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綱懷
羅振玉《古鏡圖錄·前言》云:“乃頗搜集古鏡鑒,然也不能多得也!居恒摩桫賞玩,以為: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環(huán)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善備焉者,莫鏡若也?!?/p>
乙未仲秋,清華大學藝術(shù)博物館入藏了一面問世于西漢早期的銘文鏡(見圖1、圖1A、圖1B),因“藏在深閨人未識”,故暫命名為“居毋宗銘花瓣鏡”。其直徑18.4厘米,重量667克。經(jīng)再三釋考,竊以為此鏡不僅符合羅振玉前輩之言,而且還有若干問題可供研討。
年代可考
拙著《漢鏡銘文圖集》圖83~109的27面花瓣鏡年代皆是西漢早期。此鏡尺寸偏大、重量較重,且因其4個乳釘皆圍以4桃瓣,而與河北滿城中山國靖王劉勝墓出土之鏡有相近之處,故可將此鏡年代定為西漢早期末段之漢景帝(劉啟)時期。在考古資料中(《長安漢鏡》第58頁:“毫無疑問,(花瓣鏡)時代為西漢早期?!保?,亦能找到可靠依據(jù)。
構(gòu)圖大氣
花瓣紋鏡是草葉紋鏡(盛行于漢武帝時期)的早期形式。《淮南子·天文訓(xùn)》:“天道曰圓,地道曰方?!辩R體外廓皆取圓形喻為天,中心位置都設(shè)方框意為地。所謂花瓣或草葉不僅是一種植物的圖案,更應(yīng)理解為“社(地)稷”之“稷”。
對于中國銅鏡紋飾,學界有一個共識:戰(zhàn)國鏡紋飾神秘巧妙,東漢鏡紋飾精細縝密,隋唐鏡紋飾輝煌奪目,而西漢鏡紋飾可謂是“華美大氣”,此鏡即為一個典型實例。
鑄制精良
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言,青銅鑄制精良系科技水平發(fā)展的結(jié)果,更是華夏民族值得自豪的一個重要方面。青銅器當是重器,青銅鏡亦不例外(何堂坤《中國古代銅鏡的技術(shù)研究》第338頁:“(銅鏡的)各項操作工藝異常精致,其合金技術(shù)、鑄造和表面處理技術(shù),都表現(xiàn)了相當高的技術(shù)水平。”)。此鏡表面光滑平整,呈現(xiàn)水銀泌包漿,正是古人按“金錫半”配比而鑄制之精品。
尺度規(guī)范
中國最早的尺度標準(1尺為今23.1厘米),從東周至東漢有著漫長的歷史。此鏡直徑18.4厘米,正是漢尺8寸(18.48厘米),幾乎沒有誤差。查《漢鏡銘文圖集》的27面花瓣紋銅鏡可知,屬漢尺8寸者僅3面(占總數(shù)九分之一),余皆漢尺7寸、6寸、5寸。
花瓣鏡與草葉鏡的單位面積重量(m值:克/平方厘米)一般都在1.5~2.0,此鏡高達2.51。大體而言,文景時期是一個節(jié)儉的時代,此鏡m值高,說明用銅量大,有可能當時使用者的身份較為特殊。
五言句式
此銘釋讀,歷盡艱難,最終由李學勤老師定奪為五言句式。眾所周知,漢代詩文多見三言、四言、六言、七言、雜言,《辭海》說:“(五言詩)起于漢代。”此銘3句五言,因句末文字“游、由、憂”皆押幽部音韻,故當可稱五言詩。由此銘可以確認,漢代五言詩起于西漢早期,這是此鏡在中國文學體裁上的一個貢獻。
內(nèi)容獨特
依據(jù)李學勤老師的釋考,此鏡銘文可讀為:“居毋宗出游,欲見君毋由,襡私思憔憂?!边@里,我們將此鏡含有“妾之語”的獨特銘文內(nèi)容解讀如下:“(與公婆)同住一起不能隨君出游,想念丈夫沒有什么理由,只能獨自思念而且憂愁?!币驗楣湃死砟睢案改冈?,不遠游”,所以不能隨同夫君一起出行。原銘中,第3字“宗”字可與“從”字混用;第11字“襡”字參照何琳儀《戰(zhàn)國古文字典》(第377、378頁),暫可試釋“獨”字;第14字“憔”字參照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194頁),可讀成“惟”字,即“而”字(李學勤語)。
書體精美
本文圖1B將此銘15個字放大排列,其精美程度一目了然,可謂是人見人愛。拙著《漢鏡文字編》中有88個毋字,比較可知,此鏡的2個毋字十分突出?!皯n”(繁體為憂)字中間之“心”移至下部,十分有趣。
隸變初現(xiàn)
由圓轉(zhuǎn)古文字秦篆(小篆)逐漸演變到方折今文字漢隸的過程,學界稱之為“隸變”。從鏡銘實例可知,這個過程經(jīng)歷了西漢早期至中晚期之際的100多年,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鏡銘文字出現(xiàn)在漢文帝時期,開始時皆為秦篆。在40年的時間內(nèi),秦篆就很快地變成了漢篆,正如《漢字五千年》所言:“秦篆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經(jīng)注定了走向滅亡的命運?!贝算憽熬?、宗、出、君、由、襡”等字,皆為典型的方折漢篆,作為隸變的初期形式,由圖1B可見,奇妙地呈現(xiàn)在了人們的眼前。
北京大學竹簡書體是明顯的漢隸,且發(fā)現(xiàn)有漢景帝(劉啟)的年號,故其年代主要在景武時期。《漢銘齋藏鏡》、《漢鏡文字編》等書告訴我們,鏡銘隸變發(fā)生在漢武帝以后。這些事實表明:在漢字隸變的時間上,金文(西漢以鏡銘為主)要滯后于簡牘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