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芳,聶承靜 (河北經貿大學,河北石家莊 050061)
?
京津冀生態共享與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張永芳,聶承靜(河北經貿大學,河北石家莊 050061)
近年來,京津冀地區霧霾天氣、水污染和水資源量短缺等生態環境問題不斷出現,資源環境約束“瓶頸”成為京津冀地區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如何擴大生態環境容量,這就需要加強京津冀生態共享機制建設,研究出一套合理的生態補償利益機制,通過生態補償機制對生態環境進行共建共享,使各方都受益,實現三省市可持續發展。
1京津冀生態環境現狀
近年來,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水資源短缺、水資源污染嚴重、大氣污染嚴重、沙塵、霧霾天氣頻發、土地沙化、植被退化等等。
1.1水資源短缺據2011年水利統計資料顯示,北京水資源總量為26.8×108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134.7 m3;天津水資源總量為15.4×108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116.0 m3;河北省水資源總量為157.2×108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217.0 m3[1]。京津冀人均水資源量遠低于國家平均水平1 730 m3[1],只相當于全國平均的1/10。按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統計分析,人均水資源量<500 m3為極度缺水狀況[2],京津冀地區屬于嚴重資源性缺水地區。
1.2水污染嚴重2012年北京市城市污水排放量為15.2×108m3,污水處理量卻為12.5×108m3,處理率為82.0%;天津市城市污水排放量為7.4×108m3,污水處理量卻為6.5×108m3,處理率為87.4%;河北省污水排放量為14.8×108m3,污水處理量卻為13.8×108m3,處理率為93.5%。
1.3大氣污染嚴重2012年京津冀環境指標顯示,北京大氣中PM10含量為0.11 mg/m3,二氧化硫含量為0.03 mg/m3,二氧化氮含量為0.05 mg/m3,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天氣數為281 d;天津大氣中PM10含量為0.1 mg/m3,二氧化硫含量為0.05 mg/m3,二氧化氮含量為0.04 mg/m3,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天氣數為305 d;石家莊大氣中PM10含量為0.1 mg/m3,二氧化硫含量為0.06 mg/m3,二氧化氮含量為0.04 mg/m3,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天氣數為322 d[3]。
2生態補償
生態補償是一種資源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在生態學、經濟學界引起普遍關注,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種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和機制。
2.1生態補償涵義生態補償具有自然生態性和社會經濟補償性雙重涵義。從自然生態方面來講,生態補償也可以稱為自然生態補償(natur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對即將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行為制止,保護生態環境,和對已經遭受破壞了的生態進行恢復與重建,使生態系統能夠自我修復;從社會經濟方面來講,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從社會倫理和公平的角度,而進行對保護生態環境和防治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付出勞動及自身利益遭受損失的人的補償。補償金的來源可以是政府制定相關優惠政策、補貼,也可以通過市場途徑,誰受益誰補償的方式;還可以通過非政府的民間環保組織。我國生態補償涵義與國際上的生態/環境服務補償(Compensation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Services)最接近,同時與生態/環境服務付費(Payment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Services)和生態/環境服務市場(Market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Services)也有很多相似之處[4]。
2.2生態補償研究進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國1986年在田納西州流域管理中采用生態補償制度對流域受害者進行生態補償。以環境服務支付項目形式進行生態補償的,開項目補償之先河的是1995年在哥斯達黎加進行的森林生態補償項目。此后全球出現了許多生態補償項目,如1997 年紐約市實施流域水資源保護規劃中使用生態補償、墨西哥森林水文環境服務補償項目、法國東部的Vittel 流域保護項目、厄瓜多爾的水源保護區補償項目、歐盟與美國的農業環境政策、玻利維亞的鳥類棲息地和集水保護區補償項目等[5]。國內關于生態補償的研究,早在1987年張誠謙就曾從為維持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平衡需要從一定經濟收益中支出一部分資金進行支付以維護生態系統的角度論述過[6]。 生態補償正式定義出現于1991年《環境科學大辭典》中,《環境科學大辭典》從自然生態環境科學角度對生態補償進行了明確的定義。1992年之前對生態補償的研究主要是摸索階段未形成理論,1992~1998年是生態補償理論探討階段,1998年以后,隨著生態惡化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洪水、干旱、沙塵暴、霧霾等等災害天氣的出現,學者更多關注實踐性研究。國內外生態補償的實踐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流域生態補償和森林生態補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3生態補償研究理論與方法縱觀國內外對生態補償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生態補償標準、生態補償制度和機制建設等方面。關于生態補償的理論主要有外部效應理論、公共產品理論、環境資源價值論等。其中,外部效應理論認為生態環境具有的外部性常表現為外溢性,無論是好的生態環境還是惡化的生態環境都會蔓延到周邊地區,甚至更大的區域中,所以要求周邊地區共同承擔生態建設和保護并分享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該理論代表性人物有薩繆爾森、諾德豪斯和庇古。公共產品理論指出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非競爭性”導致“公地的悲劇”和“搭便車”現象,代表性人物有薩繆爾森。生態補償標準研究方面常用方法有支付意愿法、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法、機會成本法、意愿調查法、市場法、經濟計量方法等[7]。生態補償制度和機制建設方面典型案例有巴西通過激勵機制,提高土地生態效益;哥斯達黎加采用市場手段來補貼私人生產者所提供的生態效益[8]。
2.4生態補償存在問題研究者對生態補償機制的運作目標、支付模式、補償標準等缺乏科學深入的研究[9]。生態補償的法律體系不健全,責權利劃分不清[10]。生態補償立法尚未形成,生態補償標準制定沒有過多的從利益相關者角度考慮,生態補償標準沒有法律約束。完善生態補償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有助于推進生態補償制度的順利實施[11]。我國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草和濕地保護等生態補償主要是中央縱向轉移支付,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缺失[12]。政府間的橫向財政轉移支付涉及到各個地區的利益,其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是如何建立一個既使得發達地區的政府積極支援欠發達地區,又使得欠發達地區的政府不形成依賴性的激勵機制[13],由“輸血式”補償轉變為“造血式”補償。
3基于生態補償機制構建京津冀生態共建共享體系
京津冀三省市共處一個自然生態單元,具有京津冀一體化,區域整體協調發展的區位優勢。京津冀地區京津雙核心經濟實力雄厚,而作為京津兩大城市防風沙、生態屏障和水源地的環京津地區尤其冀北地區,經濟發展相當落后,分布的多是貧困縣。區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嚴重影響了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的競爭力。河北省作為京津兩市的直接腹地,只有河北發展更快更好,才能形成更大的需求和動力,推進京津更好地發展。京津冀三省市應該在區域上統籌發展,在優勢上進行互補,通過協調、合作方式達到共贏和可持續發展。北京天津兩大都市的發展需要有良好的生態和宜居的環境作為支撐,而河北省具有環京津這樣的區位優勢,河北省的森林生態、流域水資源等自然資源都會外溢到京津,因此京津冀三省市應該在區域上統籌發展,在優勢上進行互補,對具有外溢性的資源進行共建共享,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3.1京津冀生態環境共建規劃在北京西北地區的太行山脈和北部、東北部的燕山山脈,建設京津綠色隔離帶,作為保護北京生態的第三道綠色隔離帶[2]。在西部太行山重點建設用以水土保持的生態風景林和生態經濟林;在北部燕山山區,結合密云水庫、官廳水庫等水源地的保護建設水源涵養林,結合長城等旅游景區建設生態風景林,并在山前地區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林[2]。概況說包括3個區域功能,燕山水源保護林、太行山水土保持林、鄰近城市的前山臉風景林。
3.2京津冀生態共建共享的主要目標構建京津冀生態共享的生態補償機制存在一些重點難點問題:比如,京津冀生態共建共享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協商確定生態補償標準,因為生態補償標準的合理與否關系到補償的效果。生態補償標準由生態受償者的期望和生態補償者的承受能力雙方協商決定。計算補償標準應根據京津兩市對生態環境的要求、生態建設和保護計劃,測算出相應直接成本;此外還要計算某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或人為保護環境放棄發展經濟的機會成本;最后求出生態建設和保護者總成本。此外,用生態保護和建設中取得的收益與總成本之差,就是受償者期望得到的最小補償值。而對生態環境外溢受益區域的支付意愿來說,要對生態環境惡化直接導致的經濟損失進行權衡。增強利益相關者參與,通過受益者支付意愿,受償者期望得到補償進行利益博弈,并經三地政府協商,獲得京津冀三方認可的生態補償標準。
3.3京津冀生態共建共享的主要途徑首先,加強京津冀地區生態補償法律政策體系建設,明確生態補償受益者和補償者的范圍、權屬和義務;其次,確定生態補償標準,以生態保護好建設成本與生態受益者的支付意愿為依據,進行情景博弈分析,可以通過生態盈余或生態赤字來檢驗,然后通過政府間協商,建立符合京津冀生態共建共享的生態標準,以及選擇適合京津冀區域優勢互補的、“造血式”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補償方式;再次,通過多渠道實現生態補償資金的融資,不僅僅是中央財政支付,還可通過政府間橫向財政轉移、市場融資、民間融資等方式,提高生態補償效率;最后,生態補償的監督管理,通過有約束力的生態補償協議,規范政府保護與補償行為,實現京津冀生態共建共享。具體研究方法可以采用利益相關者分析方法、支付意愿法獲取公眾對生態補償的認識程度、支付意愿、認可的支付形式。
4展望
建立生態建設的補償機制需要解決眾多復雜問題[14],生態建設補償的實施需要國家和地方多方支持[15]。通過京
津冀三省市之間的協商與合作,合理化配置生態資源,最大化生態系統服務效益,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管理,最終達到生態共建、環境共保、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生態經濟共贏的目標。為加強京津冀生態共建共享,需要遏制因貧困造成的環境破壞,這就需要構建一套合理的生態補償利益機制,使各方都受益,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中國水利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2.
[2] 顧朝林.北京首都圈發展規劃研究:建設世界城市的新視角[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3] 國家統計局,環境保護部.中國水利統計年鑒201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4] 楊光梅,閔慶文,李文華,等.我國生態補償研究中的科學問題[J].生態學報,2007,27(10):4289-4300.
[5] 趙雪雁.生態補償效率研究綜述[J].生態學報,2012,32(6):1960-1969.
[6] 張誠謙.論可更新資源的有償利用[J].農業現代化研究,1987(5):22-24.
[7] 伍文中.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橫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框架[J].財政研究,2012(1):41-43.
[8] 肖建紅,陳紹金,于慶東,等.基于河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皂市水利樞紐工程的生態補償標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5):611-617.
[9] 丁一文.生態抑制型貧困研究文獻綜述[J].中國環境管理,2014(4):24-29.
[10] 薩礎日娜.我國生態補償機制問題探析[J].中國環境管理,2010(3):35-38.
[11] 范雅君,張銀龍,蔡邦成.我國生態補償的發展現狀及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1(22):13649-13652.
[12] 曲富國,孫宇飛.基于政府間博弈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11):83-88.
[13] 孫健夫,田貴賢.生態補償類橫向財政轉移支付的優先領域選擇[J].中國財政,2013(4):56-57.
[14] WU H,WANG Z C.Discus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about establishing agro-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Jiangsu Province[J].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4(4): 108-111.
[15] 趙曉菲,孫慧,趙莉曉.橫向財政轉移支付國內研究綜述[J].生產力研究,2013(7):190-192.
摘要近年來,京津冀地區霧霾天氣頻發、水污染和水資源量短缺等生態環境問題不斷出現,資源環境約束“瓶頸”成為京津冀地區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應加強京津冀生態共享機制建設,研究出一套合理的生態補償利益機制。通過生態補償對生態環境進行共建共享,最終使各方都受益,實現京津冀三省市生態共享、經濟互補、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京津冀;生態共享;生態補償
Study of Ecological Sharing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
ZHANG Yong-fang, NIE Cheng-jing(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AbstractRecently,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is seriousl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 such as the fog-mist weather, water pollution, and water resource shortage are appear frequently. The constrain factors of ecolo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is the main challenge of the develop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haring mechanism, a reasonabl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rofit mechanism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carrying ou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sharing project by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thod, everyone can make profit and achieving the target that ecological sharing, economic compens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three provinces.
Key wordsBeijing-Tianjin-Hebei; Ecological shar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收稿日期2015-04-29
作者簡介張永芳(1982- ),女,河北邯鄲人,講師,博士,從事土地資源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D2015207002);河北經貿大學校內科研基金項目(2014KYQ01)。
中圖分類號S 1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5)18-2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