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君 鄧卉
從廣西小城陽朔到首都北京,從中學老師到大學教授,李先賢用人生美好的28年時光,站到了我國高層次人才“萬人計劃”行列,成為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這是目前廣西首位入選該計劃的高端人才。
十月的桂林,秋桂濃醇,秋色如醉,在廣西師范大學的校園里,秋光悠然鋪展李先賢的故事。
從鄉村中學走進科技殿堂
“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這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014年6月9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
聆聽總書記的講話,李先賢心潮澎湃,當年自己立下“科技報國”的誓言猶在耳畔,自己開始跋涉科技創新之路的起點,又浮現眼前——
1969年秋天,李先賢出生于山水名城廣西桂林陽朔縣。1987年從桂林中等師范學校畢業后,李先賢回到縣里福利初中執教。
純樸的鄉村課堂、恬淡的鄉間生活,催生李先賢走出山水田園的渴望。在福利初中教書之余,他堅持自學大學課程,并在1990年考入桂林市教育學院進修數學專科,他更加如饑似渴地讀著能找得到的與數學理論相關的書籍,豐盈自己的學識庫存。
20世紀80年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計算機作為一個新興產業迅速發展,成為推動信息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李先賢敏銳地抓住這一科技發展動態,憑著自己的數學特長,投身到計算機科學和信息工程領域。
自學5年,1994年,李先賢獲得在廣西師范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攻讀碩士學位的機會,并順利完成學業。
通向科學殿堂的路,李先賢走得更堅定。1999年,李先賢以優異成績進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02年畢業。
2003年至2010年8月,李先賢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從事科研教學工作,2005年被評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06年至2007年在英國從事為期1年的訪問研究,而后獲聘北航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他潛心投入我國計算機軟件與信息安全方面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
從一位普通的初中教師到一所知名大學的教授,李先賢經歷了艱辛的磨難和困難的求學過程,這樣的傳奇故事讓人感佩,李先賢笑著說:“沿著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去做事,累也覺得快樂。別人看來很難的事,我覺得只要堅持不懈,只要不怕失敗,就一定能做到。”
國家信息安全技術領域,廣西有了領軍人物
2010年9月,李先賢作為“漓江學者”被引進到廣西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2011年被聘為廣西首批“八桂學者”(多源數據處理與安全)特聘教授。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和網絡的超速發展,現代社會各行各業廣泛應用計算機及互聯網進行生產、管理、運作,對計算機網絡的依賴逐步加深,全球頻頻出現與互聯網相關的信息安全事件。小到竊取別人的信息,如身份證號碼、各種銀行密碼,借此來盜取他人的錢財;大到銀行數據被篡改、政府網站被黑掉,甚至竊取國家機關機密等。網絡安全逐步受到相關領域研究人員的重視,有更多的學者、專家投注時間、精力去研究網絡安全與國家安全相互關系、相互影響,并提出應對網絡安全的戰略舉措。
李先賢再次以科學家的敏銳性,抓住網絡安全這一領域的研究方向,他說:“計算機技術深入滲透社會的各個領域,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并推動產業發展和社會變革。而且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變化快,涉及諸多學科領域,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
面對新的科技浪潮,李先賢立下了“科技報國”的志向:“我們科研人員把自己的研究與國家的建設、人民的需要緊密結合,才是真正的科技報國。”
在研究中,李先賢創新融合了計算機軟件、信息安全以及代數和形式化理論而形成的創新性技術和方法,提出具有原創性的密碼協議代數模型和理論、密碼協議安全性分析算法,研制高效協議安全性分析系統(ACT-SPA),發現未見公開的安全漏洞;針對網絡的安全威脅,提出了在信任管理、安全傳輸、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等方面一系列的算法和技術方案,為可信分布式系統的構建提供技術支持。將軟件行為的正確性約束貫徹于構造過程;基于代數和形式化理論提出軟件操作模型,為面向需求的服務軟件開發提供了更廣泛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應用價值。這些研究結果和系統已應用于國家重要工程,取得顯著效益。
李先賢還著力于解決大規模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分布式系統安全、網絡化軟件的可信性度、服務軟件的可信構造等基礎性科學和技術問題,先后主持了國家“核高基”重大專項子課程、國家“973計劃課題(前期專項)”、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基金、國防科研等多個國家項目,研制了網絡安全協議分析系統。在國際重要期刊、一流國際學術會議和國家權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30余篇,獲多項發明專利。
為此,李先賢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國防科技一等獎1項,并獲聘評廣西首批“八桂學者”及廣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
各學科知識的集大成,最終“結出”了一項項成果,李先賢說:“不管是枯燥的數字公式還是繁瑣復雜的程序,任何事只要做,就應該力求做到最好。”
201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獲得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創新人才推進計劃”是其中確定的一項重大人才工程,該計劃以培養和造就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為核心任務,通過造就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扶持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支持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建設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等,引領和帶動各類科技人才的發展,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2012年8月17日,經黨中央、國務院領導批準,由中組部、人社部等11個部門和單位聯合推出“萬人計劃”,這是我國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簡稱“特支計劃”,是面向國內高層次人才的支持計劃。總體目標是,從2012年起,用10年左右時間,有計劃、有重點地遴選支持10000名左右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哲學社會科學和高等教育領域的杰出人才、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形成與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相互補充、相互銜接的國內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隊伍開發體系,將為人才強國戰略發揮重要作用。
“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及“萬人計劃”的實施,成為我國科技界關注的熱點。
2013年,科技部公布“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及“萬人計劃”入選名單,李先賢成為廣西首位入選的科技創新信息安全領域領軍人物。
團隊是通往“科技報國”之路的最好伙伴
作為廣西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長,多年來,李先賢為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主開設多門課程,并著力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李先賢告訴學生:“我們首先要對計算機領域有足夠的了解,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然后再去發現問題、發現各種問題之間的聯系和缺陷,并融合多個學科之間知識,才能參透其中奧秘,并找到解決答案的鑰匙。”
教書育人的同時,李先賢還將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李先賢常說:“一個成功者的背后不僅要有堅實的知識基礎、良好的發展機遇,也要有一支精誠協作的團隊。團隊,是通往‘科技報國之路的最好伙伴。”
李先賢嚴格要求自己,在科研中踏踏實實做學問,在團隊建設中全力帶動大家奔上科研創新之路,他常以自己的經歷告訴同事:“在團隊里,我們首先要想的是能為這個團隊貢獻些什么,才能獲得成長,有所回報和收獲。”
計算機是一門發展很快的學科,必須不斷地創新,才能夠走在時代的前列。如何才能創新?面對團隊成員的困惑,李先賢說:“我們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向,并堅持努力去做,一定會有所收獲。”
憑著良好的科研管理能力,李先賢組織研究隊伍進行科研攻關,先后主持完成國家“863”項目、國家“973”課題、國家“核高基”重大專項子課題及國防科研等國家項目。目前,他在廣西師范大學帶領的團隊在數據安全、云計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并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廣西師范學院、廣西測繪局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以及廣西農牧行業龍頭企業——廣西揚翔股份有限公司等組建廣西協同創新中心,面向國家和廣西經濟發展的戰略需求,在多源數據發現、資源集成與處理技術以及智慧工業等應用技術方面開展技術創新研究。
28年如一日,李先賢從鄉間走來,帶著“科技報國”的堅定信念,一步一個腳印,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為了實現夢想,他和他的團隊還將在科技創新之路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