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雨++劉家喜
貧困是物質的貧乏,但歸根結底是知識和技能的缺乏。教育不扶貧,難有真脫貧。”南康區決策者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
該如何破題?該區充分發揮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以及優質教育資源豐富和民營經濟活躍的優勢,積極探索教育扶貧新模式,演繹出一幕幕“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的生動實踐。
資助貧困學校和貧困生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今年高考,南康中學高三(7)班學生張華玉以優異成績考入江西財大。但當她手捧著錄取通知書時,卻喜憂參半。
父親患有結腸癌,巨額的醫療費造成家庭經濟困難,母親為照顧父親無法務工賺錢。這樣一個收入來源幾乎為“零”的家庭,讓張華玉感到自己的大學夢終將成為一個泡影。慶幸的是,南康區政府對貧困家庭學生高考入學的資助讓她如愿以償跨進了江西財大的校門。如今,在南康有553人像張華玉這樣得到了政府的入學資助,走進了大學殿堂。
“每一個貧困生背后都有一個貧困家庭,教育扶貧,就是變‘輸血為‘造血,幫助貧困生用知識去改變命運。”南康區教育局局長黃萬林介紹道,該區家庭困難的高考生和在園幼兒、義務教育階段的困難寄宿生和正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貧困生,近5000人享受到了當地政府的資助。同時,該區還有3454名普通高中生得到了助學金補助,并為1371名職校學生免除了學費。
南康區不但把特別的愛給了貧困生,還灑向了貧困村的教育事業。
“過去我上語文課,只能‘一支粉筆一張嘴,現在基本上用多媒體課件。”南康區唐江鎮隘孜村教學點的李老師見證了辦學條件的改善。目前,該區有多個貧困村已完成教學校舍建設和電教設備購置,有14個貧困村教學點正在施工建設,今年底可投入使用。“土房子,木凳子,泥娃子……” 這種落后的辦學條件即將成為歷史。
在教育扶貧的路上,南康的貧困學子們,將一直被愛、被關懷著……有愛,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新生活。
搭建多個捐資助學平臺
涓涓細流匯聚正能量
4月6日,對于南康區鏡壩鎮洋江小學的全體師生而言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好日子,因為他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當天,南康金澤制衣有限公司向學校捐助了價值3萬元的課桌椅,大大改善了該校的辦學條件。
在教育扶貧的路上,南康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積極努力的同時,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捐資助學,倡導鼓勵民營企業主動擔當社會責任,踴躍奉獻愛心,凝聚起了捐資助學的強大合力。
在該區開展的“賺錢了,我為家鄉做什么?”主題捐贈活動中,南康籍本地企業家行動起來了,紛紛把援助之手伸向了教育扶貧,目前有200多家企業加入到捐贈行列;在“支持教育就是關愛南康”主題捐贈活動中,外地籍落戶南康的企業主再也坐不住了,爭先恐后,慷慨解囊,營造了“凝聚愛心、感恩社會、民企互動”的濃厚氛圍。
南康在外鄉賢眾多,達100多萬,號稱“南康之外還有一個南康”。長期以來,在外鄉賢默默關心支持著南康各項事業的發展。今年7月,為充分發揮“第二個南康”的資源優勢,該區舉辦了“昨天你以家鄉為榮,今天家鄉以你為傲”的主題捐贈活動,通過發送“致鄉賢的一封信”的形式宣傳精準扶貧政策、教育扶貧的理念,號召更多鄉賢伸出援助之手,奉獻愛心,傾注真情,扶貧扶智,回報家鄉。
涓涓細流匯聚正能量。通過搭建捐資助學三大平臺,該區有528名貧困生得到了資助,已獲得各類捐贈款754.47萬元,電教設備300余套,課桌椅3400套,電子圖書室8個……
親切的關懷,無私的奉獻,正改變著南康教育的命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懷揣技能喜圓脫貧夢
采訪南康區精準扶貧培訓學院,筆者最難忘的是一雙雙眼睛。這是貧困者渴望知識的眼睛;這是民生為重前提下,政府探索貧困群眾培訓新途徑、新發展的眼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貧困群眾有自救的能力,真正靠自己站起來,這才是扶貧的真正意義。為此,南康區依托農民學院、職業中專、職業培訓機構等資源和產業優勢,整合“金藍領工程”、“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各類涉農培訓資源,成立了職業學歷教育和農民培訓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精準扶貧培訓學院,對貧困群眾進行技能培訓,努力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帶動一片”的目標。經過培訓,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自強、勤勞、合作、向上”的時代精神,轉變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如今,“補資金不如補腦筋”、“要脫貧,先培訓”的觀念深入人心。
截止目前,精準扶貧培訓學院共舉辦了12期扶貧教育培訓班,讓2400名貧困群眾掌握了1-2項職業技能和農村實用技術,逐步走上了脫貧致富的路子。家住該區蓉江街道麻田村的劉桂富,世代務農,家徒四壁。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的他連做夢都沒想到的是,自己竟然實現了由“窮小子”到白領的華麗轉身。今年10月,他走進了精準扶貧學院學習,參加了實木家具機械操作工的培訓。培訓結業后,順利成為了南康木牛家具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由于表現出色,他被公司派到廣東順德學成歸來后,擔任了公司機械工程部技術員,月薪從當初的2000多元漲到了現在的7000多元。“感謝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圓了脫貧夢。” 劉桂富激動地說道。
心系一方熱土地,脫貧致富千萬家。開啟扶智之門、助力扶貧攻堅的教育扶貧,改變的不只是南康貧困學生的人生軌跡,更是以星星之火,點燃了貧困家庭對生活的新希望。
[作者簡介]
李春雨,南康區扶貧和移民辦;劉家喜,南康區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