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
2015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發布,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規定》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于1991年8月13日發布的《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同時廢止。
《規定》出臺后,可能參與民間借貸的行為人應當了解以下幾點法律常識。
一、《規定》以24%、36%兩個具體數字劃定了“兩線三區”
《規定》未出臺前,民間借貸利率有一個合法的上限——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將這條紅線規定為“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而《規定》劃定了“兩線”:第一條線,民事法律應予保護的固定利率為年利率24%;第二條線,年利率超36%的借貸合同為無效。
《規定》的“三區”:第一區,“司法保護區”——出借人和借款人約定的借款利率不超過24%的年利率,應當按照雙方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第二區,“自然債務區”——出借人和借款人約定的借款年利率在24%到36%之間,借款人沒按約定還錢,出借人提起訴訟,要求法院保護,法院不會予以保護;如果借款人愿意自動履約,法院也不反對。第三區,“無效區”——出借人和借款人約定的借款利率超過36%的年利率,借款合同屬于無效合同,即使借款人已經付息,也可以依法要求返還,法院予以支持。
二、五種行為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無效
《規定》對無效民間借貸行為的具體情形進行了明確:
1.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又高利轉貸給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2.以向其他企業借貸或者向本單位職工集資取得的資金又轉貸給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3.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違法犯罪活動仍然提供借款的;4.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5.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
三、借條上的第三人簽名
未必擔責
以往民間借貸糾紛中,經常會有其他人因在借條、欠條或者收據上簽名引發糾紛。此次《規定》明確:他人在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或者借款合同上簽字或者蓋章,但未表明其保證人身份或者承擔保證責任,或者通過其他事實不能推定其為保證人,出借人請求其承擔保證責任的,法院不予支持。
這條規定包含三層意思:第一,僅有他人簽名或者蓋章的,不足以認定保證人身份,他人也就不承擔保證責任。所謂“僅有”,是指既未在借款憑證或借款合同中表明保證人身份,也未在其中約定保證條款并指向簽字或蓋章人,同時也無其他證據證明該簽字或蓋章人為保證人。第二,只有在“通過其他事實不能推定其為保證人”的情況下,才能做出他人非為保證人的判斷。第三,僅有第三人簽字或者蓋章,但其中表明了簽字或者蓋章人是保證人,或者通過其他條款或事實能夠推定出其為保證人的,則其應當對借款承擔擔保責任。
四、企業借貸合法化
《規定》未出臺前,對于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借貸,按照央行1996年頒布的《貸款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一般以違反國家金融監管而被認定無效。《規定》出臺后,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借貸被有條件認可,即企業之間為了生產、經營的需要相互拆借資金,或者企業因生產、經營需要在單位內部通過借款形式向職工籌集資金的,法律予以保護。
五、關于P2P互聯網借貸
平臺的責任
隨著P2P(個人對個人)互聯網借貸平臺的興起,民間借貸逐漸從線下轉為線上。自2013年以來,我國P2P網絡借貸呈現井噴式發展。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7月底,P2P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為2136家,累計問題平臺達到895家。
面對P2P互聯網借貸平臺的責任問題,《規定》首次明確了其中介性質和法律責任。根據《規定》,借貸雙方通過P2P網貸平臺形成借貸關系,網絡貸款平臺的提供者僅提供媒介服務,而不承擔擔保責任。如果P2P網貸平臺的提供者通過網頁、廣告或其他媒介明示或有其他證據證明其為借貸提供擔保,根據出借人的請求,法院可判決P2P網貸平臺的提供者承擔擔保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