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敏
(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 安徽 安慶 246133)
?
在傳統地方戲賞析課程教學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邵 敏
(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安徽安慶246133)
摘要:將地方優秀戲曲藝術賞析納入地方高校課程教育體系和校園文化建設規劃,已經成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和趨勢。豐富的地方戲資源不僅蘊含著深厚的傳統倫理價值,也具有對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諸多因素,值得進一步發掘和探索。做好這項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審美素養,也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
關鍵詞:地方戲賞析;傳統倫理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2.031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大學時明確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怎樣抓好大學生的價值觀養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筆者認為,將德育與美育相融合,通過傳統地方戲藝術的賞析課程滲透核心價值觀,是促進大學生養成健康價值觀的有效途徑之一。教育部頒布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也要求高校在實施美育教育的過程中,要根據本校實際,創造條件開設藝術類選修課。就安徽省的情況來說,地方戲文化資源豐富且特色鮮明,黃梅戲、儺戲、廬劇、淮劇、徽劇、花鼓燈等地方戲競相綻放,具有相當高的美育和德育價值。通過傳統地方戲賞析教學,在發揮戲曲藝術美育功能的同時,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即以地方戲為載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指南和規范,有其現實性、可行性與必要性。
一、傳統地方戲蘊含的傳統倫理價值
中國戲曲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承載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道德理想和價值準則。宣揚仁孝的《目連救母》、《五倫全備記》、《埋劍記》,教育兒子以身報國的《岳母刺字》,頌揚忠貞愛情的《王寶釧》等,這些體現在俗文學中的儒家傳統文化對民眾的價值觀念影響很大。
以安徽地方戲為例,其思想內涵上也體現出中國戲曲固有的傳統文化精髓、儒家文化的精神內核及人生價值取向是大多數劇目的思想主旨,其基本思想蘊涵是忠孝節義。
文南詞《楊馥初》展示的是一個忠君愛民的故事,劇中楊馥初粉碎了奸臣破壞小孤山的陰謀,拯救了宿松一縣的災民;黃梅戲《生死擂》則講述了清末蕪湖米市工人為維護民族利益與英帝國主義進行頑強抗爭的故事;貴池儺戲傳統劇目《劉文龍趕考》中,蕭氏女面對強權富貴忠貞不貳。這些地方戲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斷完善,反映出安徽區域民眾的心理訴求、內在情感、價值取向及民俗民風,深受人們的喜愛。
在安徽的傳統地域文化中,除了程朱理學,佛道文化也很興盛。西域僧人卑摩羅叉曾在安徽壽縣石澗寺翻譯出最早的律藏《十誦律》,成實論派的著名代表僧導在壽縣創立了東山寺;天柱山的三祖寺、樅陽縣浮山和佛教圣地九華山也都在佛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安徽的道教史也源遠流長,北有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誕生地道教祖庭天靜宮,南華真人莊子也是安徽蒙城人;南部的齊云山也是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天柱山則被道家列為第14洞天、57福地。因此,在地域文化的影響下,安徽地方戲又兼容了佛家、道教的一些思想內容,但是在一些三教合流的戲劇中,佛道二教往往是陪襯,而儒教仍是核心內容,傳統倫理價值依然是其強調的重心。
如貴池儺戲劇本《孟姜女》講的是孟姜女與范杞良之間的愛情故事,有三個版本,分別是《范杞良》、《尋夫記》和《孟姜女尋夫記》。三個劇本都是以尋夫為中心,都體現了儒教強調的忠貞之愛,但因為佛教與道教情節的滲入,孟姜女故事在不同劇本中呈現出不同的結局:《范杞良》中孟姜女葬夫后,太白金星安撫她上天做了神仙;《尋夫記》則規規矩矩,以孟姜女尋得夫骨作為結局;《孟姜女尋夫記》中,秦王宣召、孟姜女抗爭無用后跳水自殺,玉皇大帝深為同情,安排范杞良、孟姜女在陰間團圓。雖然在形式上有了結局的成仙團圓或者佛教因果循環報應的差異,但對儒教孝節觀念的贊頌都是《孟姜女》這部戲的主線。
另外像廬劇《觀音魚籃記》也是一部佛道內容兼有的神話故事,實質卻是宣揚儒家禮教的傳奇。張珍和鯉魚精熱戀,釋道二教橫加干涉:佛教的觀音菩薩現身說法,道教的張天師調動天兵天將——表面上看都是要鎮壓鯉魚精這個妖孽,實質上二教反對的是自由戀愛,因為其有悖于婚姻要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儒教傳統。是以,三教合流的地方戲曲,更重視儒教傳統倫理的表達,而實質上安徽地方戲作品本身也是以傳統道德意識作為創作出發點,演繹世俗人生在戲曲文化中的價值和意義。
二、傳統地方戲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方面的作用
價值觀教育可貫穿在學術課程教學中。美國品格教育的倡導者托馬斯·里克納重視學術課程在價值觀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果我們不能把這種課程利用為培養價值觀和倫理意識的手段,我們就正在浪費一個大好的時機。”[1]事實上,美國大學要求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要分別從社會、歷史和倫理學等角度進行,就價值觀而言,即是要考慮“它需要面對哪些倫理和道德問題”等。國外通過學術課程教學實施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作為核心意識形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涵著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要求,起到價值示范、思想引領和行為規范的作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需要借助文化這一載體對學生進行傳播滲透,使之逐漸內化為自覺的行為指南與規范。這個過程難以一蹴而就。
杜威在其教育思想中明確提出,教育與藝術之間有非同尋常的聯系——“教育就是藝術,藝術就是教育”[2],他認為藝術不僅具有教育價值,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它們都服務于人類社會生活的進步和改造,在大學生中大力提倡和普及地方戲,除了培養審美情趣外,更為重要的是將其蘊含的知識、道德、情感等滲透到大學生的價值觀之中。
高校應以各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傳播工作。傳統地方戲具有高臺教化的教育功能,但不同于強制性的意識形態宣傳,它的教育功能是在受眾的審美娛樂過程中實現的,具有寓教于樂的特性。地方戲曲不僅涵蓋著民族傳統的價值觀,而且通過塑造一系列鮮活的人物,將核心價值觀體現為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實現在藝術欣賞中進行教育的功能。
傳統地方戲藝術地詮釋了忠孝節義等傳統美德,以求得整個社會的和諧與有利。這一價值準則可以找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對接、互鑒和貫通之處,進而發揮戲曲文化古為今用的審美效果與教育作用。這種集體無意識式的教育,會在潛移默化中沉淀為一種民族文化心理,形成民族文化性格,這是其他意識形態宣傳教育很難做到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中國傳統文化時強調:“堅守我們的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發揮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3]傳統地方戲集傳統文化之大成,傳達了中國文化中的基本價值觀點,對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能夠起到潤物無聲內化的作用。當然,有些地方戲的內容瑕瑜互見,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秉持在批判中繼承的原則,對優秀內容加以弘揚;要堅持古為今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原則,為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意義,努力實現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三、地方戲賞析教學課程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核心價值觀關系時談到:“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4]在地方戲賞析教學中,通過戲曲這種最大眾化的文化形式,可以引導學生從較低層次的“看戲”超越到更高層次的戲曲“欣賞”,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鑒別欣賞能力,達到在賞析中甄別、感受真善美,摒棄假丑惡,實現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內化的目標。
一是重新闡釋戲曲文本,加強戲曲藝術與現代文明的對話,謀求價值認同。
從闡釋學的角度看,文本生成之后,其意義就是一個不斷闡釋和再生的過程,而非有一個固定的“原意”等著被發現。傳統戲曲的再闡釋當然不是照搬原義,而是在尊重文本內容的前提下,做出新的解釋與闡發,甚至改造。地方戲有眾多藝術精品的積累,凝聚著厚重的民族精神、價值觀念和地域文化風貌,具有穿越古今的文化價值。就戲曲的演出形態和精神內涵而言,我們都能找到傳統與現代的接點,例如對正義的崇敬、對邪惡的鞭撻、對美好愛情的贊美等,這些觀念古今如一。
如黃梅新戲《關漢卿》是圍繞關漢卿與朱簾秀打造的劇本,劇本對關漢卿的不畏權貴、朱簾秀的癡心愛戀進行了正面的肯定,在高校觀眾群中廣受贊譽,并未因為是年代久遠的古裝戲而被疏離。新編淮劇《斬經堂》改編自京劇《吳漢三殺》,這部戲把主題由國仇家恨改為生情死愛,渲染了真情的可貴。傳統戲中吳漢殺妻的“三殺”,也被 改成“一殺、二休、三投湖”。這樣的改編,好評如潮。究其原因,生、死、愛是人類永恒的三大主題之一,劇本對愛的崇敬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顯然,在教學中如果能夠發掘出地方戲中蘊含的現代人文精神,貫通古今,生發出新的教學內容,就能夠實現傳統文化和高校學子在精神上的無縫對接。
二是以戲曲舞臺實踐打動學生,提倡內省,使戲曲古典精神內化。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隱蔽,就越是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5]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除了要在課堂學習、觀看一些地方戲作品,做到聽、記、賞、析等幾點要求外,還可以與相關戲曲專業院、團聯系,深入表演現場,讓學生嘗試扮演各種角色,在演繹人生百態的過程中,歷覽社會萬象,豐富學生有限的人生體驗,幫助他們進一步認識社會。
學生在戲曲鮮活人物形象的感召下,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促進價值觀的內化,注重加強道德修養。在這個時候引導學生結合劇中人物形象進行內省和反思,要求他們反觀自己的日常生活、不斷地自我檢查,以觀照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外在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規范,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客觀上做到“文化化人”、“文化潤德”。 綜上所述,戲曲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具有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支撐,蘊藏著民族核心價值,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地方戲賞析課程教學,可以在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同時,提高大學生文化藝術修養,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從而實現對大學生知識、精神、心靈和人格的全面塑造與提升,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參考文獻:
[1]托馬斯·克里納.美式課堂——品質教育學校方略[M]. 劉冰,等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7.
[2]杜威.藝術即經驗[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4.
[3]習近平.論中國傳統文化——十八大以來重要論述選編[J].黨建,2014(3).
[4]習近平.論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核心價值觀[J].中外文化交流,2014(3).
[5]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個建議[M].北京:中國教育出版社,1984:208.
責任編校:徐希軍
收稿日期:2014-12-02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730(2015)02-0137-03
作者簡介:邵敏,女,安徽泗縣人,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項目“黃梅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究”(SK2013ZD07);安徽省社科專項項目“街場黃梅戲研究”(AHSKLW2014D08);安徽省社科一般項目“黃梅傳承發展的民俗學研究”(AHSKY2014D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