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康德美學思想“優美”與“崇高”

2015-12-18 04:52:49
關鍵詞:想象力美學概念

胡 中 月

(西華大學政治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

論康德美學思想“優美”與“崇高”

胡 中 月

(西華大學政治學院,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美是從主體人的心靈出發的一種主觀情感判斷,它是不依賴于功利、概念、目的和內容的一種純粹形式的感性直觀,崇高是從對象的無形式中通過理性喚起的精神力量。康德為審美劃出了一個獨立的領域,歌頌“自由”與“尊嚴”,將自然納入人的自由活動,人與自然在審美活動中實現了和諧統一。

關鍵詞:康德;美學思想;優美;崇高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2.024

康德,德國古典哲學奠基人,他的哲學晦澀難懂,同時又充滿著矛盾,但可貴的是他試圖將這些矛盾統一起來。作為他的先驗哲學的一部分“美學”,則是要填補前二大批判之間“巨大的鴻溝”,完成他的先驗哲學體系的。康德在1790年寫下了《判斷力批評》,凝聚了他的主要美學思想。康德沒有踏著前人的路繼續研究“美是什么”,而是另辟蹊徑,從人的心靈出發,探討“審美是什么”。這樣,就把對外部客觀事物的美的研究轉變為對主體人的心靈的審美的研究,這種巨大的轉變被稱為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其實,早在1764年康德就寫過《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一書,《判斷力批判》中對美和崇高的分析就是建立在《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基礎上,對其繼承和發展。所以,后者比前者更加系統化、更加成熟。“康德美學理論的出發點是鑒賞判斷,這種判斷有賴于知覺者和被知覺者之間的事實上的一致,這是關于感覺的美學和關于純形式的美學的共同萌芽。”[1]理解康德的美學思想,首先要從鑒賞(主體性)開始。

一、對優美的分析

(一)鑒賞判斷及其特征

鑒賞,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評判美的一種能力,用我們的想象力聯系知性去感受對象,當對象的表象與主體人的情感產生某種協調或不協調時,就產生了愉快或不愉快,這是不同于把知識強加于主體的認識能力所作出的知識判斷、邏輯判斷。所以鑒賞判斷是對美的感性的判斷。

鑒賞判斷有兩個特性。第一,鑒賞判斷是要求每個人都同意自己規定對象為美的。我們說一朵花為美的,就等于說是把花自身對每個人提出愉快的要求重復說一遍。這個前提條件是人有共通感。另外,在有鑒賞力的主體中,還要求主體是獨立的判斷而不是借助于別人經驗,因為鑒賞判斷不是建立在概念上,不是知識判斷。第二,鑒賞判斷不能通過論證根據來規定。不存在任何經驗性的論證根據和先天的證明來規定鑒賞判斷。康德說:“沒有美的科學,只有美的藝術。”[2]112能夠通過證明某物是美的屬于科學判斷,絕不是鑒賞判斷。他說,鑒賞判斷好像是客觀的,又好像是主觀的。說它是客觀的卻不基于概念而只關乎愉快,說它是主觀的卻又要求普遍贊同。只要把這兩個特性綜合起來,鑒賞判斷的普遍有效性和必然性就有了保證。

康德強調,鑒賞沒有任何客觀原則,因為鑒賞是主體通過反思直接在對象的表象感到愉快的,排除一切規范和原則,鑒賞的愉快只與單純的評判有關。鑒賞判斷設想每個人的同意,是期待別人的贊同。康德舉了玫瑰花的例子,比如說,當見到一朵美麗的玫瑰花,通過判斷它是美的,產生了愉快,同時還期待別人在欣賞時也產生了這種情感愉快,那么,這就是一個鑒賞判斷。此鑒賞判斷具有主觀上量的普遍性,這主觀上量不涉及客體,只對主體的愉快和不愉快有效。但是,當我們對玫瑰花進行多次欣賞后,說這花是美的,那么,這就不是鑒賞判斷而是邏輯判斷了,因為這是對對象這個客體的狀況的反應。

(二)鑒賞判斷的四個契機

康德從質、量、關系和樣式四個方面考察了鑒賞判斷的特征,即審美無利害,無概念的普遍性,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無概念的必然性。

1.審美無利害

第一個契機是從“質”上來看的,“那規定鑒賞判斷的愉快是沒有任何利害關系的。”康德認為,一個對象是美的,關鍵在于我們自己心里面從這個對象的表象看出什么來,而與此物的實際存在與實際用處是無關的。因此,真正的鑒賞判斷的愉快是沒有任何利害關系的,只要夾雜了極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會產生偏愛,就不是純粹的鑒賞判斷了。質的契機是其他三個契機的基礎,是審美主體鑒賞能力的關鍵。

2.無概念的普遍性

第二個契機是從“量”上來看的,“美不依賴概念而作為一個普遍愉快的對象被表現出來。”康德認為,在鑒賞判斷中,自己對對象感到愉快時,別人也會作出同樣的判斷。因此,這種不帶有利益興趣、自由的鑒賞判斷具有普遍性。這種對每個人都適應、都有效的愉快是不根據概念來的,因而,也就不具有客觀的普遍有效性,只能是主觀的普遍有效性,即審美的、不基于任何概念的普遍有效性。因此,康德說:“鑒賞判斷是從主觀根據出發卻對每個人都有效”。[2]112在第二個契機中,康德闡述了“美是無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東西。”從量上帶來了美感的內容。

3.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第三個契機是從“關系”上來看的,“美是對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當它被感知時并不想到任何目的。”真正的鑒賞判斷是不具有實質性的主觀目的的,如渴了喝水,餓了吃飯。也不具有客觀目的,如道德約束。因而“無目的的合目的性”中“無目的性”是指既沒有實質性的主觀目的又沒有客觀目的。而“合目的性”是指對象中單純形式符合主體的心意狀態。所以康德認為,美是一種純粹形式的主觀感覺,這種純粹的愉快沒有任何經驗性。他指出,鑒賞判斷是不依賴于完滿性概念。客觀合目的性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有用性,如刀可以用來切菜。另一種是內在的完滿性,即完滿性是一種內在的客觀合目的性,如一匹馬,它有四足,高大等。第三個契機突出了“形式美”,是對前兩個契機的升華。

4.無概念的必然性

第四個契機是從“樣式”上來看的,“美是那不依賴概念而被認作是產生愉快的必然的對象。”康德認為,鑒賞判斷所產生的愉快是必然的,但是鑒賞判斷的必然性不是從概念得來的,不具有客觀必然性,只是一種主觀的必然性,是通過共通感而產生的主觀必然性。鑒賞判斷不是建立在概念上的,而是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這種情感不能是私人的情感,只能作為共同的情感,它是具有普遍可傳達性的。因此,共通感就不是一種知識性、經驗性的概念,而是一種主觀上的普遍情感,是每個人都一致贊同的。“鑒賞判斷產生的美是不依賴概念而被認作一個必然的愉快的對象。”第四個契機說明了審美的先驗原理——無概念的必然性。

在對美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康德從主觀情感出發來闡述鑒賞判斷,而這種鑒賞判斷有主觀的形式合目的性的先驗性,通過共通感這種情感的普遍傳達性,使得鑒賞判斷具有了普遍性和必然性。但是鑒賞判斷是不具有任何利害關系的純粹形式直觀,是要遠離功利、概念、目的和內容的自由判斷。對美的欣賞是一種靜觀的愉快,靜觀首先是淡漠對象的存在,其次是不以概念為基礎。

(三)快適、美與善之比較

1.美學中的“快適”

將“美”放在“快適”和“善”之間是有原因的,康德是要完成從“自然”到“自由”的升華,要實現這種過渡,就要尋找一個角色來聯系,那么美就充當“中介”的作用。康德從表象對情感的愉快與不愉快以及與利益興趣的關系出發,比較了感官的愉快,美的愉快和善的愉快的差異。他認為,快適就是在感覺里使感官感到滿意的東西。快適是直接與人的感官享受緊密相連的,它是一種主觀的感覺產生愉快的表現。例如,在炎熱的夏天,一個口渴難耐的人喝到了一杯冰鎮的水,頓時滿足了口舌的需要,這時帶來的就是快適。由此可見,快適是與人的利害感結合著的,它是使人滿意和快樂的東西。再比如說,有的專門尋找極端快適去享樂的人看到健壯的牛羊時,就想把它變成美味的食物來滿足口腹之欲,那么他只是一種低級的感官享受而不是無利害關系的審美享受了。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對于快適的愉快是和利益興趣結合著的。

2.美學中的“善”

善是根據理性通過單純的概念使人滿意的。快適是對象作用于官能直接產生令人滿意的東西,而善卻要間接地運用理性去思考對象并獲得一個概念。我們在享受“美食”時,會因為它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欲而感到是快適的。如果我們用理性去思考它,我們會發現有些美食太油膩、太奢侈不符合善的要求,即不符合健康和勤儉的要求。如果說某物對某物是好的、有用的,那么它只是作為一個工具或媒介令人滿意,但是“善”卻本身是好的,它本身就是令人滿意的。善作為終極目的是道德的善。就拿我們提倡勤儉來說,它的最終目的是善,即勤儉滿足了我們對于自身、自然和社會的現實利益不受損害的要求。所以又可得出一個結論:對于善愉快是和利益興趣結合著的。

3.快適、美與善區別

快適是感受性的愉快,善是實踐性的愉快,美是一種靜觀的愉快。美要求對對象的存在保持著淡漠的態度,是對純形式的直觀。在快適、美、善這三種愉快里,康德說:“快適是使人快樂的東西,美是使人喜歡的東西,善是被尊敬、被贊成的東西。”[2]100快適、善都不是自由的愉快,而只有鑒賞美的愉快才是無利害關系的,自由的愉快。所以康德說:“一切利害關系是以需要為前提(如快適),或帶給我們一種需要(如善)。”[2]32康德比較了快適、美和善。他說,單純感官的快適是無概念的個別性,就像各人有各人的口味一樣,這種口味是個別的,無概念的;善是有概念的普遍性,人們反對戰爭倡導和平就是一種善,這種善是得到人類普遍認同的;美本身沒有概念,但是它要求普遍性。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主觀普遍性的美把主觀個別性的快適與客觀普遍性的善聯系起來。

康德為審美劃出了一塊獨立的領域,在這個領域里,他沒有去追問美的本質是什么,而是對人的主體性情感加以分析,強調主體人的自主性。康德強調的不涉及目的的“審美無利害”是19世紀后期以法國為中心的唯美主義運動的理論來源。唯美主義強調的是“審美無利害”,追求美感,享受美感,達到“無我”境界,是對當時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社會風氣的一種批判。康德就是讓精神頹廢的人回歸自然,融入自然,在審美活動中,享受“天人合一”的愉快。

二、間接的美—對崇高的分析

“美學研究到壯美(崇高),境界乃大,眼界始寬。研究到悲劇美,思路始廣,體驗乃深。”[3]康德認為,在欣賞美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處于一種靜觀狀態,在欣賞崇高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處于一種運動的狀態。這種運動狀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想象力與認識能力相聯系,把數學的性質“廣大無邊”賦予對象,此對象是外在的,可直觀的。另一種是想象力與欲求能力相聯系,把力學的性質“強大無比”賦予對象,此對象是內在的,非直觀的,需要想象力領會,與主體情感聯系。因此,崇高的分析可以分為兩部分:數學的崇高和力學的崇高。

(一)數學的崇高

崇高是一種無限大的東西,但它不帶有任何認識的原則,崇高是對想象力自身擴展的愉快,因為淡漠客體的存在,關注客體的大小,即使它被看成是無形式的,也會帶來一種愉悅。康德指出,把某物稱為完全的、絕對的、超出一切比較的“大”,就稱之為崇高。那么,就不能夠到該物之外去尋找尺度,只能在該物里尋找尺度。崇高不在自然物中,只能在人的理念中去尋找。換句話說,就是真正的崇高必須只在判斷者的內心中,而不是在自然客體中尋找。例如,我們在仰望星辰時,是無法用肉眼把握巨大的星球卻能在我們心中產生一種崇高感。這崇高感是和想象力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崇高追求的是一種整體,一種完全統一的觀念。

在單純的觀賞自然界數學的崇高時,康德舉例子說,我們按照人的高度來估量一棵樹,也可用這棵樹來估量一座山,然后用此山做一個單位來表達地球直徑,用地球直徑表達行星體系……此時,崇高就不再存在于數量的大,而是存在于越來越大的單位。因此,在此觀賞中,不是一個較大的數的概念給予了想象力,而是一個大的單位作為尺度給予了想象力,想象力是無限的,這個單位就不是真正數量上的大小,它是一種絕對的、無限的大。康德認為,數學上的崇高是給人一種心靈上的偉大感覺。與數量大小不同,崇高所產生的偉大感覺是一種直觀,并沒有具體尺度。

(二)力學的崇高

什么是力學的崇高?它是在鑒賞判斷中,自然界被看作是強力時,但對我們沒有強制力。即自然界被表象為恐懼,但對人不構成威脅時,人們在心靈上克服壓力所產生的精神力量。比如說人格力量,意志力量等,它顯示了人的精神和理性的力量的偉大。“大自然的力量不如理性的力量,但是大自然的力量可以看作是理性的力量的一種形象化的表達。”[4]118同樣,力學的崇高不在自然界中,而在人的理性情感中。由于它喚起了我們心中的力量,把除了力量以外看得很渺小,崇高不存在于任何自然物中,而是包含在我們內心里。康德強調,不能說凡是激起恐懼的對象在鑒賞判斷中就覺得是崇高的。比如說,那險峻的山崖、電閃雷鳴的云層、暴力的火山等,這一切都使我們的抵抗力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只要我們處于安全地帶,那么這些景象越是可怕,就越是吸引人。”[2]75處在安全地帶,使我們有勇氣顯示我們的極限力量。

在對美的鑒賞判斷時,我們可以只關注對象的形式,但對崇高的鑒賞判斷時,就不但要在鑒賞判斷力上有修養,而且在認識能力上要有更大的修養。康德說,有文化教養的人稱為崇高的東西,對于沒有道德理念發展的粗人來說只會是嚇人的。因為他看到自然界強力就想到艱辛、危險。例如,一個旅行家出于愛好或為了寫一篇動人的稿子,去冒險攀登雪山,而那好心腸的農夫會毫不猶豫地稱他為傻子。

對于絕對的大,是不存在于任何時空中,但可以用理性要求它。通過對象,我們可以喚起心中的這種超感性的理念。對對象進行鑒賞判斷時,想象力會隨同擴張到極限,在數學上表現為范圍的極限,在力學上表現為強力的極限。因為,這鑒賞判斷是建立在一種使命的情感上,那么對象的表象就被評判為主觀合目的性了。比如,在觀看深不可測的深淵時,會勾起人們的恐懼感,但觀看者只要處于安全地帶,就不會害怕。于是,借助于想象力去對抗心中的自然,戰勝了心中的自然,也就戰勝了心外的自然。把自然界中大的東西當作小來藐視,這就把那絕對的偉大建立在主體的使命之中,把對象表現為主觀合目的性了。

在鑒賞美的時候,是從對象的形式上所獲得的感性直觀的愉快,但崇高就不是直接從對象的形式上獲得愉快了,對于崇高,必須從對象的無形式中獲得。數學的崇高是一種在主觀上產生的合目的性,但是我們無法確定它的形式。在力學上的崇高,就更加突出無形式,因此,欣賞崇高就要用想象力喚醒理性,不斷地去斗爭。“理性是把握無限的,你只有知性而理性不強,就欣賞不了崇高。理性未經鍛煉,你也欣賞不了崇高。”[4]116當外界的自然力引起我們的恐懼感時,我們的理性理念就會顯示出力量來戰勝自然力,將恐懼感轉化為理性人的尊嚴,審美主體獲得了崇高感,這種愉快是一種間接的愉快,是由“痛感”轉化而來的,不像美的愉快是直接從對象的形式中獲得,崇高感是從我們的內心里獲得,是在對象的無形式中通過想象力聯系理性喚起的精神力量。“康德相信,對崇高的理解只能返回主體,只能在認識領域之外找到崇高構成的答案。”[5]對崇高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人類從自然到自由的過渡中,美學起的中介作用。

三、審美活動中達到天人合一

壯美感動著人,優美攝引著人。壯美使人產生崇高感,優美使人產生美感。美與崇高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二者都使人愉快。美與崇高產生的愉快不像快適那樣的感覺,也不像善那樣的規定概念。二者的區別是:美是建立在對象形式上,因而美是有界限的,而崇高是在對象無形式中發現,這種無限可設想成為一個整體;美是想象力與知性的和諧運動而產生安寧的審美感受,與質聯系密切,崇高是想象力與理性的斗爭運動而產生強烈的審美感受,與量聯系密切;美的愉快是直接從對象中產生的,而崇高的愉快是間接的,它是經歷生命力受阻滯之后很快產生生命力更加強烈的噴射。康德說:“對于崇高感的愉快不只是包含著積極的愉快,更多的是驚嘆或崇敬,這種愉快可以被稱為消極的愉快。”[2]60

“自然向人生成”,怎樣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則是康德美學所追問的,康德在目的論里給出了“人是最后目的”的結論。人在這個世上的分量有多少?人的價值何在?康德將人抬高到一定高度后,說“人是最后目的”,這樣美與崇高就根植在人上,人與自然也就達到了和諧統一。康德生活在崇尚理性,注重科學和文化的啟蒙運動時期,但是宗教勢力、封建勢力仍然存在,人們窮奢極欲,貪圖享受,社會出現的一些現象令人發“笑”。“伏爾泰曾經說過,上天為了平衡我們生活中的許多艱難,就給了我們兩樣東西:希望和睡眠。其實,我認為,他還可以再加一樣東西,那就是笑。”[2]135康德把笑也加入進去,是因為笑(理性的笑)的背后是無賴與嘲諷。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康德對這兩種東西思考越深,在他心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越多,這種進取精神就越令人敬畏。康德在給司徒林教授的一封信上說:很久以來,在純粹哲學的領域里,我給自己提出的研究計劃就是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我能知道什么?(形而上學)2.我應該做什么?(道德)3.我可以希望什么?(宗教)接著是第四個、也是最后一個問題,人是什么?(人類學,20多年來,我每年都要講授一遍)[6]可見,康德對人的思考是他哲學的歸宿,他說“人是最后目的”,將人抬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歌頌“自由”與“尊嚴”,將自然納入在人的自由活動上,“康德美學‘完成’了從認識—自然界現象到道德—自由本體界的過渡,這是一種永不停息充滿生機的創造活動,人也在這種創造活動中不斷回歸、完善其自身。”[7]146-147人與自然在審美活動中得到和諧統一。

康德美學是德國古典美學的起源,他的美學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如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就是“奠定在康德的原則之上的”,后期大多數美學家都從康德的美學思想中吸取過營養。康德批判、吸收經驗主義美學與理性主義美學,因此,他的美學具有調和與折中的色彩,“康德一方面批判繼承經驗主義美學,對美感與快感作了明確的區分,肯定審美的普遍性與必然性;另一方面批判繼承大陸理性主義,辨析審美與認識、道德的不同,肯定審美的直接性與主觀性,使美學擺脫邏輯學、倫理學的控制。他將審美視為人性中的感性因素與情感功能的集中體現,尋找到審美的先驗原理,從而確立了美在心靈結構的獨立位置,帶來了美學的自律。”[7]251

總而言之,神游在康德的美學殿堂里,我們會被一種靜謐和曠達所融化,優美表達著人性自由的美,壯美宣示著理性人的尊嚴。康德在讀完盧梭的《愛彌爾》后,就在他的房間貼上了這位崇尚理性的哲人的肖像,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所追求的自由與理性對他的影響可見一斑。康德一生都在不停地求索,正如他墓碑上刻著“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參考文獻:

[1](英)鮑桑.美學史[M].張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6:346.

[2](德)康德.判斷力批判[M].彭笑遠,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何長仁,張希玲.假·止·圣:宗白華美學的人學實踐品質[J].大慶社會科學,2014(2):63-66.

[4]鄧曉芒.康德哲學講演錄[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張政文.康德批判哲學的還原與批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08.

[6]李秋零.康德書信百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99.

[7]勞承萬.康德美學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校:汪沛

On the Beauty and Sublimity of Kant’s Aesthetics

HU Zhong-yue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9, Sichuan, China)

Abstract:Beauty is a subjective judgment emotion from the human mind, a pure perception independent from utility, concept, aim and content. Sublimity is a kind of spiritual power recalled from invisibility by ration. Kant divided a separate area from aesthetics, eulogized “freedom” and “dignity” and included nature into the free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 thus realizing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in aesthetic activities.

Key words:Kant; aesthetics; beauty; sublimity

中圖分類號:B83-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730(2015)02-0108-05

作者簡介:胡中月,男,安徽六安人,西華大學政治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4-11-27 2015-01-10

猜你喜歡
想象力美學概念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看見你的想象力
幾樣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打開新的想象力
傳媒評論(2019年5期)2019-08-30 03:50:04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用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妝”飾美學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免费激情网站|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黄色a视频|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亚洲aaa视频|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性影院|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久久黄色视频影|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日韩av在线直播|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91久草视频|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99精品久久精品|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午夜啪啪网|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制服丝袜亚洲|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99re免费视频| 欧美激情综合| 色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八区|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久久鬼|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91网址在线播放|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有专无码视频| 99热亚洲精品6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欧美日韩成人|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欧美啪啪网|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网18禁|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亚洲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韩日免费小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