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興
? 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明發濱江分校四(5)班徐藝銘
和睦鄉鄰
? 陳興

我家的家譜記載著《家訓二十則》,其中包括:“和睦鄉鄰”。其主要內容是:“人生居一處即有鄉鄰同居,你來我往必須謙恭和讓,如兄若弟,凡婚喪之事俱宜各盡其禮,思我祖以忠厚傳家,從無好勇爭斗,欺凌良善之事,倘有恃血氣之強而侮慢鄰里者,入祠重責。”家訓中包含著中華民族謙和、互助、包容等美德。
我的父母就是遵從家訓、弘揚中華美德的典范。那是1972年的四夏大忙季節,我放學回家,見到我家的鄰居在家門前吵鬧,說是我的母親在收割麥子時,把與她家搭界的麥子割了,我母親當時感到十分冤枉,明明是我家種的麥子,怎么變成鄰居家的了。原來鄰居認為,盡管麥子是我家種的,但是由于界線向她家那邊凹陷了,是我家種了她家的地。父親得知情況后,與母親商議,既然鄰居認為割了她家的麥子,為了鄰里間不傷和氣,只要她提出割了多少麥子,就返還她多少。聽到父母的答復,鄰居一下子消了氣,并沒有接受返還的麥子。兩家又和好如初。
編輯 朱璐zhulu83@126.com
? 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明發濱江分校四(5)班徐藝銘

莫愁小記者徐藝銘
很小的時候,老輩們夸獎我時,經常掛在嘴上的話是“這孩子懂事,像徐家的人”。爸爸媽媽批評我時,經常說的話是“不像樣,這樣的行為不允許再在我們家出現”。長大了,我才知道,老輩們和爸爸媽媽給我傳達的,其實就是我們家的家風。
外婆告訴我,爸爸媽媽的婚姻是當代人嘴里的“裸婚”。他們結婚時,剛參加工作不久,但他們沒有向家里拿一分錢,直到生了我,才靠著他們自己的積蓄和貸款買了第一套房子。我問媽媽:“人家都用爺爺奶奶的錢,你們為什么不用呢?”媽媽堅定地回答:“爺爺奶奶的錢是自己的,他們也要靠這個錢養老;而我們還年輕,有手有腳有工作,完全有能力自己養活自己。短暫的困難不可怕,可怕的是讓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懶惰,以后就次次都期望從別人那里獲取;更何況萬事求人不如求己,自力更生才是正理。”
聽了媽媽的話,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別人的東西歸根結底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學到的本領才是永恒的。
直到這次征集家風家訓時,才知道我的家訓是簡明意賅的兩句話:傳家兩字曰耕與讀,興家兩字曰儉與勤。這么多年來,我從爸爸媽媽身上看到這兩句話的深遠意境。或許,家風也正像“風”一樣輕輕地、一遍遍地吹過,雖不留痕,但在我的心里已留下波瀾。
(指導老師:張仿仿)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編輯 朱璐
家訓格言
不要動怒,和和氣氣與人相處;時常自省,蕩蕩坦坦面對生活。
——六合·金修美
見了長輩要問好;不要浪費食物;天亮即起;自己的房間自己打掃;勤奮讀書。
——揚州·楊云
一戒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宿遷·唐詩
敬老人,嚴子孫。不抽煙,不賭博。儉持家,多助人。重道德,講誠信。家人和,萬事興。
——常熟·孫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