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璋
即將于12月2日在香港會展中心上演的香港佳士得本年度秋拍瓷器雜項拍賣中,一件估價待詢的清雍正琺瑯彩赭墨梅竹圖碗堪稱本年度瓷雜拍賣的重頭戲。
水墨琺瑯碗可遇不可求
據佳士得瓷器工藝品部專家陳良琳介紹,雍正琺瑯彩器向為收藏家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寶,而其中又以畫赭墨的水墨琺瑯碗最為雋秀雅致,是琺瑯彩中品位最高的品種,也是雍正皇帝最為喜愛的逸品。清代琺瑯彩器長期深藏宮中,向為清帝秘藏,只受皇帝珍賞,每件均特別配置木匣及逐一訂名,與一般御制陳設瓷有別。現今存世的琺瑯彩器大部分典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而寥寥可數在市場上出現的琺瑯彩器則成為藏家夢寐以求之物。雍正琺瑯彩本屬鳳毛麟角,極少在拍賣場上出現,雍正水墨琺瑯彩碗更是從未公開拍賣過,此碗的珍稀可想而知。
據了解,此次香港佳士得推出的這件雍正琺瑯彩赭墨梅竹圖碗,其上以工筆描畫一株梅樹,枝干虯勁矯健,花瓣以淡墨細筆勾勒,凸顯其潔白清高,樹下幾叢矮竹,雙鉤白描,密而不亂,次序井然,最顯畫家功力。碗另一半以濃墨行書寫五言詩句:“月幌見踈影,墨池聞暗香。”再以金紅料鈐印“鳳采”、“壽古”、“香清”三印。清代琺瑯彩瓷發祥于康熙朝,但如此碗結合詩、書、畫、印的裝飾手法則是雍正皇帝親自指揮下形成的。雍正帝對琺瑯彩制作可謂事事關心,在清宮檔案中不難發現其命令琺瑯作制作詩、書、畫、印紋樣的瓷器,更要求先呈送畫樣讓其過目,可見雍正帝對琺瑯彩之重視,及其儒雅秀氣的藝術品位。據介紹,此碗經英國收藏家Donald Bonney及Paul Freeman相繼珍藏達30多年,此次第一次現身拍場,是藏家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乾隆海棠尊工精藝絕
本次“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拍賣”中還將有一件精致珍罕的清乾隆粉青地開光粉彩四季花卉紋象耳海棠式尊亮拍。
此尊工精藝絕,傳世的近似例寥寥可數,各例的紋飾大同小異,且同屬乾隆年間的宮廷御瓷,但已知作品中僅兩例飾四季花卉,本拍品即其中之一。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有一件相同之作,它與本拍品很可能原屬一對。
此精美瓷尊糅合了御瓷的兩大特征,即瓷胎之上施粉青釉和繪制釉上粉彩的工藝。以本尊的開光為例,描繪四時花卉的琺瑯彩皆濃淡有致、美不勝收。其中一景用折枝梅花與茶花象征冬天,另一開光內繪粉紅、大紅和黃色牡丹。第三面開光呈現的是夏天盛開的石榴與茉莉,而第四面開光內描寫的是代表秋天的白菊與金菊,襯以萱草湖石。
另一件重要拍品為10扇清宮屏風,集合了清宮造辦處不同作坊中最優秀匠師的工藝,計有漆繪、緙絲、刺繡、絹本及紙本繪畫、木雕和鍍金,連手打造出這件華麗絕倫的工藝精品。
明宣德藍地白花牡丹紋大盤也是本次拍賣的重點。明宣德青花瓷享負盛名,而此盤的裝飾手法有別于一般常見的青花紋飾,而是在幽邃深沉的霽藍釉上留白而成,效果格外顯著突出。
泛亞洲佛教藝術品齊亮相
除了這件珍貴的瓷碗外,佳士得還將精心策劃推出“大俱足—經典亞洲佛教藝術”拍賣會,呈現14件佛教藝術重器,包括來自尼泊爾、中國西藏及其他地區和日本的藝術作品和雕塑。香港佳士得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部門主管曾志芬表示:“如此多樣化和罕見的泛亞洲佛教藝術品在一場拍賣會上亮相,實屬首創。”
本次拍賣焦點是一尊北宋木雕觀音坐像。此像估計來自山西北部地區,工藝精湛,妙相莊嚴,既是一件藝術精品,亦是一尊宗教造像。觀音像較真人為大,在作品與觀眾之間營造了一種微妙的互動,讓人心性澄明,如入物我兩忘之境。本拍品源自中國古董商霍明志舊藏,曾刊載于其1930年出版的圖錄中。霍氏是最早于歐洲買賣中國藝術品的中國古董商之一,并積極引介中國佛像到歐洲。
同臺競技的一尊巧奪天工、可追溯至15世紀的西藏銅十一面觀音立像以及一尊出自尼泊爾馬拉王朝早期(13世紀)的鎏金銅釋迦牟尼佛立像也是本次拍賣的亮點。
此外,佳士得還將在本季拍賣中首度舉行“出云迭嶂—文人案頭賞石”專拍,呈現一系列雅致的文人賞石。此次拍賣的拍品源自一私人珍藏,反映出藏家對供石傳統的鑒賞力及理解,每件作品均經精挑細選,不可多得。焦點之作為一塊刻有金農及高鳳翰題字的深灰色靈璧賞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