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玉君 張春生 李長文
秋風拂過,稻穗沙沙作響。北安市東勝鄉東利村的萬畝水稻科技園區即將“開鐮”。稻田邊,黨總支書記于連才對記者說:“今年,我們的水稻和‘三雙工作雙豐收!”
和東利村一樣,北安市許多農村都獲得了這樣的“雙豐收”。北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曹清利告訴記者:“所謂‘三雙,也叫‘雙抓雙建雙服務,是我們抓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一個載體。雙抓,就是抓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和農村黨員隊伍建設;雙建,就是推進標準化辦公活動場所和便民服務站點建設;雙服務,就是服務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村各類人群。目的就是通過提檔升級農村干部隊伍、完善服務載體、擴充擔當主體等方式,加快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提高服務農村群眾的質量?!?/p>
自2014年9月起,“雙抓雙建雙服務”的“種子”經過一年多的成長,如今已籽粒飽滿,讓越來越多的農民感受到了服務型黨組織的力量。
內引外聯,謀劃梯隊建設格局
在“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過程中,北安市依托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確立了建設“中俄物流大通道上重要節點城市”的戰略目標,這既給“三農”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卻也凸顯了農村干部隊伍、黨員隊伍的瓶頸現象。因此,在“三雙”工作中,北安市委首先把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和農村黨員隊伍建設列在首位:“內引”,即把致富帶頭人、合作組織帶頭人以及能力強、善于做群眾工作的黨員選拔到村黨組織書記崗位上來;“外聯”,即從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大學生村官、合作組織帶頭人等群體中選拔村黨組織書記,并選派一批優秀后備干部到村黨組織擔任“第一書記”。
在農村諸多工作中,征地用地被稱為“第一難”。比如,萬畝新園區建設需要流轉土地1萬余畝,但村民的抵觸情緒、超高喊價、拖延猶豫都在影響著萬畝水田能否及時播種。
為了做好征地工作,東利村黨總支書記于連才根據本村實際,從“被動端菜”轉向“主動點菜”,提出三種土地流轉方案供村民選擇:依據地塊好壞和市場價格進行現金補償、同等土地交換補償、帶地入股,以便農民的選擇余地更大、補償更切合實際。土地流轉時,于連才帶頭執行近乎苛刻的標準,保證了征地用地的公正、公開、公平。不到一個月,該村就完成了1萬多畝土地的征集和流轉,被市領導稱為“東利速度”。
放眼環望整個萬畝水稻科技園區,在收割之后,可觀的收成將鼓起東利村村民的腰包。而遠處的大片土地,也已劃入到明年園區的建設范圍。
于連才就是北安市通過“內引”選拔出來的村干部,和大多數生于斯、長于斯的村干部一樣,他善于化解“三農”難題。
而利用自己的產業、合作社以及對于政策的了解,推進“借船出?!钡母幻衲J?,則是“外聯”干部的優勢所在。
城郊鄉新華村黨總支書記許海龍,作為北安市龍城浩瀚水利水電公司的創始人,讓自己的公司成了新華村村民務工的“大本營”;又如趙光鎮趙光村委會主任馮忠,將自己創辦的“博峰馬鈴薯種植合作社”交給四十余名村民打理,讓北河村村民走上了富裕的快車道……2015年伊始,北安市委選派了一批既懂政策又與職能部門聯系方便的村黨組織“第一書記”,這些副科級干部為服務農村、服務農民注入了新的活力。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通過提檔升級,全市61名村黨組織書記中,致富帶頭人、合作組織創辦領辦人、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占85%。他們就像農村工作中的一條條扁擔,一頭挑起村務,一頭擔起致富。
完善載體,創造服務下沉條件
農民反映最多的問題是什么?
2013年6月,北安市委經過長達半年時間的摸底,在歸納農村發展中的各類問題時,“辦事難”又一次被寫進調研報告中。
尋根問源,有的放矢。
北安市以“雙抓雙建雙服務”為契機,推進標準化辦公活動場所和便民服務站點建設,為實現服務下沉提供載體,讓農民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把問題解決在“最初一公里”。
2013年年末,北安市第一個村民服務中心——城郊鄉革命村村民服務中心建成。該中心駐有鄉級辦事站派來的工作人員,方便、快捷地為村民提供土地流轉、低保申領、戶籍辦理等服務和咨詢,為全市村民服務中心的建設與改造提供了范本。2014年9月,經過半年多的運行檢驗,革命村村民服務中心的建設、使用模式被全盤拷貝。目前,全市按照這種模式新建、改建、擴建了36個便民服務中心,并全部投入使用。
為了發揮便民服務中心的載體作用,北安市委協調民政局、公安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文體局等多個部門,還在各個村民服務中心設立了服務崗位,由專職人員為農村居民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辦結、一條龍服務”,并通過代交、代取、代辦、代理等形式,為村民提供土地流轉、勞動力轉移、低保救濟申請、戶口辦理等服務,讓服務下沉到“村頭”,讓群眾得到方便。
此外,村民服務大廳還對尚不具備新建、改建便民服務站點條件的村屯產生了很強的輻射作用。2015年4月,石泉鎮石華村便民服務大廳建成開放。從此,石泉鎮北部距離鎮政府較遠的8個村共50個屯、2萬多名群眾有了就近辦事的場所,“當日事,當日畢”的便利讓百姓拍手叫好。
2015年8月22日,北河村村民服務中心正式開放,標志著北安市推進標準化辦公場所和服務站點建設工作告一段落。一個月前還在烈日下認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北河村村民,如今有了自己村的服務大廳,“在家門口把事辦完”的夢想已經變成現實。
擴充主體,實現全面服務目標
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農村社會治理的現代化,需要有更多的農民主體參與到各類服務事業之中。
翻開北安市的服務圖譜,各類農民協會和新經濟組織黨支部、各個黨員服務隊黨小組就是這樣的主體——作為強隊伍、建載體的有效補充,服務于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村各類人群。
“黨指導,民管理,群眾得實惠”,既是這些黨支部和黨小組成立的原則,也是北安市委充分發揮黨員作用、擴大服務擔當主體的指導思想。
主星朝鮮族鄉老年協會黨支部就是在這個指導思想和原則下建立起來的。該協會已經有50年的歷史了,是朝鮮族老人互相照料、按照朝鮮族風俗操辦“紅白事”的組織。2014年年底,主星鄉黨委批準成立了協會黨支部。黨支部提出了“不唯老”的服務目標,相繼成立了生產分會、學習與娛樂活動組織分會、老年人困難慰問與喪葬分會、村容環境管理分會、矛盾糾紛調解與民主管村分會,把服務農村、農業和農民引向深入:黨支部近年來累計為外出務工人員流轉15 000畝土地,既確保了外出務工人員的土地流轉收益,又解決了鄉村產業大戶土地流轉規模小、經營發展難的問題;幫助全鄉萬畝優質水稻基地項目解決施工選址、占地糾紛等難題;義務為主星村老年人解決子女贍養、遺產糾紛等問題;義務照顧安葬留守老人……
從普通協會到“協會+黨支部”,從以服務老人為目標到“不唯老”的服務拓展,主星朝鮮族鄉老年協會黨支部用道德約束、公信力接續起行政命令不能抵達的服務盲區。
在經濟組織中,黨支部的作用一樣不可小覷。在通北鎮通北村對俄蔬菜出口基地,“中共東北亞蔬菜出口基地黨支部”的牌子很是顯眼。齊春林是蔬菜基地的“老人兒”,他見證了通北村蔬菜種植從分散種植到集約化發展的每一步,并從村民公認的“專家”變成了東北亞蔬菜出口基地黨支部副書記。走在溫室之間的水泥路上,他指著一棟棟溫室,講著黨支部成立以來簽訂訂單時的“錙銖必較”,講著從跟風種植到訂單式經營的轉變。如今,在黨支部成立的一年時間里,對俄蔬菜出口基地實現了“種得好、賣得好”的飛躍——年產蔬菜2000噸,對俄出口600余噸,年收入達1000多萬元。
同樣,在北安市還有“服務隊+黨小組”的模式,照料著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維護著質樸向上的民風,如同一塊塊拼圖,拼齊了服務的版圖。
目前,北安市共成立產業黨支部27個、服務隊黨小組137個、各類服務協會黨支部45個,為服務農村、農業、農民實現了填空補缺。
一年過去,方興未艾的“雙抓雙建雙服務”工作,將伴隨著北安打造中俄物流大通道上重要節點城市的節奏,鏗鏘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