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南



“天真與經驗之歌”拍攝項目聚集了八位來自北京電影學院2015年碩士與本科畢業生的十組影像作品。
這些作品既體現著80后、90后年輕一代的影像創作者少年天真的情懷和創作上孩子般的天真狀態,也能反映出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人經驗的體驗與表達,以及他們邁向成熟影像創作的苦澀探索歷程。
我們看到這些被視作“90后學院派”通過一次集體嘗試,來證明自身并非刻板印象中的“學院派”。對這些年輕人更確切的理解或許應該是“經歷過學院教育”的一個群體,其中學院教育只是一個過程,而非百分之百決定學生走向的唯一因素。
作為這幾位學生的指導老師朱炯,她將項目作品劃分為三個主題:面向內心的影像;用影像反思消費時代;日常照片的藝術探索。
在第一部分“面向內心的影像”中,劉藝程用自拍的方式進行表達,《幼稚的人》是對青春成長的直接剖析,《觀照》則如影像日記般將所思、所想、所夢誠實表達。黎晨馳《見我所見》雖然將鏡頭面向了大自然,但是他只愿讓底片記錄他所想見的碎石、冰柱或者一波陽光。在對東方審美的“空”及“有”中尋找當代生存的自我立足點。袁遠則以家庭影像為載體,將個人的影像經驗轉化為一個時代的公共影像記憶,與觀眾一起來追溯家庭的親情和內心的成長。
在第二部分“用影像反思消費時代”中,三位女性攝影師敏感而銳利地用影像剖析日常消費對象:王譯媚的《重組速食》以色彩的暴力重建馳名中外的快餐食品菜單,仝丹奇為老老少少的日常消費用品樹碑立傳,沈孝怡自省而犀利地再造大眾娛樂的消費對象——“女性”。
而第三部分是日常照片的藝術探索。日常照片是那些非專業的影像,是今天攝取影像總量中的大多數,也有著無限的藝術表達的空間。吳濤以自己的生命體驗,長期以日常化的影像表現著無常的人生命運。何博則收集了他人的影像,并基于互聯網的蔓延,挽手無名的世界眾生,探索無從追尋的意義影像。
照片展出后,策展人、評論家海杰認為,這個項目從影像語言到對于情感和記憶等議題以及對于大眾觀看之于圖像的解讀都做出較為立體化的處理,也顯示出一種更加自由寬廣的視野和對于日常的關注。評論家吳毅強認為,這些年輕人既帶著學院視覺技術訓練的寶貴經驗,同時又保持了一顆孩童般的天真之心,既對傳統的視覺語言有所傳承,同時又保持警惕和開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貴的實踐樣。“天真與經驗之歌”項目今年在平遙、大理舉辦同名系列展覽,由北京電影學院朱炯副教授策展,先后有13名畢業生參展,包括袁遠(《家庭相冊:回到·未來》)、仝丹奇(《象·無形》)、何博(《延伸的刺點》)、王譯媚(《重組速食》)、沈孝怡(《仿》)、劉藝程(《觀照》《幼稚的人》)、黎晨馳(《見我所見》)、吳濤(《日常》)、陸倩(《棲吾之膚》)、趙良鷹(《愛紅、超英、葉麗娜與W.》)、辜穎玲(《從前有座山》)、夏凡(《橋下》)和袁潔(《黃金海岸》)。今年該展覽在大理、平遙、麗水攝影節舉行了三次。每一次都依據展覽空間的變化,進行了創作性、有變化的呈現。在大理攝影節朱炯獲得“金翅鳥最佳策展人評委會提名獎”、袁遠《回到.未來》獲得“金翅鳥攝影評委會提名獎”、王譯媚《重組速食》獲得“金翅鳥新銳攝影師評委會提名獎”。在麗水攝影節,朱炯榮獲“中國優秀策展人2015年度飛馬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