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輝++李秀紅
10月21日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在距離西牛鎮區約7公里的金竹片群山村里,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宴席,全村近1000名村民共聚一堂,為村中60歲以上老人舉辦重陽敬叟宴。不少定居外地的老者、商人也趕回村里赴宴,共敘村情,西牛鎮黨委書記賴志軍也親臨現場道賀。
同時,在村委會干部和外出鄉賢、鎮領導干部的帶領下,現場捐款活動也在火熱進行,氣氛十分熱烈。10元、100元、200元,一張張紙幣,一串串捐款名單,代表的不僅僅是捐款的數目,更多的是在詮釋著村民以實際行動支持村中發展的真諦。
“隨著農村綜合改革工作的深入推進,西牛鎮村風民風變化很大,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組織下,群眾更有凝聚力了。國家修建汕昆高速公路,路經西牛鎮境內有13公里多,征地工作量不少,但我們在一個月內就順利完成了。這在以往是不可能辦得到的事。一個5萬多人口的老區鎮,近兩年來實現了零上訪。”西牛鎮駐村干部欣喜地告訴記者。
一
西牛鎮,位于英德市西南部,地處連江(小北江)中下游,是典型的山區和革命老區,一直以來,生產、生活條件比較落后,經濟發展緩慢,如何使老區人民致富,成了鎮領導班子的頭等大事。
2012年底,西牛鎮被清遠市列為農村綜合改革試點鎮,鎮黨委抓住這個機遇,結合實際,大力實施“三個重心”下移,將原來的302個村民小組根據村民意愿調整為130個村民委員會,對應成立130個村級黨支部,以“雙直選”的方式選舉產生村“兩委”班子成員,鼓勵引導村委會、理事會能人向黨組織靠攏,將其發展成為黨員,使村級組織,尤其是黨組織在推動農村各項事業發展中逐漸發揮主導作用。同時將原來的13個村改為13個片區公共服務站并建立黨總支部,將服務功能從單一的行政服務向生產、生活服務方面拓展,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
通過積極穩妥推動“三個重心”下移、“三個整合”工作,全鎮經濟社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三年來,全鎮共拆除泥磚房3萬多間,已建成或在建的新農村、美麗鄉村達46個,群眾人均收入自2012年底的7400多元提高到2014年底的12000元,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二
農村綜合改革是如何促使老區煥發新的生機呢?“‘三個重心下移凝聚人心,土地整合提高產出價值,資金整合提供政策保障。”采訪中,西牛鎮鎮長丘瑯彪向記者道出了個中緣由。
據丘瑯彪介紹,作為革命老區,西牛鎮以前黨組織在農村的根基相對較好,90年代末實行村民自治后,由于行政村面積大,而村莊相對分散,但黨支部只設置在行政村,黨支部和群眾的距離太遠,沒真正深入群眾中,造成村小組核心缺失,村小組中的矛盾越來越多,黨組織在農村的作用有所弱化。通過將行政村改革為片區公共服務站并成立黨總支部,將村民自治下移到村民小組或自然村,將黨支部設置重心下移,在村民小組或自然村建立黨支部,逐步形成以黨組織為核心、村民自治組織和各類社會組織為抓手的基層治理模式,并由黨委政府通過片區黨總支部、各村黨支部,組織引導,發動各村群眾學習樹山、新城等村的發展經驗,通過村民自治,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整合土地資源,適度規模發展經濟,規劃建設整治村莊,老區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大大提高農村組織化水平,大大提高了黨組織在農村中的核心作用。
“30多年前土地承包到戶,很好地解決了農村群眾的溫飽問題,但也使農村土地碎片化嚴重,生產方式散亂落后。”丘瑯彪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散亂落后的生產方式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成本高,土地開始拋荒,造成“有人沒田耕、有田沒人耕”的現象。“三個重心”下移有力推動了“三個整合”,其中之一就是整合土地,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以農民為主體,通過村民自治,調整村民的承包經營權,引導農村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盤活土地,將土地的潛能與價值激發出來,從而改變農村落后的生產方式,使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同時有效解決集體經濟與個體經濟同步發展的難題。
“現在國家的發展越來越好,惠農政策也越來越多,但是許多財政惠農資金并沒有發揮資金杠桿作用,甚至有些惠農資金因太零碎而發放不出去,而農村發展最缺乏的就是資金支持。”該鎮黨委政府領導班子認為,要更好的銜接惠農資金供求關系,將每一分財政惠農資金都實實在在用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充分發揮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農村建設,通過兩年多的改革實踐證明,群眾通過“一事一議”籌工籌勞完善村中公益事業、政府驗收后予以補助的方式,最能夠發揮群眾的積極性,更能營造獎勤扶優的良好氛圍。據鎮級項目庫顯示,2013年、2014年度西牛鎮共發放“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171萬元,帶動村級組織實際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逾1000萬元。
三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以前政府服務主要停留在鎮一級,隨著農村綜合改革的推進,公共服務重心下移到村一級。西牛鎮以金竹片區公共服務站為試點整合涉農服務平臺,除了將服務功能從單一的行政服務向生產、生活服務拓展外,更創新性地向農村金融服務改革延伸。實現一站式的便民服務功能讓村民“足不出戶”便可基本解決生產生活的各種問題。
此外,該鎮還結合扶貧改革,探索群眾互助新模式,對社員提供農資、資金信貸等信用合作服務,以扶貧的資金、群眾的閑散資金來解決群眾在農業生產中缺乏資金、缺乏技術及市場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有力推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老區致富。據群山村村干部介紹,今年8月11日成立的金樂種植專業合作社,經過半年多的籌備,已正式開始運作,以每股5000元的發起金,招募發起人,已吸納52戶種植大戶入股,融資達到50多萬元。
“金竹片區服務平臺規劃科學、充分利用的設計真正做到了方便人民群眾。”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云在金竹片區調研后曾欣慰地這樣評價。
改革兩年來,西牛鎮黨委政府以改善服務站的基礎環境設施,提升服務質量為目標,擴建了興塘、社區、花田服務站、新建高道、西聯、鮮水、小灣服務站,并在服務站配套建設11間衛生站、球場、公園、加油站、便民取款、文化家園等配套設施,大大方便了老區群眾日常生活,贏得了群眾的交口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