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娟 章壽華 鄧全生
烏溪村,地處江西省安義、永修兩縣交界處,有山地8700多畝、耕地3400多畝,是安義縣新民鄉東北部一個以農業為主的丘陵山村,村民以水稻種植為主。由于傳統農業經濟效益低下,生產方式陳舊,這里的村民依然過著“靠天吃飯、靠地養人”的日子,全村1700多人中,700多名青壯年全部外出打工,烏溪村也因此成為全省3400個“十二五”省級扶貧村之一。烏溪村貧困落后的面貌引起了南昌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11年以來,南昌市委組織部從“改善基礎條件、培育主導產業、強化帶動作用、關心弱勢群體”等方面入手,以真幫實扶、務求實效為準則,引導烏溪村 “兩委”理清發展思路,解決發展瓶頸,爭取項目扶持,促進了幫扶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摸實情,謀劃幫扶方向。針對烏溪村的地理環境和獨特自然資源,南昌市委組織部把幫扶工作納入部務會重要議事日程,定期專題研究、部署幫扶工作具體事項。成立了以副部長為組長,處室干部為組員的幫扶工作隊,使幫扶工作有安排、有落實、有檢查、有專人抓。南昌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陳德壽等多次深入村組調研,與黨員群眾座談,詳細了解各戶的家庭人口、耕地、產業發展等情況。同時,組織村干部多次召開會議,宣講黨的強農惠農政策,征集脫貧工作意見建議,重點排查村里基礎建設方面存在的困難。通過調研,摸清了烏溪村的實際情況,掌握了村情民意,找準了制約發展的癥結。市委組織部按照“先易后難、先近后遠、先生活后生產、先示范后鋪開”的原則,編制了涉及基礎建設、農房改造、聚居點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的五年幫扶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做到目標明確,工作有序,科學合理。
抓班子,筑牢戰斗堡壘。南昌市委組織部把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擺在扶貧工作首位,圍繞省、市委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意見要求,按照“一好雙強”的標準,在幫扶工作中堅持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基層黨組織建設,著力提升基層組織堡壘作用。要求村黨組織建立健全基層組織學習制度,每月至少安排4次學習活動,集中學習黨的理論、路線政策、工作方法。以實施“黨員素質提升工程”為載體,抓好村黨組織書記、村小組長、農村黨員等三支農村關鍵隊伍的能力素質提升工作,讓一批想致富而又苦于發展無門路、致富無技術的黨員干部通過專題培訓,掌握相應的科學種養技術和經營能力。有計劃地組織黨員干部學習和研究沿海地區貧困鄉村率先致富的典型經驗,開闊視野,更新觀念,將技術和能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成為脫貧的“武器”,在群眾身邊發揮致富“領頭羊”作用。通過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村班子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全面增強。
強基礎,改善生活條件。這些年來,每逢重大節日,南昌市委組織部都會由領導率隊到老黨員和貧困戶家里問寒問曖,發放慰問品和慰問金,讓他們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烏溪小學曾經校園環境面貌破舊,教室雨天漏水晴天悶熱,教工食宿條件非常簡陋,大部分教師因不堪忍受惡劣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相繼離開了烏溪村。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為了給烏溪村的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市委組織部經過多方努力,爭取到各級教育部門校舍改建經費70萬元,為烏溪小學修建教學樓700平方米,將校園綠化、圍墻建設和教學設施設備一并優化,全面改善了烏溪小學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
南昌市委組織部把跑項目、籌資金作為幫扶工作的第一要務,作為發展主導產業、改變村容村貌的主要途徑,多次與政府部門、企業和個體業主溝通銜接,籌集資金和項目工程經費數百萬元,幫助村里新建了村組公路3.6公里,綠化道路8公里,改建灌溉水渠4000多米,完3個自然村落的環境整治和文體活動廣場建設項目,修繕了危舊的衛生所,安裝了全市第一個農村太陽能光伏發電機組。一批批項目的實施,夯實了烏溪村的發展基礎,一件件實事的辦好,改善著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如今的烏溪村村民們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清潔的自來水,村莊四季環境宜人,村民的幸福指數有了很大提高。
授人“漁”,培植特色產業。在推動幫扶工作中,南昌市委組織部領導意識到解決烏溪村的貧困問題,光靠“輸血”不行,關鍵要增強其“造血”功能,在穩定農業的基礎上,努力建設好能夠開發和利用當地資源,具有帶動能力大、生產要素高的好項目增強村里經濟發展實力。2012年初,經市委組織部牽線搭橋,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江西綠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山地近3000畝,開發果業及蔬菜、生態養殖,建設綠都生態谷觀光園。
同年12月,南昌市委組織部又提出了圍繞特色產業基地建設、調整種養業結構的思路,與村干部商量把種植葡萄作為全村的致富產業來發展。2013年,村里整合農戶54戶,成立了烏溪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引種了夏黑、夏音、比昂扣、紅地球、維多利亞等市場上暢銷的品種,發展優質葡萄500畝,輻射了烏溪13個自然村中的7個,而其中110畝地是11個社員采取“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進來的。15個月后,500畝葡萄首年投產,平均每畝產值3600元。2015年進入為期10年的盛果期后,畝產將達5000—7000斤,而這些葡萄的市場賣價都在10元/斤以上。僅僅在計算器上進行最保守的計算,就能知道這個葡萄園將用火箭一樣的速度,“拽”著烏溪村民朝幸福的小康生活飛奔。
促增收,帶動就業創業。嘗到喜悅的不只是54個合作社成員,還有其他村民。這些村民在得到山地流轉收入之外,都可以到葡萄基地和公司上班。葡萄基地把用工機會優先給了村里的五保戶、困難戶和殘疾人。村民劉黨女和孫財桂都是聾啞人,因身患殘疾,在外找不到工作,沒有經濟來源,一直是烏溪村的貧困救濟對象,夫妻倆在葡萄基地務工后,每人每年有1.8萬元的收入,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2014年,低保戶孫學保和另外9個村民一起,以男性每年2.5萬元、女性1.8萬元的“年薪”,成為葡萄種植基地的長期工。村民孫學保說,去年他在葡萄基地做臨時工掙了1.2萬元,而以前種水稻他一年也掙不到5000元。現在,烏溪村有150多位村民成為葡萄種植基地和江西綠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固定員工,有400多人可以去做季節性員工。巨大的變化讓烏溪村民對今后的發展越來越自信,村民陳堅當初為了“吃得好點、穿得好些”而遠赴廣東打工10多年,現在說什么也不愿再出去了,他在烏溪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建起了自己的無花果種植基地。2014年初種下去的36畝無花果,今年已經有了效益,進入豐產期后每畝純收入能夠達到近萬元。
據了解,烏溪村目前已經進駐4家休閑農業企業、2個家庭農場落戶,組建了2個專業合作社,產業輻射帶動效應已經開始顯現。村干部告訴采訪組的同志,通過市委組織部五年的幫扶,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人均年收入比五年前增加了近9000元,過去低矮的房子如今也建成了別墅一樣的樓房,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買了小汽車。所有的變化,讓我們看到,烏溪村正以產業造血的強勁動力,引領村民邁入脫貧致富的新常態。
[作者簡介]
萬曉娟、章壽華、鄧全生,南昌市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