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
鐘泰,一位幾乎被當今學術界遺忘的學者,在傳統文化面臨分崩離析之危的年代,他以不趨時流,立足傳統,力摒空疏,見識獨到的治學風格,獲得了眾多學界中人的高度認可。鐘泰友朋信札,就向我們展示了他與同道和社會名人的密切交往,從這些交往中,也可讓我們探尋到學術界眾多鮮為人知的內幕。
這批信札總數多達330余通,時間跨度從上世紀20年代初至80年代末。通信人則多達100余位。其中,不僅有馬一浮、熊十力、柳詒征、呂思勉、錢基博、夏承燾等一批名聞遐邇的大師,也不乏如李宗仁、陳銘樞、江彤侯、江朝宗等耳熟能詳的民國名流。至于在文史、經濟、建筑、醫學等領域學有專長,術有專攻的名家權威,更是多達數十位,如馬宗霍、王煥鑣、陸淵雷、任銘善等。他們或是鐘泰在學業上的長輩,或是鐘泰的同窗好友,更多的則是曾經師從鐘泰的門生弟子。
鐘泰(1888年至1979年),字讱齋,號鐘山,別號待庵。江蘇南京人。早年師從太谷學派傳人黃葆年,就讀于江南格致書院。后留學日本,畢業后受李瑞清邀,任兩江師范學堂日文譯教。1924年起先后任之江大學國學系教授、系主任,大夏大學文學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44年入蜀,與熊十力并任書院主講兼協纂。1948年到上海,任光華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后轉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同時受聘為上海文史館館員。1979年以89歲高齡病逝。
晚近之世,中國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一方面,直接導致了新文化運動的誕生,但同時也引發了文化虛無主義的泛濫。鐘泰生逢其時,畢生致力于傳統哲理之學的探究,在執教之余,先后著有《中國哲學史》、《荀注訂補》、《國學概論》、《莊子發微》等。其中,192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哲學史》,代表了他早期的學術立場,產生過重要影響。此書既不同于當時流行的“以西釋中”的方法,也沒有步謝無量的后塵,而是立足于“以中釋中”,試圖回歸中國式的話語系統。在鐘泰友朋信札中,我們看到的正是與他的人生軌跡和學術經歷息息相關的種種記述、議論、品評,其內容不僅真切可信,而且感人至深。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批信札中,并不僅僅只有坐而論道之辭,還時時透露出學者們對當時社會、政治的看法。這類針砭時事的文字,雖也有隱晦曲折的,但更多的是相當激烈尖銳的,全無不聞窗外事的書生意氣。細細閱讀這一通通書信,真可謂置身于山陰道上,目不暇接。鐘泰及其友朋在數十年間的治學準則,學術聲望,處世原則,品格風范,無不赫然在目,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