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君
同一件事,新聞年年都要出新,可能嗎?當然!秘訣是“在現場”。“三夏”報道絕對稱得上其中最具說服力的例證之一。
“又下麥田采訪麥收去?不錄像又不拍照,文字記者電話里聊聊得了,何必去曬那大日頭?”每年下基層采訪“三夏”,都會有人質疑,我和同事相視一笑:說這話的人一定不熟悉火熱的“三夏”一線。
這里,希望的田野的“交響樂”一直在回響。小麥收割機早已不稀罕,你見過像變形金剛一樣的外形現代光鮮,還能隨時切換收割小麥、水稻、谷子等模式的超級收割機嗎?在浚縣王莊鎮就能先睹為快,這種收割機輪子有一人多高,駕駛舒適度堪比奧迪,收割效率是普通器械的三四倍。此外能用手機遙控操作指針式電動噴灌機,可一次性完成耙茬、深松、碎土、合墑、平整等作業的聯合整地機……
今年三夏,記者走南闖北,看到嶄露頭角的尖端農機、智慧農業正成為中原豐產豐收“交響樂”的最強音。
其實,麥收從“揮汗如雨”到“三指一套”,農機從“游牧”到“定居”,種糧從國內走向世界……
“中國糧倉”的廣袤農田上,主力糧食持續穩產增產的曲線一路高昂,年年都有新圖景,新氣象。
這里,有一群時時收獲喜悅的“快樂農夫”。
無論是麥收前跟著院士專家到延津、民權、蘭考的麥田測產,還是麥收期間跟隨臨潁縣“農機110”為搶收搶種冒雨穿梭田間,或是在黃泛區農場偶遇前來“取經”的老外,金色麥浪翻滾,人人臉上幸福洋溢。三夏,是對一年勞作成果的有力檢閱,那些把青春奉獻給黃土地,把夢想與糧食生產緊密相連的人,在麥田里交上完美答卷,只要你來現場,“快樂農夫”鮮為人知、平凡鮮活的故事也會源源不斷。
這里,是一片新常態下投資未來的“藍海”。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夏糧“十三連增”實現高點爬坡,高位護盤,為全省經濟趨勢穩向好、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增加了亮點。事實上,從“褚橙柳桃潘蘋果”,到各界名流、大佬紛紛把目光投向農業,希望的田野已成為新常態中的一片“藍海”。三夏是火熱的,投資農業就是投資未來的比拼更是火熱的。
只要“在現場”,一篇篇新聞報道更是火熱的。
[知識鏈接]三夏:是夏收、夏種、夏管的簡稱。常指一年中第一個大忙時節。時間一般從每年5月下旬開始,至6月中旬結束。此時,上年秋季播下的麥子油萊成熟,需要搶時間收割,顆粒歸倉:二季水稻,需要不誤農時栽種;種下的水稻需要田間管理,追施返青肥、發棵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