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磊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國運動員現行培養體制以及中國舉國體制下運動員的發展困境,運動員轉型再就業的困難,并提出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舉國體制運動員發展機制構想,為我國盡快確立合適的運動員發展機制作理論參考。
關鍵詞:舉國體制;運動員退役;倫理困境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2-0075-02
新中國伊始的體育百廢待舉,從“東亞病夫”到如今的北京奧運、殘奧的金牌榜第一、倫敦奧運的獎牌第二,中國體育有了歷史性跨越。中國體育施行的是“舉國體制”。“舉國體制”是指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目標,動員和調配全國有關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質資源,攻克某一項世界尖端領域或國家級特別重大項目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在體育上,“舉國體制”就是以奧運會冠軍為最高目標,統一動員和調配全國有關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質資源,來奪取比賽運動的好成績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1]“舉國體制”為中國體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全面成熟,弊端也日益彰顯:運動員的就業問題,運動員缺乏心理人文關愛,運動員受教育環境畸形,運動員價值觀的偏離,運動員的運動損傷和透支健康訓練,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引人深思。我們的目的應該是使運動員成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
一、舉國體制下中國運動員的選拔與培養
1.舉國體制的選拔機制。中國體育施行的是“舉國體制”,這種機制在體育的后備人才選拔和培養上也有明顯的特點。運動員入行早,從小進入體校進行初步訓練和學習,經過各項選拔和項目遴選,輸送到市級訓練隊。再經過各項選拔和項目遴選,輸送到省級訓練隊,直至國家隊。中國目前僅在少體校受訓的學生就有30萬人之多,但一屆奧運會只有幾百人參加,去年國內的世界冠軍也只有110個,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成為世界冠軍的運動員也只有1600多人。[2]
2.舉國體制下運動員的職業技能與文化素養的關系。據統計,全國少年體校有2000多所,眾多訓練學校中都存在同樣的問題。我國后備運動員文化現狀還是令人堪憂的,文化教育與運動訓練之間有沖突矛盾,盡管有近半學校都采取了體教結合,但是近乎全部學校都會把重點放在運動訓練上。因為只有訓練才能輸送人才,才能打響品牌學校才有吸引力,這種苦練優選的模式是涵蓋全國的模式。在“重體親文”思想的影響下,體校學生往往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對理想信念的追求,紀律觀念也十分淡薄,而學習動機不強、情緒不穩、學習意志薄弱、注意力不集中是導致其學習效率下降的心理因素,加之體校學生逃課現象嚴重,課堂秩序混亂,排斥課外復習等行為對其學習效果造成了不良的影響。[3]當然在體校運動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學校的重視程度也是文化課程學習所無法比擬的。這還僅僅是少體校,對于少體校輸送至各市、省級訓練隊的運動員來說學習時間就更少了。就體育運動而言,在品質方面所呈現的都是奮勇拼搏,精益求精,團結協助,等等。
3.舉國體制對運動員成長的矛盾。在競技體育“舉國體制”下,運動員培養模式主要表現為集舉國之力,層層選拔培養“金牌種子選手”,運動員入行早、培養者一味重視訓練成績成為這一模式的主要特點。許多進入專業隊的運動員一直以來就荒廢了學業,致使入隊后的文化教育基礎水平低;而大部分運動員處于義務教育年齡段,且集中在一些“少年”項目的專業運隊員。然而,“少年”項目運動員入隊后的文化學習十分不正常,很難完成普九教育任務。“練與學”成為了舉國體制下運動員成長中最明顯的矛盾。現在就培養運動員而言,走上專業運動員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相比之下文化教育就好比是一劑可有可無的“輔藥”。當下文化教育與運動訓練的矛盾是我們需要迫切解決的方面。運動員是個特殊的群體,由于參加各項集訓、拉練、比賽等活動,需要大量時間,所以在運動員培養機制上我們需要有所改善,也必須有所改善,改善培養方案來契合當前運動員的需要,使其更加適應當前的社會主義經濟市場要求。傳統的全日制培養方案肯定無法全面適應職業運動員,要根據各級運動員的需要制定相關的學習制度,嚴格監控培養機制的實踐是關鍵所在,也是能否改善在體制下運動員成長矛盾的強力保障。
二、運動員轉型的后續問題
1.現中國退役運動員的現狀。“舉國體制”帶給中國體育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存在的問題我們也不能回避。“舉國體制”在鑄造一個榮耀冠軍的同時身后必然倒下一批鑄就冠軍的同仁。冠軍就好比一座巍峨大山的頂峰,在大山的頂峰下面需要眾多的山石堆砌,眾多的峻嶺呼應對比,有眾多的山水樹木陪襯。冠軍畢竟有限,在大家關注冠軍、關注鮮花、關注掌聲、關注國旗國歌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背后的基石,關注他們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讓運動員在退役后有更好的安置和發展,如何讓運動員在退役轉型中取得成功成長,讓運動員的退役道路更加平坦,讓中國體育全面、良性地發展,需要我們迫切尋求出路。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退役運動員累計有30萬人之多。對他們來說,無論是全國冠軍,還是亞洲冠軍,都免不了“退役即失業”的殘酷現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對于這些昔日的運動員們來說,如何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腳步,如何平衡薄弱的支點,穩步完成退役后的轉型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舉國體制下制約運動員轉型就業的因素。
(1)運動員技能單一。為何這么多退役運動員離開賽場后,他們的后續之路如此艱難,值得我們深思。他們除了運動技能外其他一概不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無法立身立足。對于這種現狀的報道也很多,如運動員退役后賣金牌、做門衛、搓澡工等。這與之前職業生涯的輝煌成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昔日的運動健將,如今退役光環褪去后無法很好地立足社會,也讓我們對運動員退役之路憂心忡忡。為何這么多的體育強人無法適應當今的社會生活,這些比普通人更有體育一技之長的群體為何在退役后轉型困難重重。
(2)運動員成長中關懷的缺乏。在“舉國體制”下的現代競技運動訓練中,運動員需要低齡化明顯,國家的人才培養梯隊是一步步“往上走”,這樣也反映著訓練的時間、精力、內容、項目都在不斷增加、增強,導致體教結合的偏離,造成了運動員文化素養的偏差。運動員的低齡化,也是運動員心理發展不全面的潛在因素,運動員10歲不到就被送到體校接受學習,為了專業的訓練失去了本該屬于孩子的時光。然后層層選拔淘汰,日夜苦練脫離了家庭父母親的懷抱,缺失了家庭父母的關愛,對于處于成長重要階段的孩子缺失了多么重要的一環。運動員缺少親人的人文關懷,一年中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屈指可數。這也成為了運動員在后期發展中心理轉型的障礙。
(3)金牌至上造成運動員價值觀的偏離。“舉國體制”中,人們對金牌的追求是至上的,有金牌就有一切,哪怕銀牌也是輸。這本就與體育精神“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相違背。金牌至上是“舉國體制”所追求的,在這種大環境下運動員的自我意識和潛能被壓抑,再者金牌的多少往往關系到政府官員的政績,為了取得這些政績,他們往往會層層施壓,鋌而走險做出一些違反體育風尚道德的事情。這直接導致了運動項目和運動員的畸形發展,造成運動員價值觀偏離。
三、運動員如何應對舉國體制發展帶來的沖擊
中國體育在不斷大步前進,時代是不可能倒退的,“舉國體制”帶給我們莫大的輝煌,也存在很多與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進程相摩擦的不足,所以我們必須與時代共同發展,運動員需要從根本上認識問題,社會、政府也應該提供更多的改變。我們的目的是使運動員成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
1.運動員對自身的轉型就業認知。運動員在退役轉型中首先需要自知,運動員們的心理狀態要調整好,不要盲目畏懼即將面對的社會,在退役前要全面考慮自己的出路。在政府的在就業轉型中積極學習和配合,尋求適合自己的出路,必須勇敢地跨出自己的步伐,拋開以往的光環尋找自己的位置,尋找自己的優勢,才能在社會主義市場下完成轉型。
2.加快“體教結合”進程。加快“體教結合”進程,確立文化教育在中國體育中的地位,必須把文化知識明確指標,量化指標。培養運動員的全面發展上,要培養全面的復合形體育人才,開辟全面的體育人才培養制度,探索更為合理的發展目標。
3.全面拓寬運動員再就業方向。拓寬運動員的發展方向,為退役運動員提供更多的就業行業。為運動員的發展提供便利,給予運動員創業的政策傾斜,轉型再就業培訓中根據自身特點結合當下政策給予專項培訓。
4.均衡運動員培養機制。根據運動員這個群體的特殊性,各級培養組織應當為其制定相應的文化、思想機制。由于其特殊性,運動員在培養方面肯定無法適應全面的素質教育學習,因此制定適合相應梯度的運動員機制迫在眉睫。我們應當為運動員的成人之路開道,不應只培養其成為運動員。
當代中國體育在“舉國體制”指導下,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要想把體育大國發展到體育強國,我們還需改變,我們還需創新,我們還需打造更多的代表項目,全民項目,讓社會群眾參與的競技項目。我們必須要以群眾為基礎,讓社會群眾自發參與到這些項目中來,讓各項競技運動項目都成為大眾體育,讓“冷門”項目消散,讓中國體育良性地全面發展,這樣體育強國的目標就會近在咫尺。
參考文獻:
[1]鄂文舉.淺論我國競技體育實行舉國體制的利與弊[J].網友世界,2014,(4):52-52.
[2]劉衛宏.李鵬翔.中國青少年運動員文化素質教育堪憂[EB/OL].新華網,2009-07-23.
http://sports.sohu.com/20090723/n265438535_3.shtml.
[3]譚福君.體校文化課學習問題研究——以中國足球學校為例[D].保定:河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