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 瑾萱
金秋十月,紅色邊疆農場豐收在望。
穿過滿族、達斡爾族風情濃郁的街道,記者走進紅色邊疆農場黨建活動室。在整潔、明亮的房間里,琳瑯滿目的獎杯、獎牌、獎狀引人注目,“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黨建示范單位”“管局級組織工作創新單位”“管局黨建觀摩會示范點”……“示范”“創新”“觀摩”,一個只有23萬畝土地的邊陲農場,黨建工作何以如此有聲有色?
交談中,農場黨委組織部部長張亞民告訴記者:“原來農場各連隊居住比較分散。隨著墾區小城鎮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大量居民搬到場部生活,外來人口也不斷增多,人員構成相對復雜,管理難度相對增大。為適應新形勢需要,農場黨委提出‘大黨建、大管理的理念,以優化組織工作的體制、機制、制度為著眼點,探索區域化組織設置、開放式黨建、“一證式”黨員管理的“三位一體”黨建工作新模式,強化了服務功能,為農場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活力和生機。”
創新體制,整合資源新結點
“再來一遍!大家注意啊,跳舞的時候要笑得更燦爛些……”紅色邊疆農場農業黨總支綜合活動室里,一群身著達斡爾族服裝的阿姨正在排練舞蹈。
“這樣優越的活動環境,在過去可是不敢想象的。”56歲的社區居民張清蓮對記者說,“以往開展活動,一般都是在居委會的會議室里,面積小不說,連桌椅板凳都不夠用,就更別說音響設備了。”
過去,缺少黨員活動場所是農場大多數基層黨組織的“軟肋”。2011年,針對這種狀況,農場黨委啟用閑置的辦公樓,并投入38萬元集中打造了355平方米的農業黨總支標準化綜合活動室、黨員電教室、黨員閱覽室,又投入17.6萬元安裝了一臺7.2平方米的液晶大屏幕。活動室建成后,不僅覆蓋管理區的1360名職工和202名黨員,還對場部地區其他黨支部的黨員和居民開放。
“現在可好了,我們社區30多個老姐妹終于有娛樂、活動的地方了。跳舞跳累了,還能到樓上看看書,我天天可開心了……”張清蓮高興地說。
在農業黨總支黨建電子閱覽室,記者見到一個正在查資料的“80后”小伙兒。他叫張有福,說起對黨建活動室的印象,感觸頗深:“以前我們連隊一入冬,不是仨一幫、倆一伙兒地喝酒閑扯,就是湊到一起打撲克、玩麻將。現在,沒事兒就來看看書,上網查查種植、養殖技術信息,特別方便。”
近年來,農場黨委經過深入調研、反復論證,對基層黨組織設置進行了重新組合,按照農業生產單位、機關直屬單位和社區管理單位劃分了三大區域,成立了農業、機關直屬、社區3個黨總支,下設18個黨支部。由農場黨委副書記、農業副場長、常務副場長分別擔任黨總支書記,針對黨建工作,落實場級領導干部一崗雙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全場各級黨組織以開放的組織體系、開放的黨建機制、開放的黨建活動為聯結,使基層黨組織設置從條塊分割轉向開放融合,黨員組織活動從封閉、枯燥轉向開放、靈活,打破了黨建“體內循環、封閉運行”的工作模式,增強了新形勢下黨建工作的活力,使黨建人才智力資源得到整合、共享和優勢互補。
“目前,各基層黨組織在組織活動、黨建交流、黨課學習、黨員管理、文體活動、便民服務、扶貧幫困等方面開展了有聲有色的聯創聯建活動,實現了黨建資源從‘分散獨有向‘集約共享的轉變。” 張亞民介紹說。
聯創聯建活動的開展,讓農場第二居委會干事孟令玉成了大忙人。孟令玉是2012年來到農場工作的大學生。她活潑開朗、能歌善舞,管理區、機關等單位經常請她幫助組織或參加文藝演出。孟令玉樂在其中:“每次排練節目、上臺演出,既豐富了我的業余文化生活,也擴大了我的朋友圈。”少數民族老黨員、美術教師吳振群在工作之余也忙得不亦樂乎,農場管理區、場直單位等黨支部爭著請他講授滿族書法和滿族繪畫、剪紙等課程。
同樣,農場工商、居委會、老干部等黨支部在人力、人才、設施等方面通過資源共享,各項活動聯動、聯建,對改善民風民俗、豐富社區文化活動、提升社會誠信水平、樹立道德新風尚、轉變社會風氣、優化經濟秩序起到了潛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推動作用。
創新機制,抓實管理新支點
隨著小城鎮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一幢幢居民樓在場部拔地而起,大多數職工群眾過起了入冬搬到場部居住、春耕時回管理區從事農業生產的“候鳥”生活。針對管理區居民大量向場部集中、工作地與生活地分離、很多“單位黨員”成為“社會黨員”的現狀,農場黨委悉心探尋黨員管理新舉措,使黨員適應“管理區+社區”的開放式雙重管理,推行“黨員身份證”制度。
所謂“黨員身份證”,就是黨員據此可以在農場任何一個黨支部中就近、就便參加組織活動的身份憑證。不是隸屬所在黨支部而是就近參加組織生活的黨員,除了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外,可行使參與權、建議權、知情權、監督權、咨詢權和質詢權。這種做法既便于黨員的動態管理,又破解了流動黨員參加組織活動難的問題。
60歲的退休職工李純杰原本居住在距離場部30多公里以外的第四管理區第一居民組。前不久,兒子給他在場部買了一套樓房。他搬到場部居住后,總是把“黨員身份證”隨身帶著。他說:“憑這個證,我就可以到居委會黨支部、管理區黨支部參加組織活動。無論到哪兒都能找到黨組織,感覺心里特別踏實。”
正如李純杰所說,“黨員身份證”制度的實施,增強了“既管所屬、又管所在”的黨員管理的原則性和靈活性,促進了黨員由“靜態管理”向“動態管理”的轉變,激發了基層黨組織的活力,活化了黨員管理方式,實現了黨組織全覆蓋、黨員全管理,形成了“哪里有黨員,哪里就有黨組織”的黨建工作新局面。
和李純杰一樣,本屬于社區黨支部的滿族老黨員葛樹勛經常到離家較近的農業黨總支參加活動。一次,他向農業黨總支提出挖掘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建議。沒想到,他的建議被采納了——農業黨總支在全場范圍內開展收集少數民族文化實物及歷史照片的活動,并建立了滿達文化展廳,為挽救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做出貢獻。
通過“一證式”黨員管理,全場150多名黨員可以就近、就便參加組織活動。黨員在持證參加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合理化建議69條,有16人擔任了黨風黨紀監督員,切實發揮出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創新載體,挖掘活動新亮點
紅色邊疆農場地處黑龍江畔,當地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為充分發揮滿族和達斡爾族人口多、黨員多、少數民族文化氛圍濃郁的優勢,農場黨委設計了“黨群幫帶互助組”黨建載體,以“三帶一幫”為主要工作方式,在全場干部、黨員、群眾骨干和普通群眾之間開展幫帶互助活動。
“三帶”,即干部帶黨員、黨員帶骨干、骨干帶群眾;“一幫”,即群眾幫黨員。其特點為大部分骨干由少數民族黨員、少數民族經營大戶、少數民族長者組成,充分發揮少數民族的優勢。按照“各盡所能、按需組合、營養配送”的組合原則,把干部、黨員、骨干和群眾劃分成135個“黨群幫帶互助組”,在思想政治教育、致富能力培養、扶貧幫困解難、社會穩定和諧等方面開展幫帶互助。
農場第二管理區61歲的滿族黨員、種植大戶于永江是一個種地“老把式”。多年來,他帶頭推廣玉米、大豆互卡技術,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而他的幫帶對象戚海洋,過去種地收益并不樂觀。2014年以來,于永江耐心地教戚海洋采用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使戚家的75畝玉米純收入達到近5萬元。
第三管理區的退休職工老黨員何士武雖然年老體弱,但有文化、懂養殖技術。他幫本組的困難群眾霍壽長貸款2萬元,養殖大鵝300只,并傳授養殖技術,使霍壽長增收近萬元。霍壽長看何士武身體多病,就經常幫他干一些打掃院子、料理菜園子、拉煤、送燒柴等體力活兒,幫他解決了很多生活難題。
據了解,紅色邊疆農場自開展“黨群幫帶互助組”活動以來,全場黨員干部共幫助職工群眾辦實事、解難事1000多件,職工群眾幫助黨員解決實際困難203件,涌現出“黨員示范戶”57戶,“骨干示范大戶”279戶。全場互助共進的氛圍激勵著廣大黨員干部、職工群眾為建設富裕、文明、幸福、和諧的大美邊疆快步疾行。
農場黨委書記劉建勝說:“‘大黨建、大管理的關鍵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