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俊俊 楊晨
張太雷,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列主義的人之一,也是中國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1920年于天津北洋大學法律系畢業。1919年開始參加革命,直到1927年在領導廣州起義時犧牲,盡管他的一生如此短暫,但他為組建中國共產黨做了大量的工作,是李大釗領導的中共早期組織北京共產黨支部的重要成員,參加了一系列建黨、建團的重要活動,是中國共產黨和共青團的創建者之一,推動了國共合作、創建了人民軍隊。參與共產黨、國民黨和共產國際三方各種高層革命活動,是當時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參與者。近日,本刊記者專訪了張太雷外孫女馮海陽,在她那里,我們的心靈再一次被張太雷烈士短暫而極不平凡的一生所打動。
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出生于江蘇省武進縣(今常州市)的張太雷,原名曾讓,后改名太雷,寓意震醒癡頑,打擊強暴之意。他自小家境貧寒,8歲喪父,靠母親幫傭的微薄收入為生。早年就讀于常州府中學堂。
1915年12月,張太雷考入了北洋大學。1917年,俄國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十月革命。張太雷開始大量翻譯社會主義文獻、精讀馬列著作以及向眾人推介十月革命和俄國新貌的文章。因為英文流利,1918年張太雷在英文報紙《華北明星報》作兼職編輯。同年秋天,一位積極宣傳共產主義的漢學家,俄國人鮑立維,從海參崴到中國,他通過《華北明星報》,找到張太雷為他作翻譯,并多次到北京和李大釗會晤。
1919年2月張太雷在天津發起組織了中國大學生最早的進步團體——社會改造社,旨在變革黑暗落后的舊中國,建設民主自由、科學、文明的新中國。同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5月7日張太雷組織北洋大學全體學生和社會各界千人齊集北洋大學禮堂,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成立天津學生臨時聯合會;5月23日北洋大學學生罷課;6月1日組織北洋大學44個宣講團,到廠礦、到人民中宣傳聲援北京學生運動;6月5日北洋政府開始逮捕學生,各地罷工、罷課。8月26至28日,張太雷作為天津的學生代表赴京營救被捕學生。8月30日北洋政府在人民群眾的壓力下,釋放了被捕的學生。在“五四”運動中,張太雷是天津愛國運動的主要骨干之一。“五四”運動爆發后,張太雷多次到北京會見李大釗。1920年2月李大釗送陳獨秀經天津到上海時,在天津見了鮑立維、張太雷,并和張太雷及天津的革命骨干一起研究中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組織形式和領導作用。3月北大的馬列主義研究會成立,張太雷率先參加。
早期的建黨工作能得到共產國際的幫助,與共產國際代表取得聯系,張太雷是重要的聯絡人。當時,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想要了解中國社會政治情況,與中國進步組織取得聯系,以及考察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的可能性,并介紹共產國際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情況及經驗,為中國共產黨的建黨準備工作給予幫助。于是,4月,張太雷把他引薦給李大釗,并為兩人充當翻譯。經過10多天的交流,李大釗建議他們到上海聯系陳獨秀,并由陳獨秀發起建立中國共產黨。5月,張太雷陪同維經斯基等4個人到了上海,與維經斯基一起見到了《新青年》主編陳獨秀、《星期評論》編輯戴季陶、李漢俊等人。見面后,維經斯基提出中國共產黨應該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但遭到陳獨秀的反對,陳獨秀認為中國共產黨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政黨。隨后,維經斯基在上海成立了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維經斯基任臨時執行主席,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下設中國、日本、朝鮮3個科。7月19日,維經斯基幫助陳獨秀在上海召開了建黨積極分子會議。8月,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同意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機構是中央局,中央局領導中國各共產主義小組。9月,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決定在北京、天津、廣州、漢口、南京等地成立共產主義小組。10月,李大釗在維經斯基工作組成員馬邁耶夫的幫助下,成立了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張太雷成為李大釗領導的中共早期組織北京共產黨支部的重要成員。同月,張太雷受李大釗和北京支部的委派,在天津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張太雷被選為書記。12月底,天津成立了共產黨組織,張太雷任書記。在此期間張太雷協助李大釗為建黨作了大量的工作,另外,作為維經斯基的翻譯張太雷也參加了維經斯基在北京和上海的建黨活動。
期間,張太雷根據馬克思的英文《共產黨宣言》的精神,參加起草了中文《中國共產黨宣言》基本內容。11月,在陳獨秀主持下,上海中國共產黨中央局經過反復討論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宣言》,以此作為建立組織、收納黨員的標準。同時加緊出版各種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書刊,《共產黨宣言》、《經濟學研究導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社會主義史》等相繼出版。
1921年1月,維經斯基從廣州到北京與李大釗及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座談。共產國際成立遠東書記處,維經斯基擔任遠東局秘書(局長),負責遠東各國的聯絡。張太雷受中國共產黨中央局的委派到莫斯科,任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中國科書記(科長)。
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張太雷先后參加過黨的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和八七會議,也組織參與了黨早期的工人運動。在1925年6月張太雷參與領導了省港大罷工。
張太雷除了積極參與組建黨的工作,還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主要創始人,中國青年運動的卓越領導人。1922年5月5日在廣州,張太雷主持召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并致開幕詞,大會通過了張太雷等人起草的團綱、團章和其他一些決議案,在會上張太雷當選為團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25年1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上海舉行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團的名稱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張太雷當選為總書記。
“真正的國際主義者”
張太雷是第一個被派往共產國際工作的中國共產黨的使者、也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最早派往青年共產國際的使者之一。在莫斯科舉行的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的講壇上,他代表中國共產黨首次莊嚴致詞,他提交大會的書面報告是研究中共早期歷史的珍貴文獻。他擔任過維經斯基、馬林、達林、鮑羅廷等共產國際代表的翻譯和秘書,并以他無窮的精力、淵博的知識贏得了各國共產黨人對他的尊重,顯示了杰出的政治、外交才能,被譽為“真正的國際主義者”。
1921年6月22日至7月12日,共產國際“三大”在莫斯科舉行,張太雷、 俞秀松作為共產黨正式代表參加。張太雷到了伊爾庫茨克以后,收到共產黨任命他為遠東書記中國科書記的委任,并要他擔負準備中共中央致共產國際“三大”的報告這一任務。7月12日,張太雷在大會第23次會議討論東方問題時作了發言,他在大會上發言說:“我想向你們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概況及其反帝革命斗爭的全貌,但時間不允許我這樣做。在5分鐘時間里,我只能向大家指出遠東的運動對于世界革命的意義。”他請求共產國際和西方各國共產黨更加關注遠東的運動,并給予更大的支持。會后,這篇報告的全文發表在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刊物《遠東人民》1921年第3期上。
共產國際“三大”會后,執委會決定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張太雷積極參加了籌備委員會的工作。并受共產國際執委會委托,起草了要求亞洲各國黨和民族革命組織選派代表出席遠東革命組織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呼吁書。8月,張太雷從莫斯科回到上海,任列寧派來的共產國際遠東代表馬林的翻譯和助手。負責聯絡和組織東亞各國派代表去蘇俄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事宜。
期間,張太雷、俞秀松還于7月3日出席了赤色職工國際成立大會,7月9日至23日作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代表出席了青年共產國際“二大”。
張太雷在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三大”會上發現,中共黨員總數是59人,其它亞洲國家一個黨員都沒有,于是在一段時間內,為亞洲其它國家組建黨組織積極奔走:
參加籌備朝鮮共產黨成立大會的組織局,被選入大會主席團,并代表中共致祝詞。
建議第三國際常任執行委員會干事片山潛(日本人),成立日本共產黨,阻止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1921年9月在中共中央局的安排下,張太雷以中國留日學生的名義前往東京,找到日本共產主義者,組織了高瀨清、德田球一、吉田一、和田軌一郎、北村英以智、小林進次郎6人,轉道上海赴伊爾庫茨克,參加遠東人民代表大會。在片山潛的領導下,1922年7月15日,這些進步青年在莫斯科成立了日本共產黨,同年12月加入第三國際。
勸說胡志明組建越南共產黨。張太雷對胡志明說:“我預言:越南將來必然走上民族獨立的道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1925年,在張太雷等人的幫助下,胡志明在廣州成立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并舉辦了越南革命青年“特別政治訓練班”培訓越南革命骨干。1930年2月,胡志明領導成立印度支那共產黨。
推動第一次國共合作
張太雷對影響中國革命歷史進程的國共合作有著特殊貢獻。他參與過中共領袖、共產國際代表、蘇俄使者同孫中山等國民黨要人的多次重要會談。作為孫中山指派的“孫逸仙博士代表團”的主要成員,出色地完成赴蘇考察任務,對民族民主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與發展多有建樹。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后,復函蘇俄外交人民委員契切林,希望今后加強聯系。10月4日陳獨秀等5人被法國巡捕房逮捕,經張太雷、馬林等竭力營救獲釋。11月陳獨秀和馬林在中共與第三國際及國民黨關系問題上有分歧,張太雷進行說服工作,使之逐步趨于一致。
12月,馬林在張太雷的陪同下,從上海出發,途徑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進行訪問。12月23日,馬林一行抵達桂林,馬林與孫中山長談三次,考察其政治主張。之后,馬林在張太雷的陪同下南下對國民黨及其他政治派別進行了考察。出席海陸豐青年集會。當時正值海員大罷工,他們就近考察了工人運動情況。
1922年3月7日,張太雷返回上海。陳獨秀指派張太雷和青年共產國際代表達林繼續與孫中山聯系。4月27-30日張太雷出席了中共中央局在廣州召開的負責干部會,討論國共合作問題。5月-6月,受中共中央委托,與孫中山會談,每周兩次。7月參加中共二大,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決定邀請國民黨等革命團體舉行聯席會議。23日李大釗到上海會見孫中山,代表中共與孫中山討論“振興國民黨和振興中國”的種種問題。25日張太雷陪同馬林與孫中山會談,介紹共產國際關于中共黨員加入國民黨的決定。孫中山表示,與蘇俄建立緊密聯系是絕對必要的。
8月底,張太雷參加了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杭州的會議,討論決定在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情況下,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會后,張太雷陪同陳獨秀、李大釗一起拜訪孫中山,說明共產黨的主張。9月4日張太雷陪同馬林、陳獨秀參加孫中山在上海召開的國民黨各省市負責人會議,討論改組國民黨。隨后,李大釗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后來陳獨秀、張太雷、張國燾、蔡和森等也相繼加入國民黨。孫中山加快了改組國民黨步伐,通過了《中國國民黨黨務改進案》。
1923年1月21日,孫中山以總理名義任命林伯渠、張太雷、陳獨秀在國民黨內的職務。2月7日發生二七慘案,許多共產黨員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6月參加中共三大,議程主要是討論共產黨加入國民黨問題。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案》,“應該以國民革命運動為中心任務”的議題在會上爭論激烈,張太雷、瞿秋白、李大釗、毛澤東同意共產國際的決議。這時期張太雷還在《響導》《前鋒》等黨的刊物上發表大量文章。
8月孫中山派蔣介石率“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張太雷也是代表團成員。期間,張太雷到東方大學向中共旅莫同志傳達中共三大情況。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對三民主義作了新的解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正式建立。改組后的國民黨由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變成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的革命聯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進行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發展,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1925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張太雷任蘇聯政治顧問鮑羅廷的助手和翻譯,并在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工作。從此他用近兩年主要精力從事國共兩黨統一戰線的工作。1926年1月陪同鮑羅廷出席國民黨二大。
建立黨的軍隊 領導廣州起義
“中山艦事件”后,面對國民黨右派的反革命政變,周恩來、張太雷、陳延年、毛澤東,在鮑公館交換意見,張太雷對毛澤東的以武力回擊的主張十分贊同。張太雷提議:把工農武裝起來,組織10萬工農群眾,以革命武裝反對蔣介石的反革命進攻。1926年5月,周恩來、張太雷等把國民革命軍一軍和黃埔軍校撤出的共產黨集中在大佛寺集訓。
1927年7月12日,由張國濤、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和張太雷組成臨時中央常務委員會。臨時中央常務委員會決定建立共產黨自己的武裝,進行土地革命。8月1日,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下,舉行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8月3日,張太雷和李維漢發布《湘、鄂、粵、贛四省農民秋收暴動大綱》。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由于張國濤、周恩來、李立三都在廣東,隨八一起義南下,張太雷和李維漢兩個常委主持了八七會議。八七會議決定在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四省舉行秋收起義。
11月26日,張太雷在廣州主持召開了廣東省委常委會議,決定組織廣州起義,迎接各地起義部隊到廣東,張太雷任總指揮。張太雷趁廣東廣西軍閥混戰之機,于12月11日凌晨3點半,爆發起義,到天亮前,除少數敵軍據點外,起義軍已經占領了珠江北岸大部分地區。廣州市蘇維埃政府成立,張太雷當選為代主席兼陸海軍人民委員長。張太雷決定以教導團和工人赤衛隊為基礎,迅速擴建工農紅軍。粵軍在英、美、日、法帝國主義的軍艦和陸戰隊支援下,進行反撲,張太雷和葉挺等指揮起義軍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同時起義軍對珠江北岸敵殘余據點進行掃蕩。次日下午南岸敵軍直撲指揮部,張太雷返回指揮部途中遭敵人伏擊,壯烈犧牲,成為中共歷史上第一個犧牲在戰斗第一線的中央委員和政治局成員。
1933年8月16日,為紀念在廣州起義中犧牲的太雷同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舉行第48次會議,決議在江西石城、瑞金、福建寧化三縣邊界設立太雷縣,為中央政府直屬縣。
“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革命的勝利就是在一次次失敗中,才最終走向勝利。先行者們無私地、勇敢地去探索,為這塊土地和人民奉獻了年輕的生命。這種精神永遠都是值得后人紀念的。”馮海陽說。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不能只有物質的追求,要有理想。”這是張太雷曾對同學說的一句話,他也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踐行了自己的追求,實踐了他年少時立下的“愿化作震碎舊世界驚雷”的誓言。作為革命先烈的后代,馮海陽表示,在當前環境下,將革命精神薪火傳承,作為革命后代更加有責任,為在這塊土地上完善制度,無私勇敢地探索,把中國建成最適合人類生存的中國人的美好家園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