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紀樂
“抗日神劇”劇情產制因素分析及其歷史觀思考
賀紀樂
抗戰類電視劇在各大電視臺熱播,風靡一時,而一些抗戰劇中荒誕的劇情、臺詞、人物形象卻成為眾多網友調侃和專家學者批評的對象,尤其是這種通過解構歷史,設置生命游戲,對抗日戰爭歷史武俠化、言情化、色情化,進而達到消費娛樂的目的更值得思考。“抗日神劇”的涌現尤其深層次的環境因素,其中呈現出的歷史觀建構則更值得我們反思,進而引發我們對待抗戰歷史和抗戰精神所應有的立場和態度的思考。
抗戰劇;劇情;抗戰歷史;人文情懷
[作 者]賀紀樂,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傳播系碩士研究生。
“抗日神劇”并非單指某部抗戰類影視作品,而是指在故事情節中出現演員臺詞、道具場景與史實嚴重不符,情節過分夸張甚至過分血腥、色情的鏡頭的一類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自2011年至今的抗戰類題材影視作品占據著電視劇市場的一大比例,但質量參差不齊,夸張、雷人的虛構場景頻頻出現,因此被網友稱為“抗日神劇”。劇中敵人被描繪得過于弱智,不僅是對歷史的歪曲,更是對浴血捍衛家國的先烈們的不敬。當前人們把浴血奮戰換來的勝利被描述成唾手可得,年輕一代恐怕就很難了解和反思這場全民族抗戰的偉大意義。
下表列舉了近五年來具有代表性的“抗日神劇”:
近幾年的抗戰類影視劇如雨后春筍般在電視屏幕上涌現,同時劇中各種錯誤的歷史觀念、混亂的敘事邏輯、荒唐的情節設置、夸張的人物塑造和越軌的臺詞設計也是層出不窮,一再刷新著荒誕的底線,消費著這場人間劫難。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抗日神劇”產制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環境因素:
(一)商業運作模式決定抗戰類影視文化產品的經濟效益取向
票房和收視率高低一直以來作為影視類文化產品創作成功與否、影響力大小的衡量標準,追求收視率成為影視創作的首要目標。同時,影視產品市場融資需求旺盛,使得投資影視劇創作和推廣的資金支持更易得到保障。

表1:2011—2015年“抗日神劇”和雷人情節情況統計
“抗戰神劇”集中反映了當前影視創作“為人民幣服務”而非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少數“抗戰神劇”的投資編創者為了獲得最大化的商業利潤,毫無原則地在抗戰劇的框架下植入各種所謂“看點”“雷點”和“槽點”,甚至不惜進行“自黑式營銷”,以達到吸引觀眾注意力、擴大受眾基數、獲得更高收視率的效果。①楊洪濤:《“抗戰神劇”:歷史不容褻瀆》,《人民日報》,2015年5月26日第14版。抗戰題材類影視劇由于取材于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描述戰爭場面成為主要情節,殘酷激烈成為不可回避的基調,在娛樂化浪潮中,傳媒產品意在設計武俠、青春偶像、愛情等元素加入其中,營造娛樂、酷帥的氣氛,以此博取觀眾的眼球,增加收視率,獲得巨額廣告費,進而實現“造星”“創收”的目的,達到影視產品創作的經濟效益。
(二)“抗日神劇”體現現代人的情感宣泄方式和民族情感的表達
抗日神劇之所以異常火熱,歸根到底是觀眾的收視需求。據統計,江蘇衛視2012年黃金檔共播出20部電視劇,其中抗日類占50%,江蘇衛視黃金檔抗日劇占41%,山東衛視占48%。幾乎所有省級電視臺都在黃金檔播出過抗日劇。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所承受的壓力也不斷增加,情感的宣泄需要一定的出口,“抗日神劇”中的“手撕鬼子”“褲襠藏雷”“八百里精度射擊”等奇異情節,劇情的核心就是“一起打鬼子”,鬼子們死得如何“慘烈”如何“離奇”如何“搞笑”,才能彰顯他們的罪有應得,活該至此。毋庸置疑,在大眾文化中,情愛、武打、警匪等內容其實是人的性、攻擊、破壞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滿足”,能夠幫助觀眾泄憤解氣,宣泄現實環境情感壓抑的需求。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的情感開關。如今日本政壇出現集體“向右轉”的危險傾向,中日熱點問題頻出,使得中日關系持續緊張,日本當局拒絕承認侵略歷史,不斷觸及中日敏感問題,令國人群情激憤,抗日劇迎合了國人普遍的“仇日心態”和民族主義情緒。
(三)對國家主流政治價值觀宣傳的過度闡釋
消費社會熱播的“抗日神劇”與傳統抗日題材影視劇的區別主要在于:傳統抗日題材影視劇勃興的時代是新中國成立后以及“文革”時期,它只要承擔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宣傳和教化功能,只要非常好地謳歌抗日戰爭中的戰斗英雄,證明當代現實的合理性即可。加之,當時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比較單純,精神文化生活也相對單一,對共產主義絕對信仰,對黨絕對信賴,因此當時的傳統抗日電影起到了非常好的宣傳效果。②鐘珊:《從抗日神劇的熱播看消費社會歷史建構的困境》,《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傳統抗日影視“高大全”式的人物塑造模式,在今天的抗戰劇創作中被過度使用,又加上了武俠化、臉譜化、曖昧化乃至神化的傾向,以過度矮化對手、拔高自己的非理性手法夸大宣傳偉大的抗日精神,過度解讀玩弄國家主流價值觀,效果顯然是令國內外民眾嗤之以鼻的。
(四)抗日劇取材豐富,創作編審門檻相對較低,安全穩妥性高
中國人民的抗戰史波瀾壯闊,其中涌現出的典型人物、典型集體、重大戰役、傳奇故事十分豐富,這些都為抗日劇編創提供了可觀的素材庫。同時,拍抗日劇最安全最穩妥。其他劇種或與其“政治不正確”相關,或只是貼合時下的短暫熱點,長期效益支撐力不足,而抗日劇拍攝質量、人物塑造、情節設計雖各有不同,但政治立場都是正確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至少前期不會有限播或禁播的限制政策。我國的電視劇審查制度層層把關、頗為嚴格,尤其是政治立場成為把關的重要標準,所以“政治正確”的抗日劇過審容易得多。
一個民族只有經歷生與死的磨煉才會真正實現鳳凰涅槃,一種文化只有經歷血與淚的洗禮才能浴火重生。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悲壯的歷史,走過硝煙走過戰場,才能凝神聚氣邁向民族復興的新階段。面對歷史我們要做的唯有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尊重客觀、敬畏史實,而不是為了消費娛樂去解構這段刻骨銘心的歷史,這是我們認識那段歷史的基本態度。
而近些年涌現的抗日神劇在編造歷史方面、粗制濫造、蔑視常識、制造荒謬方面,都到了令人“忍無可忍”的地步。從一些劇中的臺詞來看,“抗日神劇”很容易導致年輕人對歷史的認知偏差和錯誤理解。③中國文明網.《從源頭上堵住“抗日神劇”》.http://www.wenming.cn/wmpl_pd/yczl/201505/t20150522_2629788.shtml.2015-5-22。過多地神化只會使得年輕人產生自傲、自大的心理,不能領會抗戰真正殘酷的一面,更不能真正認識歷史真相,對當今國家環境的認知和世界觀的培育都會帶來不良影響。
“抗日神劇”的編創者不但對戰爭的殘酷沒有切膚之痛,對民族之殤表現出麻木不仁、無動于衷的心態,也缺乏愛國主義情懷、責任意識和大局觀念,對抗日戰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和民族心理,對抗日精神的偉大歷史意義缺乏足夠的了解和深刻的認知。
抗日影視劇應該尊重歷史,向觀眾展現和傳遞革命先烈為爭取民族獨立而浴血奮戰、勇于斗爭、不怕犧牲的抗戰精神,培養公眾的愛國主義情懷,教育公眾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將用鮮血和生命實踐出的偉大抗日精神當作“兒童積木”進行把玩,把抗戰先烈的英勇壯舉當作枯燥生活的“調味品”去褻瀆歷史。
2015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對歷史的回顧和銘記將成為一項重大的國家和社會活動,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依靠的不是文化市場上產品數量的“多”和“滿”,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對民族歷史的正確解讀和積極傳播,尤其需要我們警惕錯誤的歷史觀念和歷史態度給國內觀眾乃至國際輿論帶來錯誤信號。
誠然,通過大眾媒介平臺借助影視文化產品開展抗戰歷史教育,使年輕人和后代們更加深刻地感知國民這段苦難、奮斗、抗爭的歷史是一項長遠的綜合工程,單就抗戰歷史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而言,有四點值得我們重視:第一,影視劇審核部門嚴格把守準入門檻,同時可適當給予寬松條件,不再將政治意識形態作為具有“一票否決制”的審查標準,擴大題材選擇范圍,避免選材扎堆;第二,抗戰影視劇創作者提升自身美學素養,尤其是對待歷史文化、主流價值觀的理解認同感,追求現代性意識形態與大眾美學的現實平衡和結合,注重人文精神的闡釋;第三,建立覆蓋官方主流媒體和各類自媒體平臺的影評機制和輿情監測反饋機制,及時跟蹤影評動態,將影評輿情分析納入影視公司創作和影響力評定的衡量標準。
歷史題材尤其是抗戰類影視創作和推廣應合理抒發民族情感,將維護民族尊嚴和歷史正氣轉化到作品內容當中,兼顧藝術情懷人文情懷,將承載著人民群眾波瀾壯闊的抗戰史和英勇無畏的偉大抗戰精神的影視作品內化為歷史教育的文化形式,擺脫當下的困境,實現社會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1]郝建.抗日劇:走在被娛樂化的路上[J].商周刊,2013(7).
[2]楊平平.抗日劇泛濫誰之過[J].新聞世界,2014(5).
[3]趙新利.從“雷人抗日劇”看中國政治傳播新要求[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
[4]劉文欣.中國抗日題材電視劇異化根源分析[J].電影文學,2014(10).
[5]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