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劍青
在今年的G20峰會和APEC會議上,習近平主席給各國的首腦和領導介紹了亞太自貿區的研究報告,重點提及了“十三五”計劃和“一帶一路”戰略。作為亞太自貿區的發起國,中國正以他最獨有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其大國風范:開放、友好、包容、互助。在中國的推動下,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正逐步彰顯,世界需要中國,中國也需要世界。在經濟發展日益全球化和區域化的今天,中國如何深化發展,在實踐中不斷進行自我完善?中國如何做好榜樣和示范,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堅定自己的腳步,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帶著上述話題,本刊記者采訪了著名經濟學家、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谷源洋教授,聽他來談一談,中國經濟發展機遇期,包容與發展并舉的中國經濟發展戰略。
“十三五”奠定“中國速度”
“改革開放已經幾十年了,我們不能用改革后的三十年去否定改革前的三十年”,谷源洋教授語重心長地說,改革后的幾十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更快,除了有改革措施的創新,還有前三十年奠定的經濟基礎。最近幾年中國經濟從超高速增長變成中高速增長,其本身是合理的,也符合客觀實際。“十二五”規劃中提出GDP增長速度為7%,今年“十二五”規劃結束了,實際上達到甚至超過了7%。
谷教授指出,一項改革的提出并不是馬上就能見效,改革紅利是逐漸顯現的。國內外如今都在關注“十三五”規劃。最近幾年,世界上出現唱衰中國的趨勢,唱衰新興市場國家和金磚國家的聲音越來越大,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聲音背后,矛頭還是指向中國。另外,現在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十三五”制定的各項指標,不僅要看內部條件,還要看外部的條件,外部就是要對世界經濟及各國經濟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認識。
當前,不僅中國在為世界經濟把脈,美國、歐洲、日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也在為世界把脈,但角度不一樣,對世界經濟的估計、判斷也不一樣。比如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脈的結果是,世界經濟出毛病了,這個毛病使得世界經濟將步入“新平庸時代”,即世界經濟增長將長期是低速的,這是一個悲觀的說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2015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從早先的3.5%下調至3.1%,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經濟減速,從國外進口的原油、鋼鐵、煤炭等工業原材料減少了,因而影響了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這種說法并不準確。原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已不是單純的經濟現象,而是美聯儲貨幣政策變化造成的復雜結果。
這次習主席在G20峰會及APEC大會上,用很大的篇幅講述了中國經濟,用很現實的情況和事例告訴大家,中國經濟很穩定,也在不斷發展,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GDP要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因此,未來五年年均經濟增速最低要達到6.52%,這是個底線,年均目標肯定要高于這個底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值是6.8%,但谷教授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略低估了中國經濟形勢,中國經濟今年最好能達到7%,不是7%左右,這樣信心一下子就上去了。怎么能說中國經濟不行了呢?
“一帶一路”實現“互聯互通”
“一帶一路”有五通:除了民心相通外,其他四個通都和經濟有關系,比如道路聯通、貿易暢通等。“一帶一路”的基本屬性,谷教授將它概括為是亞歐跨區域的經濟合作。國務院原副總理萬里曾經說過,要想富,先修路。從經濟學角度講,交通不方便影響經濟的發展。未來拉動世界經濟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找出經濟的增長點,這個增長點就是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幫助中東歐的一些國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修鐵路、修公路、修機場、建各種各樣的產業園區等,幫助他們發展經濟。中國之所以敢這樣做,是因為有相當的實力。
首先,中國有雄厚的外匯儲備。雖然中國外匯儲備在減少,但依舊還有3.5萬億美元。歐洲國家都是負債,美國是經濟發展強國,但外匯儲備也不多,日本外匯儲備雖然不少,但和中國相比還差很多。世界最大的金庫就在中國,中國不僅國家有錢,大的企業也有錢,有條件去國外投資。
第二,中國有先進技術,幾十年來修鐵路、公路、建港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這次幫印度尼西亞修建高鐵,盡管熱帶寒帶的技術要求不一樣,但中國的技術并不亞于日本。
第三,中國有龐大的建設隊伍,且勞動力成本低廉。
第四,“一帶一路”深得民心,中方所倡導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很重要,它不是強迫性的,是平等的協商。從提出方案到需要的資金都可以協商解決,中方不僅能夠提供需要的技術人員,還能夠幫助所在國解決剩余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
“一帶一路”考慮十分深遠,中國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建設讓沿線國家得到實惠,帶動周邊國家和我國一起共同富起來。
“亞太自貿區”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自由貿易區又可稱為“塊狀經濟體”。比如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以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等。由于南北矛盾重重,WTO全球多邊貿易談判——多哈回合談判進展緩慢。因此,各種稱謂的區域經濟合作發展迅速,推動著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和便利化。谷教授說,二戰后在美國主導下建立了三個經濟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所以美國支持在WTO框架下的多邊貿易談判。但在全球FTA浪潮下,美國開始“由單一支持全球貿易談判轉向同時重視雙邊、多邊和全球談判的多軌模式”。當前,美國正在通過“3T”,即TPP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TIP (跨大西洋貿易和杸資協定) 和TISA (全球服務貿易談判) ,進行全球經濟布局。
在美國主導TPP談判后,東盟提出全面區域經濟合作伙伴關系 (RCEP),在北京APEC會議上,中國提出了亞太自貿區 (FTAAP) 的戰略構想。經過一年的時間,習主席在菲律賓APEC介紹了我們的研究成果,推動FTAAP一步步向前邁進。FTAAP的最終建成,是以TPP抑或RCEP為基礎,尚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和難以排解的障礙。
“包容性增長”體現“民心所向”
谷教授說,這次習主席到土耳其參加G20第10屆峰會,發表的演講里主要談的就是世界經濟,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包容性的增長。中國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包涵著包容性經濟、包容性的增長。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包涵著包容性。但美國主導的TPP,卻不是一個包容性的、開放性的區域性安排,而是排他的、歧視性的、不透明的FTA。
包容性經濟或包容性増長是得民心的,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盡管經濟換擋下行,但仍普遍上調和增加工資,讓人民享受到改革和發展的實惠。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能作到包容性増長嗎?從當前發達國家的現實看,不論是美國抑或歐洲和日本,其職工的工資漲幅十分有限,工資停滯,消費不足,增長乏力。不管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能不能做到,但包容性増長和包容性經濟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發展理念。
“提高消費增長”確保“經濟中高速發展”
谷教授坦言,一個國家經濟的增長是靠“三駕馬車”,即投資、出口、消費拉動,但“三駕馬車”怎么排,哪個放在前面,哪個放在第二個,這得根據各個國家的實際情況來定,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不一樣,美國經濟發展已經處于后工業化階段,中國還處于工業化后期,所以美國GDP的拉動,70%—75%靠消費拉動,中國則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還在筑底,過去我們靠出口拉動,但現如今整個世界的總需求不行,所以出口貿易就下滑了。另一方面,過去我們經濟靠出口拉動,靠投資拉動,也造成一些問題,帶來了高速度,也帶來了環境破壞,資源承受不住。所以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中央就提出來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這么多年來實際上轉的很慢。
“在出口不行,投資又造成產品過剩的大背景下,中央把消費‘這匹馬拉到前面,希望通過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這個思路是對的”,谷教授說,但是從學者角度來講,中國這個階段和美國不一樣,美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整,而中國醫療體系相對來說還有差距,老百姓不敢花錢。所以盡管這么多年來經常強調消費,但消費整體而言仍不盡人意,這并不意味著中國要等發展到美國的那個階段,而是指現在中國政府可以想辦法提高消費增長率。而消費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服務業。但服務業光靠多開些小飯館是不能把經濟拉動起來的。發展服務業要大力發展工業服務業、生活服務業及金融服務業。
谷教授強調,經濟發展方式要一步一步轉,不能急,也不能違背經濟發展規律,不能違背經濟發展階段。這兩個基礎之上,可以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快提高消費率的增長,確保經濟能夠保持中高速發展。作為一位負責任的經濟學家,通過對世界經濟半個世紀的研究,谷教授認為:不能跟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的觀點和統計數據跑,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判斷。中高速也不是喊出來的,要按照中央提出來的五個發展理念去做。
在中國經濟重要的發展機遇期,信心比黃金還珍貴。這個時期通過改革完全可以延長發展機遇期。新常態不是三兩年的短期概念,而是在七八十年的時間內,持續保持中高速的增長。習主席在中英工商論壇上講了一段話,谷教授認為可以代表對世界經濟最準確、最客觀的評價:“當前世界經濟氣候風云變幻,越是在前景不確定的時候,我們越是需要堅定信心。歷史經驗和經濟規律告訴我們,世界經濟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但增長終究是趨勢,一時的數據高低或市場起伏不能改變這個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