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秋淵
小時候在農村很期盼一年一度的端午。雖然當時不懂得這個節的含義,但這個節日是除了春節之外,最有趣味的。正節在五月初五這一天,節前、節后好長時間都充滿著快樂、熱鬧的氣氛,有吃的,有玩的,所以很喜歡。記得那時過端午的主要內容是:做香布袋、配五色線、吃雞蛋、洗艾水和掐柳葉。
香布袋就是現在說的香囊。每年快到端午時,奶奶就把一年中做衣服集攢的碎布塊拿出來,有時也去有縫紉機的鄰居家討要。那時的布頭花色品種很少,以手工紡織的棉布為主,黑、白、藍。后來的年份,各色的小碎花洋布占了主導。奶奶帶上老花鏡,用一塊帆布攤到地上,把針、線、布頭都擺在上面,小心仔細地縫制香布袋。我們姊妹幾人就圍著奶奶,在等待著做好后的分發。那時的香囊品種也不多,就料布袋、搬腳娃娃、雞心、菱角等幾樣。前兩種適合男孩佩戴、后兩種適合女孩。用蒜桿截成小段作香囊的綴子,把炒菜的作料八角、茴香、如歸等搗碎放在里面聞著還怪香哩。奶奶的眼睛不好,手工也一般,做的香囊不很精致,比較粗大,但總是每人給我們兩個或三個甚至更多。端午那天到校后,大家都要互比香囊,一般我都是數量最多,同學們都會向我投來羨慕的眼光!
端午系五色線是女孩子的最愛。說是五色線,基本的是五種,也可以很多,是把不同顏色的線繩合在一起,用手搓捻系在手指上、手脖、腳脖、脖子里。每年配五色線都很費心。那些年代彩線少呀!基本色黑白是有的,于是我們總是在黑白的基礎上創新。一年,姐姐用彩色的蠟筆把白線涂染,花花綠綠的真好看,可沒幾天蠟筆泥就掉了。又一年,我們幾個妮們又有了新的主意:把白線用指甲草染成紅色,用樹葉染成綠色,用鋼筆水染成藍色。別說,這幾種配在一起還真鮮艷!渾身上下綁系五色線的少男少女們總在一起比對、嬉耍、玩樂,是一道道亮麗多彩的風景,這多彩的風景旖旎了我多姿的夢境。奶奶交待佩戴五色線要一個月時間,中間不能解掉,當然它自己松落不在數。到六月初六的晚上,要把這些線繩剪下天黑時放在下水道里沖跑,以免變為長蟲,也就是毒蛇。
小時過端午也有艾蒿,但不是買的,街上也沒賣的,是我們在地里割的,沒有現在從市場上買的整齊、秧高,也沒有啥香味。現在想想應該是野艾蒿吧。端午的前一天晚上,奶奶總要把一大把艾蒿綁在大門上,一大把放在一個洗臉盆里,盛滿水泡一夜。第二天日頭出來前喊大家起床,先用艾水洗眼、洗臉,然后到河邊、地埂上脫掉鞋子蹚露水,順便掐柳樹尖及嫩葉,說是泡茶去火。這些事情必須在日頭出來前完成。所以每到五月初五這天,各家孩子都起得很早,我們成群結隊,跑出去在河邊、地邊溜達,大家嬉笑玩耍,好不快樂!
小時過端午沒有吃過粽子,可能是生活困難,沒有粽米吧。后來上學了,才知道端午與一個叫屈原的人物有聯系。但雞蛋是要吃的,也只能到端午這天才能大吃特吃一頓。端午是春節后第二次豐盛的美食。端午的早上,奶奶總是起的很早,把準備好的雞蛋、鴨蛋、鵝蛋,還有大蒜放在大鍋里,加上清水燒煮,只一會兒的功夫,屋里、院里就飄出了“五月的味道”。吃飯時,幾大簸籮放在桌上,隨你當面吃個夠,但不準藏起。一年也就這一天,吃吧、吃吧!有一年,我在外婆家過端午,外婆家的規矩與我家不同,端午那天早上,外婆要把所有煮熟的蛋蛋平均分給每人,你自己掌握著吃,一頓吃不完,你可藏起下頓再吃。我已經吃夠了,不想要多余的了,但外婆不同意,結果我回家時又裝在包里帶回了,
端午的中午也是要吃雞蛋的,一般家庭做的都是雞蛋撈面條。面條都是手工搟的,且撈面條比湯面條費面,平時舍不得,所以吃雞蛋撈面條也算是改善生活了。我的記憶中,每年的端午是過完年后第一頓撈面條,所以也很期待的。我們家的門前是個大飯場,平時都是勞力們在一起吃飯熱鬧。一到節日女人們也會來到這里顯擺!記得有一年的端午,鄰居胡大嬸與天梅姑吃飯時發生了口角,兩人對罵互辱,情急中,兩人都把碗中的雞蛋撈面條潑向了對方,白亮亮的面條、黃燦燦的雞蛋灑了一地,甚是心疼。
現在還是比較喜歡過端午的。節日臨近時,大街小巷比比皆是的香囊、大捆小堆的艾蒿,超市里琳瑯滿目的粽子等食品,至于雞蛋,還有那撈面條,早已是我們的家常便飯了,吃的只有那么夠了。經濟發展了,物質豐盈了,生活品味提高了,但小時候在農村過端午的那些事總在我腦海里清晰著、明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