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萬博
對于新版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以下簡稱《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時事觀察人士普遍認為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彰顯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比新舊兩版《準則》和《條例》,能夠看出從嚴治黨在新形勢下的針對性和側重點。
設立“高線”,發出道德宣示
舊版《準則》的全稱是《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規范對象是黨員領導干部。修訂后的名稱變為《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規范對象則變成全體黨員。圍繞正確對待和處理“公與私”“廉與腐”“儉與奢”“苦與樂”的關系,對全體黨員提出“四條規范”;圍繞廉潔從政,從公仆本色、行使權力、品行操守、良好家風上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了要求更高的“四條規范”。
“《準則》強調‘正面倡導,發出道德宣示,這既是我們黨堅定自信的表現,也是向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全國黨的建設研究會特邀研究員汪洋認為,《準則》不同于“禁令”,旨在告訴全體黨員和黨員領導干部在廉潔自律方面“要做什么”“該做什么”,從源頭上為全黨注入“正能量”。
《準則》內容從3600余字精簡至281字。“雖然條款、字數少了,但微言大義,緊扣‘廉潔主題,重申黨的理想信念宗旨、優良傳統作風,展現了共產黨人的高尚道德追求。”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高波認為,這是一條既面向全體黨員,又突出關鍵少數,看得見、摸得著、易懂易記易執行的“高線”。
紀法分開,黨紀嚴于國法
新《條例》在內容上做了較大幅度的修改:原《條例》共3編、15章、178條、2.4萬余字,新《條例》共3編、11章、133條、1.7萬余字,新增、去除、修改的條文內容近90%,有的章節達100%,可謂“脫胎換骨”——刪除了原《條例》中70余條與法律法規重復的內容,代之以黨組織和黨員必須“模范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黨組織和黨員“違反國家法律法規”“都必須受到追究”等前提性規定。這也是王岐山對新形勢下紀委工作要求的核心:紀法分開、紀嚴于法、紀在法前。
中央紀委法規室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原《條例》十大類紀律中與法律重復的貪污賄賂、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違反財經紀律、瀆職行為、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等類別被取消,重新歸納為政治、組織、廉潔、群眾、工作和生活六大類紀律,主要是因為原來版本存在紀法不分的問題——紀律的很多種類其實是參照違反國家法律的種類設定的,“這次修訂,按照黨的紀律要求分成六類,就是為突出黨紀特色,把紀律和規矩挺在法律前面”。
在高波看來,修訂后的《準則》和《條例》,堅持紀法分開、紀嚴于法、紀在法前,既固化了抓早抓小、防患未然的實踐導向,也強化了越往后執紀越嚴、違紀行為處分越重的治理理念,充分彰顯了政黨特色、黨紀特征,為全面從嚴治黨和強化黨內監督提供了制度依據和有力支撐。
劃定“底線”,開列負面清單
中央紀委特邀監察員、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與原版《條例》相比,修訂后的《條例》體例結構更加科學,用“負面清單”的方式列舉六大類違紀行為,可以使黨員清楚底線、明白規矩;而且吸收了十八大以來管黨治黨的制度成果,將很多新形式的違紀行為納入處分范圍。例如,新《條例》以問題為導向,增加了拉幫結派、對抗組織審查、搞無原則一團和氣,非組織活動、不如實向組織說明問題、不執行請示報告制度、不如實報告個人有關事項,權權交易、利用職權或者職務上的影響為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謀利,侵害群眾利益、漠視群眾訴求、強迫命令、辦事不公、侵害群眾民主權利,黨組織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不力、工作失職,生活奢靡、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等違紀條款。
“因為原有規定界限模糊,中間難免留下縫隙,彈性較大。這次修訂把紀律具體化,相當于‘勾縫,覆蓋得更嚴實,讓黨員有了更明確的遵循。”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教授戴焰軍認為,這些變化無不體現一個“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