信息和隱私的保護;而基于對國家安全、社會秩序維護的種種考慮,政府也非常重視對安全軟件的應用。在此背景下,廣大用戶和政府對安全軟件的重視與依賴也就理所當然。
安全軟件的警示功能是其防護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向用戶發出警示、在安全隱患爆發之前及時作出安全引導,已經是目前安全軟件產品的常規做法。但安全軟件的警示內容也往往充斥著對其他軟件數據安全方面的負面描述,針對這些負面描述的不正當競爭之訴也屢見不鮮。因此,對安全軟件警示內容進行法律屬性分析并找出規制辦法存在其必要性,“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本文嘗試就此問題展開論述。
(一)安全軟件警示內容的商業言論屬性
當代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各種經濟活動的自由,經濟自由的最佳體現在于交易雙方的經濟決策自由,而保障經濟決策的相對正確需要大量經濟信息的正常傳播。因此,商業言論作為經濟信息的重要載體,日益在人類社會活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1】。目前,商業言論的主要體現形式包括各類媒體的經濟報道和經濟分析,以及商業主體自身發布的廣告言論,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后一類商業言論。它們的廣泛傳播,對社會商業秩序和消費者福利有著巨大影響。
但是,與傳統的政治言論和藝術言論不同,商業言論往往充斥著利益導向,特別是市場參與者自身發布的廣告言論,通常都具有自利性的特征,而與公共討論、公共利益存在差異。雖然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國家或地區對商業言論的態度不一,但目前全球性的趨勢都傾向給予商業言論以憲法意義上的言論自由保護,而基于其逐利性的特征應當施加較政治言論、藝術言論更嚴格的限制。正如臺灣法官在論述中提到的那樣:“商業言論其受保障之程度就無法與本質上為意識形態或教育性之言論等量齊觀。該商業言論通常以追求經營者之利潤為主要目的,難免有內容不實或者對公眾誤導之作用,而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