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翱
(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七○七隊,黑龍江綏化152000)
鐵力市老白河鉬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潛力分析
羅 翱*
(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七○七隊,黑龍江綏化152000)
根據鐵力市老白河鉬礦床普查資料,對礦床地質特征進行總結。該礦床位于翠宏山—二股有色金屬成礦亞帶內,成礦條件優越,具備尋找斑巖型或脈型鉬礦床條件,有尋找到中型以上鉬礦床的找礦潛力。
斑巖型鉬礦;地質特征;找礦潛力分析
礦床位于小興安嶺與松嫩坳陷交接部位,屬伊春—延壽中加里東地槽褶皺系,茂林—木蘭地槽褶皺帶北西段,處在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有色金屬成礦帶,翠宏山—二股有色金屬成礦亞帶內,經歷了多期次構造巖漿運動,其中,中加里東期、印支晚期與燕山期構造—巖漿活動最為強烈。
受區域內構造巖漿活動的影響,區域內地層沿北北東向分布零星,主要有:寒武系下統鉛山組、二疊系下統土門嶺組、侏羅系上統帽兒山組。
區域內侵入巖分布廣泛,巖漿活動強烈,具多期、多階段特點,主要有印支期(晚三疊世—早侏羅世),燕山期(早白堊世),前者多呈巖基狀分布于測區外圍北部,巖性多為中粗?;烊净◢弾r、似斑狀花崗巖及堿長花崗巖;后者多呈巖株、巖枝巖脈分布于區域內其它巖石中,巖性為中細粒堿長花崗巖、花崗斑巖、閃長巖等,多沿北東向構造分布。
礦床位于小興安嶺—松嫩地塊與伊春—延壽地槽褶皺系交接部位,南北向遜河—鐵力—尚志巖石圈斷裂東側。受其影響,區域內發育主構造方向為北北東向、北東向,局部為北西向,以北東向沖斷層和褶皺為主,北西向張扭性斷裂(層)次之。有北東向鐵力—東風殼斷裂、北西向二股—朗鄉殼斷裂及北東向二股—徐老九溝背斜、鐵力—豐林向斜等。
北東向構造為壓性構造,表現為逆沖斷層和褶皺等,具多期活動的特點,為區域內控巖控礦構造(控制中生代火山巖和燕山期侵入巖的分布);北西向張扭性構造,晚于北東向構造,切割北東向斷裂,為張扭性,其形成了大量的次級構造為區域內導礦和賦礦構造。2組構造構成格子狀構造骨架,與區域內黑色金屬及有色金屬礦產的成礦及賦礦有關。
2.1 地層
礦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古生界二疊系下統土門嶺組,沿區域內北東向依吉密河西側大面積分布于測區中部,巖石普遍遭受熱變質作用,巖性主要為:灰黑色鈣質砂巖、角巖化砂巖、角巖等。
2.2 巖漿巖
礦區內侵入巖主要有印支期和燕山期侵入巖。印支期為晚三疊—早侏羅世的中粗粒堿長花崗巖,燕山期為早白堊世的細粒堿長花崗巖和花崗斑巖。其中,燕山期的侵入巖呈巖株狀,沿北東向構造展布,與成礦關系密切。
2.3 構造
礦區內構造為區域內北東向鐵力—東風殼斷裂(在區內為北關—平安沖斷層)的次級構造,以斷層為主,構造破碎帶等次之。
北關—平安沖斷層:位于測區東部,與依吉密河床大致相吻,呈北東—南西延伸。地貌上表現為河谷不對稱,北西側高陡,斷層三角面發育,南東側低緩,水系發育,主流、支流與分支流多構成矩形水系網。斷層兩側巖石破碎,節理發育,花崗巖中眼球狀構造發育,局部形成角礫巖和破碎帶,斷層面呈波狀,傾向北西,傾角70°,北西盤上升為沖斷層。
構造破碎帶:主要分布于區內二疊系土門嶺組地層中,產狀不清,于鉆孔中多處見到,多被后期碳酸鹽和石英充填,直孔穿越2~20m不等,其附近多具較強的硅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及綠簾石化等,其中,綠簾石化上部較弱,深部較強。該構造是區內目前發現的主要賦礦構造。(見圖1)

圖1 鐵力市老白河鉬礦地質略圖
2.4 礦體特征
2.4.1 地表礦體:地表見低品位礦體1條,礦化體7
條。低品位鉬礦體編號為Ⅰ-1,鉬礦化體編號為編號Moh-1—Moh-7。其中,低品位鉬礦體Ⅰ-1,呈大脈狀產出,分布在早白堊世花崗斑巖體邊部;礦化體分布在二疊系下統土門嶺組(P1tm)灰黑色鈣質砂巖、角巖或晚三疊—早侏羅世中粗粒堿長花崗巖(KγT3J1)內。區內地表礦(化)體主要分布于測區東南部,沿北東方向分布。
Ⅰ-1號鉬礦體:單工程控制,礦體水平厚度>6.00m(西側未采樣),礦體走向北東,傾向NE,Mo平均品位0.030%,最高0.055%,該礦體為強硅化黃鐵礦化花崗斑巖。
2.4.2 礦石質量:
礦石構造為塊狀構造、浸染狀構造、細脈狀構造;礦石結構為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變余結構、變晶結構。原生礦石中金屬礦物有輝鉬礦、黃鐵礦、黃銅礦;脈石礦物有:石英、斜長石、方解石、鉀長石、角閃石、黑云母、絹云母、綠泥石、綠簾石等。次生礦物主要為褐鐵礦。
2.5 蝕變礦化
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云英巖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綠簾石化及矽卡巖化等。其中,硅化發育較普遍,多呈彌漫型硅化,在構造發育部位疊加了脈狀硅化;黑云母化在土門嶺組地層中發育,尤其是在近接觸帶附近,且多與彌漫型硅化相伴,碳酸鹽化主要發育在土門嶺組地層及其與侵入巖接觸帶附近,呈脈狀、膜狀出現,多與脈狀硅化、綠泥石化及絹云母化相伴出現;綠泥石化多發育在構造附近,在構造面上呈泥狀、膜狀出現;絹云母化和綠簾石化主要出現在地層及其與侵入巖接觸帶附近;矽卡巖化出現在鈣質砂巖與侵入巖接觸帶附近,表現為強硅化和出現透輝石。
礦化主要有:黃鐵礦化、輝鉬礦化、方鉛礦化、黃銅礦化等。其中,黃鐵礦化發育較普遍,出現在花崗斑巖、堿長花崗巖及接觸帶附近的地層中;分兩期,早期為立方體,粒度在0.5~2.0mm,呈灰白—淺黃色,與彌漫型硅化關系密切,晚期為脈狀、膜狀和煙灰狀黃鐵礦,呈灰白—淺黃綠色,主要發育在構造及接觸帶附近,與輝鉬礦化及細脈狀硅化關系密切。輝鉬礦化呈鉛灰色,金屬光澤片狀、鱗片狀,硬度小,具撓性,能彎曲,有滑感,與脈狀硅化關系密切。方鉛礦化、黃銅礦化僅分布在深部石英脈中,方鉛礦呈立方體,粒度在1.0~2.0mm;黃銅礦呈他形不規則狀,粒度在1.5~3.0mm。
測區位于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有色金屬成礦帶北部的翠宏山—二股有色金屬成礦亞帶內,成礦條件優越。該成礦帶黑龍江省重要礦產區帶之一,發育有眾多的與斑巖、矽卡巖有關多金屬及貴金屬礦產,多與古生代及中生代高鈣地層及印支晚期、燕山期巖漿活動關系密切。
區內沿北東向分布有二疊系土門嶺組淺?!獮I海相高鈣碎屑巖,受晚印支期及燕山期構造—巖漿活動的影響,該組地層中北東及北西向斷層、北東向層間破碎帶、裂隙等發育,沿這些構造部位蝕變礦化較強,是區內重要的成礦母巖之一,也是區內最主要的賦礦圍巖之一。
區內發育有晚印支期中粗粒堿長花崗巖及燕山晚期花崗斑巖,巖石中蝕變(硅化、鉀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等)發育,礦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化、輝鉬礦化、方鉛礦化)較強,具有較明顯后期熱液活動的跡象,在其中的構造發育部位,礦化明顯增強,是區內另2種成礦母巖和賦礦圍巖。
區內發育有北東和北西向兩組構造。其中,北東向構造為早期構造,區內為北關—平安沖斷層,該構造自形成后歷經多次復活,受其影響,區內北東向小斷層、小構造裂隙及層間破碎帶等發育,控制著區域內多期次巖漿活動(中加里東期、晚印支期及燕山期)和礦產的分布,是區內主要的控巖控礦構造。北西向構造為北西向二股—郎鄉斷裂帶的次級構造,在區內表現為北西向張性小斷層和構造裂隙,被后期的脈巖充填,是區內另一重要的控礦構造之一,在其與北東向構造交匯部位應為區內成礦的有利部位,與區內成礦關系較為密切。
區內蝕變礦化發育,蝕變以硅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鉀化為主,絹云母化、綠簾石化次之;礦化以黃鐵礦化、輝鉬礦化為主,黃銅礦化、方鉛礦化次之。蝕變礦化呈面狀、帶狀分布,主要出現在地層中及其與侵入巖接觸帶附近。目前發現的礦體以厚度大、品位低、品位變化小為特點,近礦圍巖蝕變以細脈狀硅化為主,具有斑巖型礦體和脈型礦床蝕變礦化的特點。
綜上所述,老白河鉬礦床位于翠宏山—二股有色金屬成礦亞帶內,成礦條件優越,具備尋找斑巖型或脈型鉬礦床條件,有尋找到中型以上鉬礦床的潛力。
[1]黑龍江省區域地質志[M].地質出版社.
P618
A
1004-5716(2015)12-0126-03
2014-12-12
羅翱(1990-),男(漢族),黑龍江綏化人,助理工程師,現從事地質礦產技術工作。