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瑞德
澳大利亞是一個富有活力、敢作敢當的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積極支援盟友。
從2014年開始,澳大利亞為紀念本國人民為戰爭所付出的重大犧牲和卓越貢獻,特發行50澳分紀念幣,每年發行6枚,全套共18枚。2014年發行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主題系列紀念幣,2015年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周年,發行的是二戰主題系列紀念幣。以下是硬幣具體的發行參數:銅鎳合金,面值50澳分,直徑31.51毫米,重15.55克,發行量5萬枚;背面為圖案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老年頭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澳大利亞參加二戰是英聯邦各個成員國為自由奮戰的一個縮影。自從倫敦政府在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以后,英聯邦的6個白人自治領對于在戰爭中支持英國具有自主決定權。然而當納粹德國閃擊波蘭,吞并奧地利,進而進攻法國,虎視眈眈英格蘭之時,各個自治領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支持倫敦,這一選擇至今令英國人心懷感激。
訓練空軍
“二戰”爆發后,納粹德國動用空軍對英國狂轟濫炸。英國皇家空軍部隊奮起抵抗,但逐漸感到力不從心,遂制定英聯邦空軍訓練計劃,訓練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英聯邦成員和比利時、法國、波蘭等國家流亡政府的飛行員,以應對未來的歐洲戰事。訓練場地集中于加拿大境內的107所飛行學校,從1940年至1945年,共吸收16.7萬名學員。穩定的大后方,循序漸進的訓練,使盟軍擁有了可以抗衡軸心國的飛行員隊伍。
紀念幣圖案中通過空軍軍人、教練機、歐洲地圖和無線電訊號、空軍榮譽標識等畫面元素的組合,表現出澳大利亞軍人參與英聯邦空軍訓練計劃的歷史責任感。
保衛希臘
1941年,當納粹德軍使用閃電戰手段大獲成功時,意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也不甘落后,打起了希臘的如意算盤,計劃用幾周的時間征服希臘,在雅典舉行勝利閱兵。誰知希臘人民以猛烈的回擊給了侵略者當頭一棒。
“保衛希臘”主題紀念幣的圖案左側,一名澳大利亞戰士在雅典武士雕塑下奮勇抗戰,右側遠方,一幅狼煙四起的畫面。圖案借古喻今,象征著保衛希臘的精神永存。
“克里特島戰役”主題紀念幣展示了澳大利亞戰士與盟軍共同抵抗德軍傘兵的激戰場景,在這場戰斗中,雙方損失慘重。
進擊北非
1940年9月,為爭奪蘇伊士運河和中東地區的油田的控制權,意大利法西斯軍隊侵入北非,但不久遭到英軍重大打擊。眼見意大利伙伴不爭氣,納粹德國承擔起“戰場救火員”的角色。1941年4月10日,托布魯克遭受隆美爾軍團的猛攻,圍攻持續了240天,雙方均遭受了嚴重損失。隆美爾低估了英軍的抵抗決心,殊不知英軍正在暗自集中力量——1942年10月23日,蒙哥馬利在長時間的準備后,率領英聯邦軍隊發起了阿拉曼戰役,一戰定乾坤,扭轉了盟軍在北非的不利局面。澳大利亞和盟軍勇敢地打破了德國和意大利的線路,迫使他們撤退,其中澳大利亞第九師戰功卓著。在中東戰場,人口僅為英國七分之一的澳大利亞派出了20萬人的軍隊。
托布魯克圍攻戰與阿拉曼戰役紀念幣分別展示出盟軍在北非“防守”與“進攻”的戰爭剪影。左邊硬幣中,盟軍士兵嚴陣以待,以逸待勞;右邊硬幣中一名士兵突破重重鐵絲網,展示出戰爭行動的緊迫性。
血染太平洋
澳大利亞軍人在二戰中最精彩的活動當屬參與太平洋戰爭。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日軍迅速占領了東南亞包括所羅門群島等地的重要戰略要點,這使得澳大利亞直接面臨著日軍的威脅。美澳聯軍通過瓜島戰役遏制了日本的爭奪新幾內亞島的狂妄野心,解除了日軍對澳大利亞本土的威脅,這使澳大利亞海軍也騰出手來幫助美軍打擊日本。
太平洋戰爭紀念幣的正面用植被、飛機編隊、士兵和海洋構成了太平洋戰爭的一幅縮影,比較有特色的是面值上方中央位置的那一抹藍色,點綴了整個畫面,使圖案更加生動。
澳大利亞軍隊在二戰中傷亡了5萬多名士兵,參與反法西斯戰爭的優秀青年永遠是澳大利亞國家和人民的驕傲。澳大利亞發行的這套50澳分紀念幣對于向大眾普及歷史知識有著積極意義,提醒著大眾不要忘記那些為正義事業所獻身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