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代桐城馬氏家族詩歌創(chuàng)作谫論

2015-12-18 04:52:49俞曉紅盛婷婷

俞曉紅,盛婷婷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0)

?

明代桐城馬氏家族詩歌創(chuàng)作谫論

俞曉紅,盛婷婷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摘要:桐城馬氏家族為桐城五大望族之一,其成員多有擅長寫詩者。明代桐城“怡園六子”中,馬之瑛詩作成就尤為顯著。馬氏家族詩歌內(nèi)容豐富、題材眾多,在詩體、用典、風格上具有一定特色。

關(guān)鍵詞:明代;桐城;馬氏家族;詩歌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2.008

春秋有桐國,為楚附庸。隋置為同安縣,唐至德初始改為桐城縣。《桐城縣志略·禮俗篇》:“桐城西北環(huán)山,民厚而樸,代有學者;東南濱水,民秀而文,歷出聞人,風俗質(zhì)素。”[1]明前,桐城文化并不發(fā)達。明以降,桐城文化蔚然興起,桐城成為與徽州并立的皖地兩大文化重鎮(zhèn)。其興起系于桐城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發(fā)展、時代背景等因素的合力,也與另一個重要因素密相關(guān)涉,即明代桐城出現(xiàn)諸多名門望族,其最顯著的是方、姚、張、左、馬五大家族。本文僅就明代桐城馬氏家族詩歌創(chuàng)作情況作一簡要探析。

一、主體:經(jīng)詩并重,師宦各異

馬氏家族為桐城五大望族之一。元時起,天下動亂,而桐城相對安穩(wěn)平靜,吸引了大量移民,帶來了相對先進的文化資源。明永樂時,河南省固始縣趙氏某入贅桐城馬氏,遂名馬驥,是為馬氏一世祖。三世馬憲,以俠義聞鄉(xiāng)里。四世馬騑(馬憲長子),以好施傾其家。五世馬信延(馬騑中子),力行于學,不幸早卒。明萬歷年間,六世馬孟禎(馬信延中子)進士及第,官至太仆卿,其族乃大。自一世至此,歷一個半世紀。清馬其昶《桐城耆舊傳》亦曰:“吾族丁單,目無大官顯秩,然縣人皆推其族望,與方、姚、張、左并。蓋自太仆起家為名臣,厥后遂以清白世守,文儒忠義之彥,往往而有也。”[2]當時有所謂“怡園六子”,即馬懋勛、馬懋學、馬懋德、馬懋贊、馬之瑛、馬之瑜六人,因常在馬孟禎別業(yè)“怡園”吟詠唱和,以文采知名,故稱。清徐璈《桐舊集》馬之瑜小傳引姚通意《賴古居詩話》,明確指出六子者誰,并稱之:“竹林騷雅,盛極一時。”[3]6馬氏十五世、清人馬樹華自嘉慶十四年(1809)到道光十六年(1836)近三十年中,編刻了《桐城馬氏詩抄》,并序云:“吾家自四世祖肇興文學,六世祖太仆府君為時名臣,一門群從,彬彬匯起,七世、八世間遂有怡園六子,而八世伯祖兵部府君《秫莊集》,尤為巨制。自是風雅代不乏人。顧萬歷以前,閱世久遠,既缺有間,六子遺稿散佚過半,厥后儒素相承,著書滿家,付梓者尠。”(《桐城馬氏詩鈔目錄》)[4]這段話清晰地敘述了馬氏家族文學的肇興傳承史,極具史料價值。

“太仆府君”即六世馬孟禎,萬歷、天啟、崇禎時人。字泰符,號六初。少孤貧,奉母訓(xùn),力學,以善事母聞。萬歷二十六年(1598)進士,授江西分宜知縣。禮士愛民,撫綏有術(shù)。以征賦不及四分,遭戶部尚書趙世卿彈劾,官降兩級。后改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屢次上疏言事,力陳時弊,為黨派所忌,出為廣東副史。天啟初,起為南京光祿寺少卿,召改太仆,以憂歸。時魏忠賢得志,其黨王業(yè)浩劾馬孟禎,且因馬與左光斗友善故,削奪為民。左光斗被逮,以家屬托付于孟禎。孟禎后以曾孫女妻左氏冢孫。崇禎初年,復(fù)官,起太仆卿。年六十八卒。著有《奏略》四卷行世。《桐舊集》卷二四錄其詩1首。

七世馬懋功(?-1646),字長卿。馬孟禎次子。天性磊落,淹通經(jīng)史,尤精天文象數(shù)之學。萬歷十三年(1585)副榜貢生。福王時,授浙江杭州通判,后因功擢江西道監(jiān)軍僉事,進湖西道兵備參議。順治三年(1646),清兵圍贛州,懋功督師出戰(zhàn),遇截,焚船投水死。著有《天文占驗》、《介石齋稿》各二卷。《桐舊集》卷二四錄其詩15首,《桐城馬氏詩鈔》卷一為《介石齋稿》一卷,錄其詩35首。

七世馬懋勛,萬歷年間人。字四銘。馬孟禎五子。天性純篤,孝事父母,傲岸不羈。家世清貧,為童子師。“怡園六子”之首。晚居南郊,有茅屋數(shù)間,僅能蔽風雨,屋內(nèi)惟架上圖書數(shù)卷而已,而嘯詠自如。著有《亦愛廬詩存》。《龍眠風雅》卷二四錄其詩2首,《桐舊集》卷二四錄其詩3首,《桐城馬氏詩鈔》卷二為《亦愛廬詩存》一卷,錄其詩14首。

七世馬懋德,萬歷諸生。字爾常。馬孟禎幼子。幼穎敏,讀書過目成誦。父愛之,每賓筵,必命坐側(cè),令其詠詩以侑酒。十五歲即補博士弟子。工文,敏書法,為文探源經(jīng)術(shù)。中歷坎坷,肆志詩酒,高談闊論,往往四座皆驚。晚喜詞賦,蒼涼沉郁,病數(shù)年而卒。著有《鈴山堂詩》,今多散佚。《龍眠風雅》卷四七錄其詩3首,《桐舊集》卷二四(上)錄其詩4首,《桐城馬氏詩鈔》卷末錄其詩3首。

八世馬之瑛(?一1669),字倩若,號正誼。馬懋襄長子。因父早亡,依祖父馬孟禎。明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授廣東陽江知縣。為官負才略,多惠政。以廉卓行取,值亂道梗,棄官歸。清順治九年(1652),因江南總督馬國柱薦,出佐長蘆鹺(今河北滄州市)。清順治十八年以薦授山東定陶縣令,除積弊,清廉多惠政,民賴以蘇。康熙八年(1669),勞瘁卒于官。卒后三日,擢兵部主事文下。平生博學工詩,著有《秫莊集》,論者謂得少陵門徑。《龍眠風雅》卷二九錄其詩148首(原書作者名下注155首,誤),《桐舊集》卷二四錄其詩84首,《桐城馬氏詩鈔》卷五至卷十四為《秫莊詩集》十卷,錄其詩951首。

八世馬之瓊,崇禎諸生。字孔璋,號恕庵。馬懋襄次子。早孤,事兄恭謹。生性坦蕩。自少擅長詞賦,著多散佚。存《恕庵詩鈔》一卷。《龍眠風雅》卷五九錄其詩4首,《桐舊集》卷二四錄其詩10首,《桐城馬氏詩鈔》卷十五為《恕庵詩鈔》一卷,錄其詩23首。

八世馬之瑜,萬歷諸生。字君璧。馬懋襄侄。幼聰慧,少負盛名,沉酣經(jīng)籍,肆力詩文。晚年筑室湖上,課耕終老,不交人事。著有《湖上草堂詩鈔》、《琴旨》、《耦耕漫筆》,罕為流傳。《桐舊集》卷二四錄其詩10首,《桐城馬氏詩鈔》卷三為《湖上草堂詩鈔》一卷,錄其詩38首。

八世馬之璋,崇禎年間人。字孚若。馬懋襄侄。少時以勤學知名,個性沉毅,有濟世才干。崇禎八年(1635)舉賢良方正,官桐鄉(xiāng)縣丞。夙負經(jīng)濟,遭遇時艱。嘗撰《崇禎事略》,考見得失,別白邪正。吳偉業(yè)跋之,稱之殊為詳實。間為詩歌,雅健足傳。著有《半畝園詩鈔》。《桐舊集》卷二四錄其詩5首,《桐城馬氏詩鈔》卷四為《半畝園詩鈔》一卷,錄其詩23首。

桐城區(qū)域詩集《龍眠風雅》與《桐舊集》,共收入明代馬氏家族三代8位詩人288首詩作,其中33首重合,不重合者255首。兩集收馬之瑛詩作200首(《龍眠風雅》147首,《桐舊集》84首,其中31首重合),詩作數(shù)量最多,約占總量的78%;其他成員詩作共計55首(其中馬孟禎1首、馬懋功15首、馬懋勛4首、馬懋德6首、馬之瑜10首、馬之瓊14首、馬之璋5首,重合2首),約占總量的22%。《桐城馬氏詩鈔》收錄除馬孟禎之外其他7人的詩作共1 087首,三集共計1 171首。他們的詩作代表了明時馬氏家族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怡園六子”中的馬懋學、馬懋贊兩人,三部詩集中未見其詩,誠為一憾。姚通意曾說明其中緣由:“爾升篤學躬行,子翼清修徇節(jié),詩皆散佚。惟草堂遺詩感慨時事,多可誦者。”[3]6姚通意娶馬之瑛子馬教思之女為妻,稱馬氏為“外家”,對馬氏家族文學流傳情況的記載當真實可信。

二、題材:孝悌傳承,情志篤厚

從三部詩集收錄看,明代桐城馬氏家族的詩作,內(nèi)容豐富,題材眾多,反映的社會生活面較為廣泛。其中訴親情、述友情、抒性情的題材居多,反映出這一詩人群體有其共同的價值取向,即對孝悌道義的遵循、對交游往來的重視和對自我情志的抒發(fā)。

馬氏詩作第一個方面的重要內(nèi)容,是在追恩懷遠、敦睦兄弟、教導(dǎo)子侄的行為習慣中,表達孝悌傳承的情志。

馬之瑛《雙柏》詩云:“雙柏初種時,余發(fā)猶未蓄。”詩前小注曰:“先太仆公所手植者。”[3]13太仆公即其祖馬孟禎。馬之瑛馬之瓊兄弟少失父母,依祖父而活;因痛感不及事父,故盡力孝事祖父。《安慶府志》載:“瑛稍長,祖且老,侍養(yǎng)惟謹。”[5]62馬孟禎去世時,馬之瑛“居喪如禮,哀毀幾不自存”[5]62。祖父當年親手種植的“雙柏”,“封殖三十年,虬干高逾屋”,而今“其下可徜徉,展書且讀書”[3]13,表現(xiàn)了庇蔭于祖父、深切緬懷祖父的心情。馬之瓊旅居南京,回故鄉(xiāng)時,叔父馬懋德賦詩《喜孔璋歸》:“故山春草正芳菲,獨爾淹留燕子磯。無恙布帆從客借,多情寒汐送人歸。”[3]6表達了對這個幼失怙恃的侄兒的深摯關(guān)切之情。

馬之瑛孤時年方九歲,之瓊更幼,之瑛撫之成長,兄弟情分更比尋常不同。馬之瓊有數(shù)首詩作,均表現(xiàn)兄弟深情。馬之瓊曾賦《送伯兄正誼之官陽江》曰:“萬里行此始,百里民所依。愿言繼清白,彈琴生光輝。”[3]27之瑛宦外時長,之瓊有《寄伯兄》詩曰:“客去黃河水急流,中年兄弟尚離憂。”[3]29又有《九月懷伯兄正誼》:“連朝風雨到重陽,千里懷人逐雁行。魯記此時同哭婦,定知佳節(jié)倍思鄉(xiāng)。”詩后注曰:“予與家兄俱以重陽前二日失偶。”[6]99-141兄弟兩人同日喪妻,相憐之情躍然紙上。順治九年,之瑛出佐長蘆鹺,長子敬思、次子孝思前往省觀,之瓊作詩《送敬孝兩侄省觀滄州并寄伯兄》。他待兄子如己出,會在春夜召集侄兒們飲酒聚談:“堂開聚顧然高燭,柏酒辛盤六七人。共話先朝思祖烈,獨憐薄宦為兄貧。拔柴自分籬邊老,琢玉還期席上珍。戶外春風將剪韭,竹林唱和倍情親。”(《春夜集從子宅》)[6]99-142舉杯懷念先祖,感嘆兄長薄宦之貧;春風吹起,竹林唱和,頓覺親情可貴。馬之瓊卒時已有孫輩,惟留一女尚未字人,馬之瑛以弟向來身健年強,自己歲略長、身倍衰,沒想到弟先隕墜,因此頓感門戶凋零,悲慟不已:“永訣那堪無一言,相待鸰原在夢寐。”(《哭孔璋弟》)[6]98-361

馬之瑛大半生在外為官,多有思親、示妻、示兒之作。如《示室人桂氏》:“關(guān)塞逾千里,未敢定歸期。”[3]14《示兒》:“因貧常得聚,無母更何依。”[6]98-364《示日思方思》:“持杯毋再泣,翻觸暮年哀。”[6]98-364日思、方思乃之瑛五子、六子。《示諸兒》:“豈無玉璞頻題石,莫把金根妄改銀。”[6]98-369又《示兒》:“數(shù)卷圖書容膝外,蒲團須足奉空王。”[6]98-370《喜弱息至》:“縫衣慈母線,埋玉茂陵阡……分離兵甲里,骨肉幸都全。”[6]98-362明末動蕩,戰(zhàn)亂連年,馬之瑛與骨肉相見,喜中含悲,因為妻已亡故,故此云爾。而當長子敬思也已有了孫子,作為父親,他仍然賦詩示兒,教導(dǎo)子孫以讀書為務(wù),不必為宦:“楚楚清揚差足喜,人生寧必衣金紫。但能分授十三經(jīng),莫問飯牛與牧豕。”(《曾孫晬日作示敬兒》)[6]98-361

可以想見,正是這種兄弟敦睦、孝悌傳承的家風,讀書治經(jīng)、詩禮傳家的家訓(xùn),才使得弱弟善存,子孫綿延,家族光大。清時著名學者馬教思、馬宗璉,均為馬之瑛的后代;《桐城馬氏詩鈔》的編者馬樹華,《桐城耆舊傳》的作者、著名學者馬其昶,均為馬之瓊的后代。

馬氏詩作的第二個方面的重要內(nèi)容,是在交游往來、寄贈酬答、送別悼亡的生命過程中,表達友善處世的情義。

馬之瑛與桐城望族諸多詩人有密切交往,其寄懷詩多有寫給方文之作。方文,字爾止,號明農(nóng),天啟末諸生,明亡后號嵞山。方文少負才名,與其侄方以智俱有文名。入清不仕,靠醫(yī)卜或塾師為生,與復(fù)社、幾社中人交游,以氣節(jié)自勵。馬之瑛與方文交情甚深,方文以長女妻馬之瑛次子馬孝思。兩人既是朋友,又是姻親。馬之瑛《寄方爾止》詩有“君愛杜詩憑取讀”[6]98-366之句,寫出他對方文文學嗜好的了解;又《寄爾止》詩有“游蹤經(jīng)歲滯他鄉(xiāng),翻令宜男姬抱怨”[6]98-362之句,對方文因家族矛盾而遠走他鄉(xiāng)表示了同情;又《旅中送爾止返京口》:“孤舟從此別,哀笛未堪聞。”[3]20又其《讀爾止詩卻贈》曰:“嘉遁惟君志獨堅,峹山自校十三編。帙分便可成年譜,梓授還須待俸錢。”[6]98-367敘方文《嵞山集》面世之艱難:校編十三次,付梓經(jīng)費“還須待俸錢”。又《答潘蜀藻戲柬之作》曰:“晴向青山催著屐,健逢黃菊始開花。”[6]99-141潘江,字蜀藻。幼承母教,博覽群書,尤專于詩文,是詩集《龍眠風雅》的編作者。另《集方爾止潘蜀藻談詩,爾止將有遠游》、《與左三山侍御》、《寄姚若侯給諫》、《贈姚休那》、《喜密之至匡山》、《贈孔方訓(xùn)》等,涉及人物左光先(號三山,桐城人,左光斗弟,天啟四年舉人,官至浙江巡按)、姚文然(字若侯,桐城人,崇禎十六年進士,文學家,官至刑部尚書)、姚康(字休那,桐城人,萬歷諸生,史學家,曾進史可法幕)、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崇禎十三年進士,哲學家、科學家)、孔尚則(號方訓(xùn),孔尚任族兄,崇禎十三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等等,均為名人大家。所謂談笑皆鴻儒,馬氏家族的社交圈,多為出自桐城望族、卓有文名、著述傳世者。一代風流,盡出桐城,誠為桐城文化的有機構(gòu)成元素。

送別之作在馬氏詩作中也時能見到。馬懋功《送吳孝廉入蜀》詩曰:“萬里長江水,扁舟獨客行。東風人易別,西蜀道難平。”[3]3詩作深切抒發(fā)了對友人的不舍與關(guān)切,讀來真摯感人。馬之瑛《送錢亦友之曹州》:“耦耕濟北逢予友,何限嚶鳴萬里情。”[6]98-367“嚶鳴”比喻朋友同氣相求。馬之瑛極為看重與同鄉(xiāng)錢克恭(字亦友)的友誼,詩句寫出“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欣喜之情。人生最悲痛的別離是生死相別,悼亡詩是陰陽二界的送別詩。馬之璋悼亡詩《追悼同歲阮實甫夏元夫》:“不謂成今日,相看似古賢。誰成忠義傳,毅魄定能傳。”[3]9對阮、夏兩人的忠義殉節(jié),給予深切悼念。

馬氏詩作的第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是在讀史讀詩、寫景寫物、感時懷古的生活常態(tài)中,表達憂國憂民的情懷。

馬之瑛讀前人詩作時,亦賦詩點贊。其《讀高達夫詩》曰:“篋中人日篇,傾倒杜陵老。一出即名家,學詩何在早。佳句至今傳,遺跡無從考。英爽郁名山,風流委蔓草。”[3]14《人日寄杜二拾遺》將懷友思鄉(xiāng)和時代命運融為一體,是高適晚年詩作中最為動人的篇章,杜甫接讀之際,淚灑行間,十余年后再讀,為賦《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并序》。此后不久,杜甫即逝于湘江。馬之瑛此詩,以平常語道出這段世代傳誦的人日酬和佳話。另其五古《讀鄭所南鐵函心史》:“筆削古所難,況在勝國史……耿耿不可磨,臣心如此水。書成身可捐,鐵爛書方毀。”[6]98-358《鐵函心史》是宋末詩人、畫家鄭思肖的詩集名稱,馬之瑛對此書評價甚高。一些歷史人物也進入桐城馬氏的吟詠范圍。如馬之瑛《武帝》:“遠求西王母,近舍東方朔。尚不知神仙,神仙安可學?”[3]26又其《李陵》:“深入浚稽山,軍散鼓不起。縱使脫身歸,亦就刀筆死。”[3]26前作是對漢武帝迷信神仙巫蠱的諷刺,后作表達對漢代名將李陵命運的同情,謂李陵縱然不戰(zhàn)死沙場,也會屈死朝廷。這里是不是對抗金名將袁崇煥被崇禎從前線調(diào)回、死于離間計的哀嘆?

桐城東去二百余里的古都金陵,是歷代詩人抒發(fā)懷古情思的經(jīng)典處所,詩人到此,極易觸發(fā)感時懷古之情。馬之瑛《追感》、《感作》、《金陵雜感》、《金陵感懷》等詩,表現(xiàn)了對明亡的憑吊之情。明末遼東戰(zhàn)事屢敗,崇禎未納周皇后遷都之諫,喪失了一線生機。《追感》末句嘆道:“不知國計誰相阻,空對云山慟落暉。”[3]21《桐舊集》評曰:“詩聲情激烈,讀者欲碎唾壺。”[3]21崇禎十七年(1644)明朝滅亡,史稱“甲申之變”。《感作》記錄了如下悲劇:面對失去“守閽”人而“勢已危”的江山,崇禎皇帝自縊而亡,妃子紛紛隨他而去。馬之瑜來到錢塘江,面對滔滔江水,傷時之情油然而生。《次韻錢塘懷古》有曰:“傷心歷數(shù)紅羊劫,滿目山河白雁來。”[3]8借用歷史讖緯之說“紅羊劫”來解釋明亡的不幸,發(fā)出“隔江風雨杜鵑催”[3]7的悲嘆。馬之璋《過燕子磯》,記錄下霜色中燕子磯的“海潮”與“江雁”。“新亭遙灑淚,風景舊京畿”[3]9一句,借用“新亭對泣”典故,道出“風景如舊,江山換主”的悲痛。

馬氏反映民瘼的詩作引人注目。如馬懋功《經(jīng)國》:“水旱繼兵戈,閭閻病若何。桑麻非舊業(yè),賦稅有新科。竊恐流亡甚,還令盜賊多。樞臣經(jīng)國計,猶望凱旋歌。”[3]3明末百姓相繼經(jīng)歷了水旱戰(zhàn)亂,還要承擔重稅、防范盜賊。馬懋功洞悉時弊,對百姓極為同情,希望當權(quán)者有“經(jīng)國計”,為百姓減壓。馬之瑛亦有多首關(guān)心民生之作,其《長夫嘆》曰:“調(diào)發(fā)越百里,流離實載途。軍校少矜恕,責辦在須臾。我本良家子,蹦踐如人奴。日落冀得息,馬鳴更刈芻。”[6]98-357《征馬行》曰:“頻催征馬不留行,鄰邑今宵愁更急。”[6]98-362這些詩歌記錄了當時社會的兵役現(xiàn)狀,真實詳盡,極具史料價值。

三、特征:喜律多典,語淡情深

對明代桐城馬氏家族詩作作一圓覽,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有一些共同的藝術(shù)特征。

特征之一:詩多律體,絕句為少,間有古體。明代桐城馬氏七人1171首詩作中,五七律共733首,占62.6%;絕句20首,僅占1.7%。一般而言,絕句易顯才氣,律詩更見學力;且律詩篇幅略長,更多一些敘事功能,便于更充分表達思想情志。就作者言,馬氏詩人群體重學問修養(yǎng)更甚于詩才張揚;從詩作看,馬氏重敘事、守格律、重法度,與律詩的功能特征更相和諧。

特征之二:詩重用典,內(nèi)涵豐厚,甚或密實。馬之瑛《金陵懷古》:“建章宮樹晚凄凄,木末亭前積甲齊。狎客詩成新綺閣,相公吏散舊沙堤。晉人遺事多江左,李氏家聲墜隴西。冷落狹斜諸女伴,采蓮不敢到青溪。”[3]23詩作言及“建章宮”、“木末亭”等歷史景點,涉及“晉人遺事”、“李氏家聲”等歷史典故,末句又提及王昌齡七絕《采蓮曲》和王維五古《青溪》。周振甫《詩詞例話》云:“像鹽融化在水里,看不出鹽而有鹽味”[7]。“采蓮不敢到青溪”,即是將典故融在詩中,化用無痕,讀之有味。讀者即使不知道“采蓮”、“青溪”的出典,也絲毫不影響對詩句的理解。

馬之瓊詩作少,亦喜好用典。徐璈《桐舊集》評其詩曰:“詩不多作,而興會清發(fā),迥拔時流。”[3]27如其《送敬孝兩侄省觀滄州并寄伯兄》詩:“趨庭喜及艷陽天,彩鹢歸鴻影似聯(lián)。五載監(jiān)官猶豹影,三春花縣待鶯遷。父兄同覽懷思切,子弟偏教去住懸。到日篝燈浮綠蟻,殷勤和我鹡鸰篇。”[6]99-142“趨庭”典出《論語》:“嘗獨立,鯉趨而過庭。”[8]后以“趨庭”為承受父教的代稱。“彩鹢”典出司馬相如《子虛賦》:“浮文鹢,揚旌栧。”[9]“彩鹢”即“文鹢”,船頭畫著鹢鳥的船。“豹隱”典出《列女傳》卷二,一種黑色的豹,為長花紋以避天敵,可在連續(xù)七日霧雨天氣里禁食。后以“豹隱”喻隱居山林。“鶯遷”典出陳樵《送烏經(jīng)歷歸二十韻》:“幾時嗟蠖屈,后日看鶯遷。”《詩·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10]10嚶嚶為鳥鳴聲。自唐以來,常以“鶯遷”指登第,或為升擢、遷居的頌詞。“篝燈”謂置燈于籠中,喻勤奮。《宋史·陳彭年傳》:“彭年幼好學,母惟一子,愛之,禁其夜讀書,彭年篝燈密室,不令母知。”[11]“綠蟻”指的是新釀的酒未濾清時酒面浮起的酒渣,因色微綠,細如蟻,稱為“綠蟻”;后世指代新出的酒。白居易《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12]“鹡鸰”典出《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10]8“脊令”即“鹡鸰”,后以喻兄弟。馬之瓊的這首七律,首聯(lián)、頷聯(lián)、尾聯(lián)至少用了七個典故,可見其用典密集的特點。

這一特征與桐城的文化傳承與積淀密不可分。宋元之際,我國經(jīng)濟文化中心南移,桐城成為移民輸入地之一。元時桐城長期尊師重教。至明,教育效應(yīng)的積累,使得桐城文教風氣盛行。桐城馬氏作為桐城五大望族之一,更是重視文化教育,馬之瑛即以能“分授十三經(jīng)”示教子孫。馬氏詩人熟讀經(jīng)史子集,文史典故爛熟于心,是自然的事。

特征之三:詩風宗唐,尤法老杜,兼融陶陸。桐城人胡宏業(yè)(清乾隆三十三年舉人)評價馬懋功詩作曰:“神采音律上規(guī)杜老,下法劍南。”[3]2清詩人姚椿評之曰:“所為詩五七律,尤沉雄有杜氣。”[3]2《桐舊集》謂馬懋勛“詩宗少陵”[3]12。清中期著名文學家及思想家、桐城人方東樹評價馬之瑛:“五七言佳處出入陶杜,淡語愈濃,淺言彌深。七古多陳時事,氣體豪俊,極似高達夫。七律導(dǎo)源輞川、東川;而黍離之音,多與梅村、翁山、定庵相近。同時諸公,未之或逮。”[3]22在方東樹看來,馬之瑛詩作學習繼承了晉唐詩人陶淵明、杜甫、高適、王維、李頎的法規(guī)法度,而其詩風格則與清代詩人吳偉業(yè)、屈大均、龔自珍等相近。

這是因為此時的馬氏詩作因多作于明代衰落之際,客觀上與杜詩產(chǎn)生于唐代安史之亂的時代背景有諸多相似之處,主觀上則有意宗杜,于神采、音律等學其法度,故而馬氏以詩紀史,沉郁雄渾,語淡情深,也就成為自然而然之事。

結(jié)語:區(qū)域英華,文望傳世

桐城方、姚、張、左、馬“五大世家”中,張氏家族以“官宦世家”著稱,文學成就并不突出。左氏家族因左光斗的原因,明末達到鼎盛,其后難再輝煌。相較而言,以方以智、方苞為代表的方氏,以姚鼐為代表的姚氏,以馬之瑛、馬其昶為代表的馬氏,文學成就更為突出。這三大家族極其重視家族文化的保存與傳承,分別鐫刻刊印《桐城方氏詩輯》、《桐城姚氏詩鈔》、《桐城馬氏詩鈔》,為后世讀者留下珍貴的資料。

方氏是桐城第一大家族,“桂林方”家族大多以詩見長,方文、方世舉、方貞觀成就最高,被稱作“方氏三詩人”或“桐城三詩家”。馬氏和方氏、姚氏彼此均有姻親關(guān)系。馬之瑛次子馬孝思娶方文之女,四子馬教思娶方以智之女,馬教思之女又嫁給姚氏。三大家族互結(jié)姻親,家族之間的文學交往也十分頻繁。馬之瑛與方文之間的互動,除了朋友之情、姻親之誼外,還深深影響了彼此的價值取向和審美風格。方文與陶淵明、杜甫、白居易三人同屬壬子生辰,故請畫師作《四壬子圖》,陶居中高坐,杜白分坐兩旁,方文則呈詩于前,俯首求教。錢湘靈題《嵞山續(xù)集》,指出方文詩風深受陶杜白影響,并且成就斐然:“壬子同年作者同,陶公杜公與白公。”[13]馬之瑛的吊明情結(jié)與方文的哀明情緒亦彼此關(guān)聯(lián)。每年三月十九日崇禎自縊之日,方文必哭祭以詩,直到去世。其《戊子三月十九日作》曰:“縱使海枯還石爛,不教此恨化寒煙。”[14]亡國之痛不僅改變了方文的心態(tài),而且改變了他的詩風,使之形成了“嵞山體”。借助家族之間精神的和文學的多元聯(lián)系,馬氏家族在桐城乃至更大區(qū)域,產(chǎn)生的文化影響力越來越強。

特定的地域人群創(chuàng)造了特定的地域文化,特定的地域文化孕育著特定的精神特性。明代桐城馬氏家族具有“人尚實學”、“不競浮名”的精神特性。“尚實學則含英咀華,先求根柢,風騷樂府,戶習家傳,雖閨閣童孺之言,必無貧俚寒儉之態(tài)。不競浮名,則適性緣情,各攄才致,外誘莫奪,世趨莫移。”[6]98-4從明末“怡園六子”到清初“四馬”(馬之瑛四子),再到清末學者馬其昶,充分奠定了桐城馬氏在區(qū)域文學史上的望族地位。這樣的“望族”,并非人丁興旺、家產(chǎn)豐饒意義上的“望族”,而是在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的層面形成的“望族”。它是本省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基本元素和區(qū)域表現(xiàn)。在“建設(sh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的時代精神感召下,我們應(yīng)加強區(qū)域文化望族價值的挖掘和闡發(fā),使之成為構(gòu)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元素。

參考文獻:

[1]徐國治.桐城縣志略[M].民國二十五年.

[2]馬其昶.桐城耆舊傳[M].毛伯舟,點注.合肥:黃山書社,1990:56.

[3]徐璈.桐舊集:卷二十四上[M].民國十六年影印.

[4]馬樹華.桐城馬氏詩鈔[M].道光十六年可久處齋刊.

[5]胡必選,王凝命.桐城縣志卷四[M]//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12.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6]潘江.龍眠風雅[M]// 四庫禁毀書叢刊編輯委員會.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7]周振甫.詩詞例話[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62:282.

[8]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6:1168.

[9]朱一清,孫以昭.司馬相如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3.

[10]江陰香.詩經(jīng)譯注[M].北京:中國書店,1982.

[11]脫脫.宋史[M]//二十五史:第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258.

[12]顧學頡.白居易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239.

[13]方文.嵞山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844.

[14]馬祖毅.皖詩玉屑[M].合肥:黃山書社,1985:79.

責任編校:汪長林

A Brief Discussion of Poetry Creation of the Ma Family

in Tongcheng of the Ming Dynasty

YU Xiao-hong,SHENG Ting-t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auge and Literatur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Anhui, China)

Abstract:The Ma family is one of the five distinguished families in Tongcheng. Most of the family members are good at creating poems. Among the six talents of Yiyuan, MA Zhiying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poetry creation. Poems created by the Ma family are rich in content, varied in subject matter and unique in style as well as allusion.

Key words:the Ming Dynasty; Tongcheng; the Ma family; poetry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730(2015)02-0036-06

作者簡介:俞曉紅,女,安徽歙縣人,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盛婷婷,女,安徽蕪湖人,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重大課題“明代作家分省人物志”(13&ZD1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天天综合|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在线免费观看AV|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91亚洲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第一页|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精品黄| 婷婷中文在线|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乱人伦99久久|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人人射|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美女被操91视频|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成人中文在线|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亚洲色图另类|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性| 亚洲天堂.com|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日韩毛片基地| 国产特一级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国产在线欧美|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99热线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欧美在线伊人|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69av在线| 2022国产无码在线|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福利在线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国产99热|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www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