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
數學,一個多么熟悉的詞,平凡而又美麗。你也許會說:“數學不就是幾個阿拉伯數字嘛,那也談得上美麗?”然而,正是它的簡潔,造就了它的美麗與神奇。它在無形之中讓你的思維變得敏捷,讓你在考慮事情時不再那么偏激,那么單一。
極其完美的完全數
數學中非常稀少而又完美的數是完全數,它只需要滿足一個條件:它的值恰好等于各真因子(除了本身以外的因數)之和。根據定義,我們很容易就找到最小的完全數6。除本身外,能整除6的數有1、2、3,把這些真因子加起來,它們的和正好等于6,即1+2+3=6。
下一個完全數是28,因為1+2+4+7+14=28。我們似乎找到了尋找完全數的方法,那就是通過把某個數因數分解,然后把它的全部真因子相加,從而驗證這個數是不是完全數。當然,方法是沒錯的,可不幸的是,用這個方法尋找完全數是一件很費勁的事情,因為下一個完全數是496,再下一個是8128。看到8128如此大的數,或許你想自信地認為只存在4個完全數,那樣我們就不用再往下驗證了。可是,這時卻有人激動地和你說,他找到了下一個完全數。
大約在公元前500多年,古希臘有位名叫畢達哥拉斯的著名數學家,他年輕時曾多次外出旅行,到過古代的巴比倫、地中海東岸各國和埃及(據一些歷史文獻記載,他很可能還到過印度)。后來,他在故鄉辦了一所學校,課上他總是會把數與圖形聯系起來。例如,他用石子來代表數,1個石子代表1,3個石子代表3等,他還把許多石子擺成一定的形狀。接著,他發現某些數竟然可以擺成“三角形”,于是便把這些自然數叫“三角形數”。
1是第一個三角形數,3是第二個三角形數(1+2=3),6是第三個三角形數(1+2+3=6),10是第四個三角形數(1+2+3+4=10),15是第五個三角形數(1+2+3+4+5=15)……令人驚訝的是,我們任選一個三角形數,將它乘以8再加1,最后總會得到一個平方數。
假設我們取三角形數6,那么我們可以得到6×8+1=49,而49=72。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們將用算子來進行演示:
如圖,我們要做的就是把算子所擺成的三角形推成直角三角形,并在它的上面加算子,制成一個長方形。接下來,你會發現這個長方形有3×4枚算子,值得注意的是,長比寬多出了一枚算子。這意味著如果把4個這樣的長方形放在一塊,并在中間添加一枚算子,你就會得到下面的圖形:
回文,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修辭手法。這種修辭手法講究語言文字的排列技巧,順讀倒讀,流暢自如,給人一種循環往復的情趣。如“霧鎖山頭山鎖霧”和“天連水尾水連天”等詩句,讓人在反復玩味中擊節稱奇,嘆為觀止。在數學中也有類似的回文現象。有這樣一些數,它們無論從左往右讀,還是從右往左讀,都是同一個數,我們稱其為“回文數”。如88、818、8448等都是回文數。
對于回文數,我們可以嘗試著這樣構造:任意一個自然數,加上它的倒序數(它的數字順序倒過來所組成的數),再對所得的和重復這個步驟,經過有限次這樣的加法運算后,我們就能得到一個回文數。
如84+48=132,132+231=363,只經過兩步計算,就得到了回文數363。
又如,95+59=154,154+451=605,605+506=1111,1111也是個回文數。
但并不是所有的自然數通過上述步驟反復計算,最終都會得到一個回文數。如196就是個例外,因為無論你怎么逆加,最終都得不到回文數,據說有人曾用計算機算了10萬步也沒有獲得回文數。
其實,有一些算式也具有類似回文數的特點。如6×21=126,把算式中的“×”和“=”去掉就會得到回文數。更奇妙的是將某些算式的因數交換相乘,也會出現回文現象,如12×42=24×21,把等式兩邊的因數交換位置得42×12=21×24。我們把這些算式叫作“回文算式”。
數一下算子的數目,每個三角形里有6枚算子,因此這個正方形一共有6×8+1=49(枚)算子,也就是72枚算子。如果你有足夠多的算子可以用來演示,你就會發現任何一個奇數的平方數都可以通過三角形數演變而得來。
親愛的小讀者,數學的神奇有沒有讓你吃驚得一口能塞下一個大饅頭呢?更多有趣的數學秘密等你來揭開,你知道哪些稀奇古怪、鮮為人知的數學現象或數學妙招嗎?快快來信和大家一起分享吧!你還可以關注我們的微博、微信“廣西期刊傳媒集團”,更多精彩等著你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