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利明認為,隨著社會日益復雜化,社會個體利益的多元化程度日益增加,社會個體之間利益沖突也越發頻繁。在不同利益訴求發生沖突的情形下,究竟應該優先保護哪一種民事權益就成了一個關鍵問題。利益位階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確立規則應為:權利優先于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優先于個體利益;人格利益優先于財產利益;生命健康權優先于一般人格權;生存利益高于商業利益;人身損害賠償優先于財產損害賠償。(《檢察日報》)
中國信訪制度運行60 多年,特別是近20 多年越來越多地受到各方的質疑,改革信訪制度的呼聲,從未停止過。基于對中國現實狀況的認識,中央黨校副教授劉素華提出,中國信訪制度不能取消,但在保留的前提下,要推進信訪制度的改革,避免信訪制度成為某些人謀取非法利益的手段。不能因為有截訪現象,或者信訪人無理纏訪、鬧訪、非法訪等問題,就否定信訪制度的社會價值。信訪制度在救濟公民權益和監督司法不公、行政不依法履職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社會功效。(《21 世紀經濟報道》)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中國人均收入按購買力平價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按市場匯率僅僅是七分之一。沿著追趕型增長的路徑進一步縮小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仍將是中國今后20 年~30 年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當務之急是通過市場化改革清除追趕型增長的路障,尤其是清除阻礙勞動者自由遷移的人為制度性障礙,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財新新世紀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