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扶貧是中辦25號文《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其中確定的扶貧開發十項重點工作之一。這些年各地在旅游扶貧方面中做了不少工作,下面,我主要就全省精準扶貧攻堅形勢和旅游扶貧工作,談幾點認識和看法。
一、全省精準扶貧攻堅形勢
我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加快老區發展的有關部署,省委、省政府把扶貧攻堅作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取得了明顯成效。2013年和2014年,全省一共減貧150萬人,是歷史上減貧力度最大、老區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期。但由于種種原因,革命老區發展依然落后,貧困人口收入水平低、發展條件差、脫貧難度大的問題依然突出。截至2014年底,全省仍有276萬貧困人口,農村貧困發生率7.7%。
今年以來,全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攻堅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提出的“一個希望、三個著力”要求,其中強調要著力推動老區加快發展,決不能讓老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全省進一步凝心聚力,對革命老區振興開展大調研、大謀劃、大舉措,打響了以“五年決戰同步全面小康”為目標的扶貧攻堅戰。
(一)大調研,廣維度剖析扶貧攻堅難題。
今年年初,按照省委統一安排,34位省級領導分別深入到38個重點扶貧攻堅縣中的定點扶貧聯系縣,開展扶貧專題調研,并撰寫形成了調研報告。結合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5000余個定點幫扶單位分別深入3400個貧困村開展調研,對貧困縣、貧困村和貧困戶,特別是對貧困人口規模、致貧原因和結構、貧困人口分布特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狀況,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必須分類指導、因戶施策、綜合幫扶,重點是瞄準扶貧對象精準發力,切實做到精確制導、定點清除,全面實施滴灌式精準扶貧,并切實落實各級相關部門行業扶貧責任,加大行業扶貧力度。
(二)大謀劃,多層面明確扶貧攻堅目標。
根據2020年扶貧開發目標的戰略部署,針對全省貧困問題的實際,我省以建檔立卡扶貧對象為核心,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根本,進行科學謀劃,明確了“233”目標和路徑。所謂“2”:就是力爭提前兩年實現精準扶貧攻堅目標。到2018年力爭全省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貧困縣脫貧摘帽取得突破性進展;2019-2020年,進一步鞏固發展精準扶貧攻堅成果,貧困縣全部退出。所謂“3”:就是確保扶貧對象實現三個發展目標。一是貧困群眾收入達到新的水平,到2018年底,輕度和中度貧困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當地平均水平的70%和50%左右。二是貧困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三是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另一個“3”:就是聚焦著力點打好三場攻堅戰。即:著力加快增收步伐,打好產業扶貧攻堅戰; 著力提高救助水平,打好保障扶貧攻堅戰;著力改善生活條件,打好安居扶貧攻堅戰。
(三)大舉措,全方位加大扶貧攻堅力度。
今年上半年,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分別聽取全省扶貧開發工作專題匯報,出臺《關于全力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的決定》,并召開全省精準扶貧攻堅現場推進會,部署采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超常規舉措。一是新增10億元投入三大扶貧攻堅戰。主要是加大產業扶貧資金投入力度,在省級已有每年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58個縣每縣1000萬元基礎上,對25個貧困縣每縣增加1000萬產業扶貧投入力度,并新增1個億支持58個縣以外的產業扶貧。我省產業扶貧主要著力實施“四位一體”產業扶貧措施,按照選準一個優質高效產業、組建一個支撐有力的合作社、設立一個放大貸款的風險補償金、創建一個部門幫扶新機制的模式,開展產業扶貧到戶工程,一攬子解決貧困戶發展產業目標不準、資金短缺、經營分散等難題,幫助貧困農戶“換窮業”。另外,加大扶貧移民搬遷力度,著力推進扶貧移民搬遷進城鎮進園區,并結合中心鎮和中心村安置,幫助扶貧對象“挪窮窩”;加快貧困村村容村貌整治,重新識別確定2900個貧困村,在“十三五”給予重點扶持。同時加強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障和保險救助等投入力度。二是統籌180項配套政策支持精準扶貧。經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定,省直共23個有關部門和單位出臺了精準扶貧實施方案,包括旅游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農業精準扶貧攻堅實施方案和金融扶貧工作實施方案等,共有180項配套政策措施,保障精準扶貧落到實處。三是建立六項工作機制確保精準扶貧持續發力。建立健全了考核評價機制、監督管理機制、規劃對接機制、責任分解機制、投入增長機制和資源整合機制等六項工作機制,主要是用好考核扶貧實績的評價導向,進一步完善市縣綜合考核機制,進一步加強對行業扶貧責任的落實。四是構建五級聯動格局夯實扶貧攻堅組織保障。全面加強精準扶貧攻堅組織保障體系建設,構建完整的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扶貧攻堅組織架構,并落實各級部門“十三五”新一輪定點扶持貧困村,選派干部組成工作隊駐村扶貧,確保對每個貧困村全覆蓋,組織廣大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對貧困村選派一名“第一書記”,切實發揮精準扶貧“管道”的重要作用。
二、充分認識鄉村旅游扶貧的現實作用
鄉村旅游扶貧是精準扶貧的創新,不是旅游和扶貧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加一大于二,兩項工作結合起來有多方面綜合效益,起到了把優勢產業與最需要幫助的人結合起來,與最需要干的事情結合起來,變娛樂產業為行善產業,變特困片區為旅游景區。
(一)發展鄉村旅游扶貧,能夠幫助貧困地區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我省被譽為“紅土地”,當時革命根據地占全省總面積的三分之二,現在很多貧困地區擁有大量的革命勝跡、舊址,再加上不少貧困地區環境優美,山清水秀,土壤沒有污染,具有發展旅游業的巨大潛力。把這種優勢轉化為多樣化的產品,貧困地區的綠水青山就會變成金山銀山。一些地方利用這些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開展了鄉村旅游扶貧工作。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不但帶動當地種植業、養殖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的升級轉型,還帶動當地商品流通市場的活躍健全,帶動貧困村的生態和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推動了當地區域整體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二)發展鄉村旅游扶貧,能夠幫助貧困群眾拓展新的增收渠道。旅游產業綜合性強、關聯度高、產業鏈長,對調結構、惠民生具有很好的集聚功能和平臺作用。經過多年的努力,貧困地區的一些景區和景點交通等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形成了若干條“小環線”、“大環線”,旅游人次逐年增長。有的地方很好地把握住了旅游產業帶來的發展機遇,因勢利導,在旅游沿線的貧困村開展了一批農家樂、小超市、小型采摘園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戶項目,形成了地方品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發展鄉村旅游扶貧,能夠提升貧困群眾的綜合素質。隨著旅游業在貧困地區的興起,一批貧困村為了搞好接待,讓城里人留得住,在旅游和扶貧等部門的支持下,搞了一些村容村貌治理項目,制定了一批村規民約,開展了一些接人待物的培訓,群眾的綜合素質有了明顯的提升。
三、鄉村旅游扶貧需要把握的關鍵問題
去年,國家旅游局、國務院扶貧辦共同啟動了旅游扶貧試點工作,其中確定我省21個縣(市、區)各1個貧困村作為2015年先期啟動實施,試點資金每個村100萬元已下達,各級扶貧部門正積極配合旅游部門推動試點工作。作為產業扶貧的一種創新形式,鄉村旅游扶貧同樣要在精準扶持上見實效。因此,要把握好以下兩個關鍵:
一是要保障貧困戶分享旅游發展紅利,破解“扶富不扶貧”難題。發展鄉村旅游,當地群眾主要是通過開辦農家樂、鄉村旅館,開展接待服務,或是出售自家農副土特產品等方式,參與鄉村旅游。但現實情況是能夠領辦這些項目的往往是村里的能人大戶,而目前的支持政策主要是針對這些項目,政策的紅利自然也就大多由這部分人享受了。貧困群眾由于缺乏參與發展的資金和技能,大多只能通過打工或參與土地流轉獲得收益,旅游扶貧的優惠政策主要由工商企業和能人大戶享受。要破解這種現象,必須保障貧困戶更多分享旅游增值收益,必須支持貧困人口開展旅游創業就業,編制旅游項目,要專門設計有貧困戶適合參與經營的小項目,出臺相關政策,使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實實在在得到實惠,實現增收脫貧甚至致富。
二是要支持貧困村納入景區發展規劃,破解“景區不帶村”現象。從全國的旅游扶貧試點看,景區對帶動周邊貧困村的開發,缺乏針對性的措施。我省要在這方面取得實效,必須在編制規劃時,注重發揮景區經營企業在規劃編制中的作用。經營景區的企業,與景區周邊貧困村的發展存在著天然的共生關系,由他們參與制定貧困村旅游產業發展規劃,有利于解決“景區不帶村”的問題,建立企業與景區周邊貧困村貧困戶的利益鏈接機制。
旅游扶貧可以實現產業發展與扶貧開發的有機結合,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渠道,可以實現經濟發展與扶貧開發雙贏目標。相信,有各級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我省旅游扶貧工作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效!
(本文為江西省扶貧和移民辦黨組書記、主任章康華2015年10月27日在全省鄉村旅游與旅游扶貧推進工作會議上的發言。發表時略有刪節。)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