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章強 葉根松 葉冬平
新龍鄉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中偏西南部,距安遠縣城7.8公里,全鄉轄9個行政村,總人口1.4萬人,截止目前,全鄉有在冊貧困戶686戶,貧困人口2333人,扶貧攻堅任務非常繁重。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新龍鄉黨委、政府積極謀劃、主動作為,結合自身實際,整合各類資源,找準發展載體,挖掘致富潛力,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創新幫扶模式 突出扶貧實效
為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工作,新龍鄉創新扶貧幫困模式,以在鄉一級設立精準扶貧“愛心銀行”(教育基金會)、在每個村設立精準扶貧“愛心儲蓄所”為載體,動員全鄉黨員、社會各界的力量奉獻愛心,有效搭建“困難有救濟、創業有資助、發展有扶持、學習有保障”的扶貧助學濟困平臺,努力實現精準扶貧“核聚變”。
(一)成立愛心銀行,規范搭建幫扶平臺。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新龍鄉駐村干部在摸底走訪時統計發現,有8%的貧困戶缺衣少食,沒有電風扇、電視機,其中有5%的老人每個月的柴米油鹽經常短缺,21%的貧困戶缺致富路子或缺技術、資金。針對這一情況,新龍鄉認真謀劃,提煉前幾年在鄉里創建愛心銀行的有效經驗和做法,搭建一個動員全鄉黨員、社會各界力量開展扶貧濟困的平臺,即:在鄉一級設立精準扶貧“愛心銀行”,在村一級設立“愛心儲蓄所”。“愛心銀行”是一個在新龍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由自愿從事社會服務、捐獻愛心款物、熱心福利事業的團體組織和個人組成的群眾性服務組織。“愛心銀行”導入銀行運作理念,以愛心人士、愛心企業提供的愛心捐助、義務服務作為賬戶資本,幫助弱勢群體,從而為愛心人士、愛心企業捐存“愛心財產”和弱勢群體支取“救濟服務”提供一個平臺。“愛心銀行”的宗旨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倡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文明新風,弘揚“助人為樂,行善積德”的優良傳統,引導干部群眾共同營造一個充滿愛心、其樂融融的鄉村新貌。
(二)拓寬捐贈渠道,保證平臺正常運轉。為實現“愛心銀行”有源源不斷的資金、物資注入,確保運行的連續性、長效性。該鄉打破依靠鄉黨委、政府獨力籌資的傳統做法,采取政府支持一點、黨員奉獻一點、社會能人捐贈一點的辦法,不斷拓寬籌資渠道。一是政府帶頭捐贈。在“愛心銀行”成立之初,鄉黨委、政府帶頭捐款5萬元作為鄉一級“愛心銀行”啟動資金。各村也從公用經費中安排部分資金撥入本村的“愛心儲蓄所”。二是黨員自愿參與。全鄉通過發放倡議書、上門走訪等形式,積極動員廣大黨員開展自愿捐助活動,并將捐贈的錢、物資注入“愛心銀行”當中。三是社會各界積極響應。充分利用各類人脈關系,主動與縣、鄉兩級的企業家、創業能人、縣直有關部門單位溝通聯系,不斷滾動擴充資源。通過努力,精準扶貧“愛心銀行”的成立,吸引了愛心企業家、創業能人、外出鄉賢、縣直有關單位、駐村工作隊的高度關注和熱情參與。在5月8日捐贈暨揭牌儀式上,共有185人參與了捐款,當天全鄉累計接收資金捐贈50.096萬元,接收食用油、大米、衣服、文具等各類物資折合人民幣約3萬余元,239人報名要求為貧困戶提供技術、信息等各類服務,在全鄉乃至全縣引起了強烈反響。
(三)靈活幫扶方式,實現關愛成效最大化。為把募集的所有物資全部發放給需要幫助的貧困戶和困難學生,新龍鄉靈活幫扶形式,制作存折形式的受助卡,發放給貧困戶。同時,扎實開展“五個一”扶貧工程,即100戶特困戶(含低保戶、五保戶)基本生活補助工程;100戶貧困戶免費供應雞苗工程;100戶扶貧開發戶進行創業貸款貼息工程;100戶貧困戶家庭重大疾病患者醫療救助工程;100名貧困戶學生學費、生活費補助、貧困戶大學生資助工程。在實施“五個一”扶貧工程的同時,新龍鄉還從生活、就醫、生產、項目等方面進行幫扶,確保成效最大化。一是在生活上救助。讓生活特困群眾每季度到“愛心銀行、愛心儲蓄所”領取所需要的物資;對遭受大病重災或突發性事故的困難群眾一次性救助500—1000元,以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緩解生活壓力。困難群眾憑受助卡到指定農資部門、超市、商店購買東西還可以給予一定的優惠。二是在就醫上優惠。困難群眾持受助卡到指定醫院就醫時給予優惠,免收掛號費,手續費、常規檢查費減半收取,同時給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一次免費常規體檢。三是在生產上扶持。依托各類創業孵化基地和“農民知識化工程培訓學校”及農民夜校對缺技術、缺技能的困難群眾開展技術技能培訓,使得每位困難群眾都能掌握2—3門實用技術。四是在項目上扶助。對有創業項目而缺生產啟動資金或資金周轉困難的群眾實行小額信用貸款貼息補助。
(四)強化監督管理,提高平臺管理水平。“愛心銀行”由新龍鄉精準扶貧辦公室進行管理,下設理事會和監事會。理事會負責鄉、村兩級的“愛心銀行、愛心儲蓄所”的整體運作以及具體的組織和管理工作。鄉紀委和監事會對理事會的工作進行全程監督。同時,各村的“黨員互助會”和“群眾議事會”也可對“愛心儲蓄所”工作進行評議。各村“愛心儲蓄所”理事會建立一本“愛心儲蓄所”明細賬,其“收支情況”必須逐項登記造冊,鄉紀委和理事會對其定期審核、監督,定期公布“收支情況”。為確保“愛心銀行” 有效運行,新龍鄉建立了“一核心、兩發揮、三規范、四發動”的“1234”工作機制。“一核心”即,以黨組織為核心,鄉黨委和各村黨組織分別是愛心銀行、愛心儲蓄所管理運作的核心;“兩發揮”即,發揮黨員互助會和群眾議事會的監督作用,負責對愛心銀行進行監督;“三規范”即,規范理事會、貧困戶、會員的權利和義務。理事會的主要職責為宣傳、組織、幫扶、服務。貧困戶的職責為利用好捐助的物品或服務,待脫貧時,盡最大努力幫助他人。會員的權利義務為凡崇尚公德、樂于助人、熱心公益的團體和個人,均可成為“愛心銀行”、“愛心儲蓄所”的會員;“四發動”即,發動理事會人員、黨員、社會愛心人士、受助群體廣泛宣傳、言傳身教,積極倡導干部群眾樹立愛心觀念,發動愛心人士開展愛心捐助,籌集愛心資產,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救濟服務。
實行入會注冊制度,即向理事會提出申請,經理事會審核后,履行必要的注冊登記手續。愛心自愿者可以將自己捐獻的款物或者所做的好事在“愛心儲蓄所”進行儲存,以此作為“愛心財產”,用于捐助有需要的群眾;同時在日后當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可以通過“愛心儲蓄所”申請提取相應的“愛心儲蓄”,以獲得其他志愿者的愛心服務;其“支取”愛心儲蓄的流程是:個人申請、“儲蓄所”審核、提供幫扶或者愛心服務。每一個捐獻了愛心的善舉之人均可以領取一張由“愛心儲蓄所”發行的“儲蓄卡”,作為記錄其捐獻愛心的憑證和紀念卡,同時也將成為其今后碰到困難獲得愛心幫扶、服務回報的依據。愛心儲戶應本著互相幫助的理念,熱情、友善地提供幫助或者優質服務,不得歧視看輕服務救濟對象。
傳遞產業夢 帶動真扶貧
新龍鄉探索以珍珠雞良種孵化基地為中心,實施“以能帶貧”種子孵化工程,量身打造“投入小、勞力少、風險低、見效快、可復制、能推廣”的產業扶貧模式,扎實有效地推進了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培植扶貧示范戶,擴大精準扶貧珍珠雞良種養殖孵化基地規模。去年10月份,該鄉幫扶干部上門走訪中了解到,新龍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張修平,因鋸柴火不小心鋸傷了左手,落下了殘疾,不能干重體力活,但他在廣東從事珍珠雞養殖多年,掌握了一定的養殖技術,于2015年2月在新龍村創辦的珍珠雞養殖基地,小有規模,但苦于資金、銷路有限,生活一直不溫不火。幫扶干部向鄉黨委、政府匯報了這一情況后,鄉黨委書記、鄉長親自到實地進行調研,發現基地空氣新鮮,水源充足,遠離其他養殖區,有天然獨特的防疫屏障,張修平本人勤勞本份、有一定的養殖技術,所以鄉黨委、政府決定把張修平列為產業精準扶貧示范戶,通過實施系列扶貧措施,把他創辦的養殖基地打造成新龍鄉精準扶貧“珍珠雞”良種孵化基地。為鼓勵他擴大基地養殖規模,鄉黨委、政府積極幫助他聯系信用社貸款,協助流轉土地15畝。投入4萬元幫助平整基地土地、修建橋梁,免費為基地提供樟樹等苗木80棵,幫助改善基地養殖環境。目前,在鄉黨委、政府的幫扶下,基地占地面積20余畝,現有珍珠雞2500余只,貴妃雞2200余只,土雞1800余只,每年可為市場提供3-5萬只雞苗、肉雞,銷量緊俏。
(二)依托鄉精準扶貧“愛心銀行”平臺,開展“扶貧幫困走進門、良種技術送到人”活動。精準扶貧“愛心銀行”是新龍鄉黨委、政府搭建的一個為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愛心企業捐存“愛心財產”和弱勢群體支取“救濟服務”的社會性服務平臺。在5月8日捐贈暨揭牌儀式上,共有185人參與了捐款,全鄉累計接收資金捐贈50.096萬元,接收食用油、大米、衣服、文具等各類物資折合人民幣約3萬余元,239人報名要求為貧困戶提供技術、信息等各類服務。新龍鄉精準扶貧珍珠雞養殖孵化基地正是以這樣一個服務平臺為抓手,本著推動貧困戶創業,促進群眾增收的宗旨,按照“基地+幫扶干部+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開展“扶貧幫困走進門、良種技術送到人”活動,推動“以能帶貧”種子孵化工程的實施。在6月2日開展的精準扶貧產業幫扶項目(珍珠雞種苗)贈送儀式上,把基地孵化的3870只雞苗,折合人民幣58050元免費發放給第一批受助的56戶群眾。給貧困戶贈送的58050元雞苗款項,全部從鄉精準扶貧“愛心銀行”中列支的。通過這項活動的開展,目的是讓貧困戶能通過養殖珍珠雞,抓住致富良機,實現政府幫扶一千元,一年內實現收入超萬元的致富目標。
(三)以基地為中心,加大對貧困戶的良種普及和科技推廣力度。為解決貧困戶“發展無資金、致富無技術、脫貧無項目”的難題,在落實具體幫扶措施上,該鄉以基地為中心,加大對貧困戶的科技推廣和技術培訓力度,重點做到了“四統一”:一是統一為貧困戶免費(低價)提供優質種苗。根據貧困戶個人發展意愿、實地養殖條件,按照貧困戶申報、幫扶干部、村干部實地初審、愛心銀行理事會運作的方式,為貧困戶提供優質珍珠雞、貴妃雞、土雞雞苗,解決貧困戶創業無資金的問題。二是統一為貧困戶免費提供技術指導。聘用基地創辦人張修平為該鄉珍珠雞養殖技術指導員和珍珠雞防疫員,采取基地開展集中培訓和上門服務指導等方式,積極做好后期的技術服務,提高雞苗的“成活率”。同時,由幫扶干部進一步加強監督和跟蹤管理,讓貧困戶按規定科學喂養,努力打好生態養殖、綠色養殖的“品質牌”。三是統一回收成品雞。為解決貧困戶成品雞銷售的后顧之憂,由基地與貧困戶簽訂養殖協議。貧困戶在按基地要求進行規范化喂養的前提下,即可按合約價將成品雞賣給基地。四是統一以電子商務為平臺,嘗試以微店、淘寶等網上銷售模式,增加成品雞的“銷售量”。通過以上措施,力爭以珍珠雞的高成活率、高品質、高銷量,保障成品雞銷售的高價格,真正實現為貧困戶增收致富提供有效保障,確保產業扶貧能夠滾動發展、持續發揮幫扶實效的目的。
強化基層組織建設 以黨建引領精準扶貧
為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推動黨建、精準扶貧等工作互促共羸,新龍鄉積極推行“一卡兩會四平臺”(“一卡”,即干群聯系卡;“兩會”,即群眾議事會、黨員互助會;“四個平臺”,即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搭建教育管理平臺、為民服務平臺、扶貧幫困平臺、三務公開平臺)工作模式,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精準扶貧工作中發揮作用,不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活力。
干群聯系卡,架起連心橋。為便于聯系服務群眾,暢通訴求渠道,新龍鄉黨委建立了黨員干部與群眾結對聯系制度,并制作了“干群聯系卡”,由結對的掛點幫扶干部、駐村干部、村干部填寫好自己的姓名、職務、電話、服務項目等信息,親自送到群眾手中,方便群眾聯絡。通過干群聯系卡,群眾不出家門,利用手中的電話便可以與結對的干部聯絡,辦成自己想辦的事。據統計,自建立與群眾結對聯系制度、發放干群聯系卡以來,全鄉累計接待群眾咨詢1475人(次),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640余個。一張小小的聯系卡,不僅拉近了干部與群眾的距離,還搭建了致富、溝通的“橋梁”,使黨員干部在推進農村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群眾議事會、議出新天地。圍繞創新社會管理,拓寬群眾在村級事務決策中的參與面,推進村民自治,該鄉于2014年3月份開始,在每個村設立了“群眾議事會”。議事會成員一般由5-7人組成,會長、副會長一般由本村的正式黨員擔任,委員從本村退休老黨員、離任村干部、村民代表、黨代表、人大代表以及公益事業熱心人士等群體中選配。將農村集體組織財務收支、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最低生活保障費發放、計劃生育等事關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均按照村黨組織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或群眾議事會審議、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決議以及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的程序進行決策和管理。
黨員互助會、創造1+1>2聚合效應。為搭建困難救濟、創業資助、發展扶助的黨內和諧創業新平臺,該鄉試點成立了以“學習互助、技術互幫、勞力互補、資金共籌、信息互享、土地互換連片”為創建目標的黨員互助會。互助會下設創業幫扶小分隊、政策宣講小分隊、家政服務小分隊、應急服務小分隊、矛盾調解小分隊等5支服務隊伍。互助會統一制作互助卡,互助卡上注明扶助項目、內容和標準,作為黨員接受幫扶的憑證。有幫助他人意愿的黨員或需要幫助的困難黨員通過有關程序向互助會申領互助卡。持卡人通過刷卡的方式到互助會支取或儲蓄“愛心”。通過細化互助措施,互助會成員在生活、就醫、技術、產業、生產、項目等方面進行互幫互助,真正達到了抱團取暖、共同發展的目的。
搭建教育管理平臺、建堅強干部隊伍。為進一步提高村級黨員干部為民服務水平,該鄉積極探索和實踐加強村級黨員干部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在村干部教育管理方面,全面推行了“十個一”(每月“一訓一考”、“一季一評”、一本農戶臺賬、一本民情日記、一個鄉愛心銀行、一支和諧創建服務隊、一個黨員互助會、一個便民代辦服務點、一批農業家政服務隊、每季度一次鄉村“三務”公開工作)管理模式,科學建立了村級目標考核管理機制,增強了村干部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搭建為民服務平臺、提高群眾滿意度。為方便黨員群眾學習、活動、辦事,該鄉通過多方籌措資金,全鄉9個行政村全部按照“五化”(即:美化、亮化、綠化、硬化、凈化)標準建起了新村部,并且高標準打造了鄉、村“兩級”“一站式”便民服務中心。同時,在村一級通過建立縣派幫扶干部、駐村干部及村干部輪流到便民服務中心輪流值班制度,健全首問責任、限時辦結等制度,及時幫助群眾解決創業貼息貸款、戶口出生申報、政策咨詢等,有效減少了村部“鐵將軍”把門、無人辦事、辦事找不到人現象的發生。
搭建扶貧幫困平臺、提高扶貧工作精準度。在鄉黨委、政府與縣掛點幫扶單位的支持下,結合村情、民情,加大了村一級基礎設施扶貧、產業扶貧、愛心扶貧、就業扶貧、法制扶貧力度,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度。近年來,通過多方籌集資金,該鄉堅持每年為民興辦好事實事20件以上,每個村至少為民興辦好事實事10件以上,通過一系列民生實事的實施,不僅大大改善了全鄉的基礎設施條件,還極大的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通過幫助協調解決貼息貸款、安排黨員、貧困戶接受創業技能培訓等措施,引導黨員、有創業意愿的扶貧戶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目前,各村已基本形成自身優勢產業。
搭建三務公開平臺、主動接受群眾監督。通過“三務”(即黨務、村務、政務)公開信息欄、黨員大會、村民小組長會、村民代表會議、群眾議事會等平臺,由村干部負責每兩個月對村務、黨務工作情況進行更新一次,財務情況則每月更新一次。同時,創新推行了以手機報短信方式進行的“三務”公開(簡稱“三務掌上公開”)。搭建了融公開、監督、互動、教育“四位一體”的平臺,拓展延伸了“三務”公開的功能,為促進基層政權依法行政,密切黨群干群關系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
創新“四化”模式 推動幫扶隊伍精細化管理
為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新龍鄉黨委、政府主動承擔牽頭主體責任,創新“契約化”結對、“互動化”交流、“項目化”幫帶、“目標化”管理,促使各幫扶單位切實履行精準扶貧工作主體責任、幫扶干部積極落實崗位責任,精準扶貧工作的自覺性、針對性、實效性全面增強,有效推動了全鄉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
進行“契約化”結對,進村入戶摸實情。結合全鄉及各村實際情況,從鄉機關、鄉屬各單位、縣派幫扶單位中確定141名幫扶人員,結對幫扶686戶2333名貧困戶。由鄉精準扶貧辦與各幫扶干部簽訂幫扶工作責任書,要求各幫扶單位、幫扶干部主動進村入戶、深入貧困戶家中,按照“五個到位”,即:入戶走訪到位、聯系牌訂掛到位、政策宣傳到位、幫扶政策措施落實到位、自己負責到位,幫扶干部與貧困戶雙方“五個清楚”,即清楚基本情況、清楚致貧原因、清楚幫扶計劃、清楚幫扶措施、清楚幫扶實效的要求每月至少走訪貧困戶2次以上,積極落實幫扶責任。
加強“互動化”交流,共商思路謀發展。結合精準扶貧工作,要求每個幫扶單位的副科級以上領導、掛村黨政班子帶頭,了解所駐村的資源優勢、傳統習慣、勞力資源等實際情況,幫助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確定“一村一品”產業發展項目。鄉黨委統一設立了精準扶貧微信群、QQ群,促進平時工作交流。同時,由鄉黨委、政府牽頭定期組織幫扶單位負責人、駐村工作隊長通過座談交流的方式,爭取幫扶單位對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征求推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意見、建議。
開展“項目化”幫帶,共破難題促提升。鄉黨委結合黨建“連心”工程、精準扶貧工作,大力推進二十件民生實事的實施,幫助基礎設施薄弱村著力改善通路、通電、通水條件,改變村容村貌。要求幫扶單位主動為掛點村興辦好事實事,幫助所駐村制定發展規劃,發展“一村一品”產業,努力籌資幫助所駐村建設一個以上基礎設施項目,與村“兩委”共同公開承諾為民興辦好事實事十件以上。在開展“項目化”幫帶過程中,各幫扶單位進一步強化精準扶貧工作的主體責任,為新龍鄉、為所駐村做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好事實事。
實行“制度化”管理,強化督查促落實。建立每周例會、每月調度制度,靈活會議、文件、短信平臺、微信群等多渠道布置日常工作及緊急任務。明確鄉主要領導的主體責任、分管領導的具體責任,全面實行掛村領導負責制,由掛村領導具體負責與幫扶單位的聯絡、協調。對各村聯絡員、幫扶干部落實日常工作情況由鄉精準扶貧辦據實進行記錄公示。同時,由鄉督查組采取電話抽查、實地回訪等形式,加強對駐村幫扶工作隊的日常管理、常駐幫扶干部的到崗到位情況的日常檢查,督促做好駐村工作。
[作者簡介]
賴章強、葉根松、葉冬平,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精準扶貧辦。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