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成昱,劉西磊,李義輝,杜玉蘭,賈立國
(廣西海世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廣西防城港538021)
海鱸(Lateolabrax japonicus)隸屬鱸形目、鮨科、花鱸屬,俗稱花鱸,英文名稱Japanese sea perch。海鱸屬于廣鹽性魚類,養殖的適宜溫度為3~29℃,分布在東亞的中國、朝鮮、日本。海鱸具有個體大、生長迅速的特點。目前,我國海鱸的養殖模式主要為池塘養殖[1-3]和網箱養殖[4-6]。目前,海鱸的養殖技術比較成熟,池塘養殖的產量為3 000~6 000 kg/hm2[6]。然而,在海鱸網箱養殖過程中病害頻發,影響范圍大,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已經成為制約海鱸養殖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筆者介紹了近年來海水網箱養殖海鱸過程中的主要疾病及其診斷與防治方法。
淋巴囊腫病,病原為虹彩病毒,是發現最早的魚類病毒性疾病之一。目前,國外已報道包括海水、淡水和半咸水在內的9科42目125種魚類患淋巴囊腫病。在海水魚類中發現易感的養殖品種有鱸形目、鰈形目和鲀形目中的一些魚種[7]。淋巴囊腫病在海鱸的養殖過程中較為常見。我國全年均會發生,倘若保持良好的飼養條件和低密度養殖,一般不會引起大量死亡,但如果水文環境堪憂或與細菌并發感染,可引起嚴重疾病,甚至導致死亡。每年5~8月水溫達到10~25℃時為淋巴囊腫病發病高峰期。發病率在70%左右,一般的死亡率為30%[8]。
淋巴囊腫病屬于慢性皮膚瘤,病癥外部特征近似于體表乳頭狀腫瘤。囊腫一般在體表外明顯,在解剖病魚時鰓絲、咽喉、肌肉、腸壁、腸系膜、圍心膜、腹膜、肝和脾等組織器官上也能偶爾出現病癥,嚴重時全身發病[7]。病魚發病前期,行為攝食正常,但生長緩慢;后期嚴重時,幾乎拒絕進食,導致部分死亡;部分病魚體會出現表皮囊腫物脫落,體表逐漸恢復原狀,并獲得短期內的特異性免疫力[7-8]。
該病暫時沒有有效治愈方法,養殖過程中應以預防為主,加強飼養管理。預防措施為低密度養殖,保持良好的水體環境,投喂多糖類、免疫增強劑和益生菌等添加劑,以增強魚體的非特異性免疫,提高抵抗力。發病措施需做好防疫工作,隔離病魚與水體,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大規模感染。通過對魚體注射虹彩病毒細胞滅活疫苗能有效防治該病。必要時投喂聚維酮碘(PVP-I)、板藍根、大青葉、三黃粉等,同時配合投喂維生素C[9]。育苗時用50 mg/L聚維碘酮(PVP-I)處理魚受精卵20 min。
2.1 嗜水氣單胞菌 嗜水氣單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可引起養殖海鱸出現體表潰爛型和腸炎型疾病。當養殖密度大、水質渾濁、溶氧量偏低、溫差較大時,容易出現體表潰爛型疾病;腸炎型主要出現在幼魚階段和成魚養殖初期。體表潰爛型主要發生在捕捉、運輸后、臺風過后,主要是由于擦傷引起繼發性感染,高溫季節時感染死亡率較高[8]。腸炎型主要出現在5~10月。
體表潰爛型發病初期體表充血發炎,逐漸惡化成皮膚腐爛、鱗片脫落,病灶周圍發紅,病灶中央部分則浮腫潰爛,嚴重時肌肉、骨骼外露。病魚鰓絲出現斑塊,浮腫或脫落,并有局部粘附臟物。腸炎型出現后,病魚不攝食,肛門紅腫或外凸。手指輕按腹部,有粘稠似膿液流出。解剖魚腹和腸管后,肉眼可見腸壁充血發炎[9]。腸道充血明顯,尤其以后腸充血發紅最為嚴重。
體表潰爛型發病時,發病時可用漂白粉、二氯異氰尿酸鈉等全池潑灑,潑灑量為池水的0.3~0.4 g/m3。用復方新諾明拌餌料投喂,每千克飼料添加1.0~1.5 g,連喂3~5 d,首次用量加倍[7]。如果發生腸炎型,可通過每千克魚體重拌料投喂土霉素50~80 mg、維生素C 10 mg、大蒜漿30 g進行治療;或者每千克魚體重拌料投喂復方磺胺二甲嘧啶1.5 g、大蒜素 1 g、復合維生素 10 mg,每天 1 次,連用 3 ~4 d[9]。
2.2 弧菌 弧菌可造成養殖海鱸出現細菌性出血病,致病菌包括鰻弧菌、副溶血弧菌、哈氏弧菌、創傷弧菌和溶藻弧菌等。該病危害較大,全年都可發病。
發病時主要癥狀表現為:輕者體表點狀出血,重者軀干皮膚發生糜爛。病魚眼球明顯突出,眼內局部出血、變白,肛門紅腫,解剖后發現內臟器官、組織有點狀出血現象。若需確診,必須進行致病菌的分離培養和鑒定。
網箱養殖發病時可用2~3 ml/m3的季銨鹽碘淡水溶液浸泡病魚5~10 min。池塘或水泥池養殖,需用漂白粉(有效氯30%,1 g/m3)或季銨鹽碘溶液(0.5 ml/m3)全池均勻潑灑。病情嚴重時隔天再使用1次[9]。
3.1 小瓜蟲 刺激隱核蟲(Cryptocaryon irritans)是一種常見寄生蟲。魚體被寄生后,發病病癥為與外界相接觸的病魚體表、鰓、眼角膜和口腔等呈現肉眼可見白色點狀物。此病末期時體表皮膚點狀出血物出現,體表與腮的黏液分泌增多,形成一層白色渾濁狀薄膜。病魚攝食量大大減少。
刺激隱核蟲在10~30℃水溫下可以繁殖,夏季和秋季水溫為25~30℃時達到繁殖高峰期,致病率增加。刺激隱核蟲主要危害網箱養殖、池塘養殖或水泥池養殖的海鱸魚苗魚種。
池塘養殖發病時可采用醋酸銅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0.1 ~ 0.3 g/m3;也可使用生姜 15.0 kg/hm2和辣椒 22.5 kg/hm2,煮沸后全池潑灑預防。網箱養殖發病時,可采用5~8 g/m3醋酸銅淡水溶液,浸洗病魚3~15 min。浸洗后如果能移入含2.0~2.5 g/m3的阿的平或鹽酸奎寧的水體中暫養,效果會更好[9]。在治療時切記禁用硫酸銅或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究其原因,是因為小瓜蟲在硫酸銅刺激下會形成胞囊,不僅無殺滅效果,而且可促進其大量繁殖,使得病情雪上加霜[7]。
3.2 車輪蟲 體視鏡下蟲體一般反口面朝前,似車輪般轉動。車輪蟲一般寄生于魚體黏液較多處,魚體表寄生的車輪蟲,個體較大,常見的有顯著車輪蟲、粗棘杜氏車輪蟲、卵形車輪蟲、東方車輪蟲等;寄生在鱸魚鰓上的車輪蟲個體一般較小,通常為卵形車輪蟲和眉溪小車輪蟲[7]。此病在全國各養殖區域都有流行,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車輪蟲流行季節在4~7月,造成大批魚苗死亡,給魚種生產帶來很大損失。
適宜此蟲繁殖的水溫為20~29℃。從寄主上脫落的車輪蟲在水中可存活24~48 h后死亡,在此期間可侵襲新的寄主。車輪蟲少量寄生不會引起魚體明顯癥狀;一旦車輪蟲附著較多,病魚體表及鰓部黏液分泌量會大量增加,形成一層黏液層,由于營養被車輪蟲吸收魚體日漸消瘦,體表發黑,游動無力,呼吸困難,造成死亡。
網箱養殖發病時,可用50%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和50%的細沙混合后掛袋;0.04%醋酸水溶液浸洗10~15 min;3~5 g/m3的醋酸銅溶液浸泡5~10 min;100 ml/m3福爾馬林淡水溶液浸泡10 min;同時,配合投喂抗生素飼料添加劑,以防止細菌感染[7-9]。
3.3 魚虱 東方魚虱(Caligus orientalis)是我國海水魚類的常見寄生蟲,吸附在魚的體表及鰓上,肉眼可見。病癥為病魚狂躁不安,在水體中狂亂游動,或于水面作跳躍式快速游動。魚虱的體表特征可通過肉眼觀察及結合鏡檢即可確診。我國沿海從南至北皆流行此病,尤以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區為甚,常常引起魚種的大批量死亡。在該地區,魚虱全年都可產卵繁殖,一年四季均有流行,且魚虱對宿主無嚴格的選擇性。
海水網箱養殖發病時,可用300 ml/L的福爾馬林淡水溶液浸泡5~15 min。10~20 mg/L的晶體敵百蟲淡水溶液浸泡病魚10~15 min。使用無敵水0.5~1.0 ml/L藥浴10~20 min,連續3 次,為1 個療程[7-9]。
3.4 魚怪[8]病原為魚怪Ichthyoxenus,主要寄生在商品規格海鱸的體表魚胸鰭基部,攝取海鱸血液。海鱸被寄生后,焦躁不安,鰓部級皮膚分泌大量黏液;表皮出現破損,胸鰭基部充血,鰭被破化,但一般而言死亡率不高。
目前,對魚怪的治療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這主要是由于魚怪成體的耐藥性比寄主強。關于魚怪的預防措施也鮮有報道。金珊等[8]在魚怪幼蟲釋放高峰期對魚體進行浸浴消毒,起到了良好的預防作用。
在海鱸養殖過程中,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性疾病通常交叉感染而發生,彼此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苗種階段,寄生蟲感染是海鱸養殖的初始病因,在寄生蟲原發性感染后部分魚體會出現機械損傷,部分魚體雖然無表觀癥狀,但已經處于應激狀態,從而導致后期細菌和病毒的繼發性感染,導致大批死亡。目前,對海鱸寄生蟲性和細菌性疾病的控制主要是采用藥物治療和生態防控相結合的方法,對病毒性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綜上所述,在海鱸的養殖過程中保持一個良好的養殖水質環境,制定合理的投喂計劃,合理使用藥物,嚴格執行苗種引進檢疫與消毒工作,將會對海鱸養殖過程中的病害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1]莊虔增.鱸生物學及池塘養殖技術[J].齊魯漁業,1996,13(2):8 -11.
[2]廖國璋.花鱸的生態特性及池塘養殖問題[J].水產科技情報,1998,25(3):130 -132.
[3]林國彬,林金華.海鱸池塘健康養殖技術[J].中國水產,2005(8):42-44.
[4]顏正榮.海水網箱養殖鱸魚技術[J].科學養魚,1995(11):17.
[5]畢庶萬,畢文勝,林源,等.鱸魚的形態特征與養殖效果的關系[J].水產養殖,1997(4):16-17.
[6]王涵生,方瓊珊,鐘碩良,等.花鱸網箱養殖高產技術試驗研究[J].福建水產,2002(1):1-9.
[7]王雪鵬,丁雷.魚病快速診斷與防治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8]金珊,王國良,趙青松,等.海水網箱養殖鱸魚的主要疾病與防治[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51-54.
[9]余德光,黃志斌,陳畢生.海水魚病診斷技術[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