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襲擊,無疑是本月最為吸引讀者眼球的新聞關鍵詞之一。2015年11月13日晚,在法國巴黎市發生一系列恐怖襲擊事件,造成至少132人死亡,此后,法國本土和科西嘉島進入緊急狀態;11月19日,正在菲律賓馬尼拉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我國公民被恐怖組織殺害事件發表講話,強烈譴責“伊斯蘭國”極端組織殘忍殺害中國公民這一暴行;11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決議,以最強烈言辭譴責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制造的恐怖襲擊,呼吁國際社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打擊恐怖主義。為了深入透析相關熱點話題,本刊記者日前采訪了我國著名反恐問題專家、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安全與軍控研究所所長李偉。
反恐為何越反越恐
此次巴黎恐怖襲擊事件,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國際社會多年的反恐效果不佳,甚至在一些地方越反越恐。究其原因,李偉分析說:首先,當前世界反恐的主導者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這些國家在反恐活動中帶有非常明確的雙重標準,并將雙重標準當成其核心利益。美國當權者一直認為針對其自身的恐怖襲擊是對美國價值觀的挑戰,巴黎恐怖襲擊發生后,法國總統奧朗德也說過類似的話。他們認為只有美國和西方的價值觀才是一種普世的價值觀念,只有對西方社會進行的恐怖襲擊才屬于恐怖事件,而西方以外的國家遭到恐怖襲擊,他們卻顯得漠不關心,例如像巴基斯坦、阿富汗、突尼斯、尼日利亞等國家遭到恐怖襲擊,規模上不亞于巴黎的恐怖襲擊,但都沒有掀起西方話語權主導下的全球聲討恐怖主義的浪潮。這種雙重標準,我們認為是站不住腳的,這也導致了當前國際上很難形成反恐合力。
其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還將反恐當作一個工具,其目的不是從根本上鏟除恐怖主義,而是利用這個工具達到“改造”一些與西方意識形態不相同的國家。這樣一種工具性的行為也是導致國際上越反越恐的另一個核心要素。
第三,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以來,美國對中東地區插手越來越深,導致這一地區持續動蕩,原有政治格局被打破,為恐怖主義蔓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基于以上原因,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IS在不到兩年的時間不斷發展蔓延,產生了這么大的國際影響。
據李所長介紹,目前伊斯蘭國組織已經占據了兩個極為重要的空間,一是在敘利亞、伊拉克等中東國家控制相當于英國國土面積的廣大地區。這就使得全球與IS有相同意識形態的人通過這樣的現實空間看到了“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哈里發國家”的希望,這會影響很多組織和人員加入其中。另外IS善于利用網絡空間,應用網絡把他們的意識形態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影響到眾多潛在的追隨者和支持者。據悉,這種影響力已經擴大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有20多個恐怖組織宣布加入或效忠IS。不久前的俄羅斯客機墜毀事件,就是由2014年11加入IS的“伊斯蘭國西奈分區(此前叫耶路撒冷支持者)”所為。據統計,近段時期平均每月都有1000人參加IS國,IS國40%的戰斗人員也是來自其他地區。也正因為此,在遭到多個國家的空襲打擊下,伊斯蘭國的力量并沒有受到致命的打擊。“我認為,打擊恐怖主義要想打出好的成效,就必須使國際反恐回歸到聯合國安理會主導下進行。”李偉說道。
恐怖威脅的新特征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今國際恐怖主義行徑又呈現出了哪些新的特點呢?對此,李所長談到:“我認為恐怖主義活動的特點和方式方法可以說在變也沒變,恐怖活動整體上要制造大規模殺傷效應、多種手段并用、發布多點恐怖襲擊,一般會選擇公眾比較集中的場所;恐怖襲擊方式和手法在恐怖襲擊發生之前,非常強調隱蔽性和周密性,以及發生前需要有一系列策劃等等這些都在延續。但近年來,恐怖分子對于網絡的利用得到明顯加強,他們大量應用各種社交網站、臉書、推特,以及一些加密的社交群體等。還有對谷歌實景地圖的應用也一改以往恐怖分子要到襲擊現場踩點的慣用做法,現在恐怖分子在電腦前就可以研究攻擊對象。”
李所長還談到,近段時間,我們注意到,從巴基斯坦軍人子弟學校受襲,到尼日利亞女學生被綁架,再到肯尼亞大學學院遭到恐怖襲擊,這些襲擊每次都有大量的人員傷亡。學校是防御恐怖襲擊中非常薄弱的一個環節,有可能成為今后恐怖襲擊中一個比較主要的風險點。
引以為鑒,大力加強我國的反恐工作
反恐工作非常復雜,不同于傳統的威脅,許多薄弱環節都可能被恐怖分子所利用。此次法國恐怖事件的發生,凸顯歐洲反恐環節的一些薄弱環節,這些問題同樣值得我國反恐工作借鑒。李偉談到,歐洲面臨的恐怖威脅與其他主權國家有很大不同,歐洲在一體化過程中通過了申根協定,申根協定締約國之間可以自由往來,這就凸顯了歐洲國家的反恐短板,雖然此前法國在查理周刊遇襲事件后加大了反恐力度,但申根協定國家不是都像法國這樣加強反恐措施,這樣一來,在邊境開放的情況下,使得法國的反恐工作效果不明顯。在我國,當前反恐工作是一個以新疆為主戰場的形態,如果只是新疆加強反恐措施,而其他地區的反恐工作力度不一,各省、市、自治區之間的往來又十分便利的情況下,類似于歐洲反恐的短板問題就有可能在我國出現,這應該引起我國反恐領域的高度重視。
為了讓我國人民生命財產最大程度免受恐怖活動危害,我國應當著重關注哪些反恐領域的問題?今后我國的反恐工作又應如何加強?對此,李所長認為,國內和國際反恐存在差異性,當前任何國家的國內反恐都是主權內的反恐,在實施方面遠遠強于國際間的反恐。針對我國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應當重點加強以下方面的工作:
首先,我國要在頂層設計上堅持反恐的綜合治理和“兩手并用”的戰略思維方式。恐怖主義不單純只是暴力,其經常利用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對此我們要高度的重視。一是要剝開恐怖主義民族和宗教外衣,使恐怖主義赤裸裸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要讓廣大民眾認清恐怖主義的本質;二是要堅持以發展促穩定的思路,恐怖主義慣于利用現實客觀矛盾,對現實的社會問題如經濟發展問題等,營造了其自身存在生存土壤,因此,我們要盡量避免給恐怖主義提供這樣的土壤;三是要嚴厲打擊對我國構成恐怖威脅的恐怖活動和組織,要盡早發現預警,這是所有反恐的核心、重中之重。反恐的各個環節中,其前置環節需要大大加強,也就是說反恐的情報工作十分重要,否則反恐工作很難取得成效。
其次,我們還應當大力加強應急處理,預警工作做得再充分,但恐怖主義的形態是十分隱蔽的,不能百分之百防止發生,因此需要在恐怖事件發生后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制止、粉碎,以最大的限度保護群眾安全。此外,還應當不斷完善恐怖事件的善后處理機制,將可能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的影響程度最小化。
第三是要提升全社會的反恐防恐的意識和能力,打響反恐人民戰爭,要讓群眾明白反恐不僅是政府的工作,也是全社會民眾的事,否則,打擊恐怖主義是很難實現全面覆蓋的。
最后就是要依然大力加強國際合作。國際合作是反恐工作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由于恐怖主義的跨國性,一個國家很難僅僅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全部反恐工作,因此我國必須要加強國際間的反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